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2016博雅好書特別推薦
發(fā)布者:網上館配會 發(fā)布時間:2016/1/11

西方古典學研究

古典學是以研習古希臘文和拉丁文為基礎、對希臘羅馬文明進行多學科全方位綜合研究的一門學問,在西方教育、文化和學術傳統(tǒng)中具有崇高地位。直至20世紀早期,古典學一直是西方最主要的人文學科,時至今日仍然是西方人文學科的基石!S洋《西方古典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意義》


趙園,1945年生,河南尉氏人。196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yè),1981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yè),師從王瑤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家人父子:由人倫探訪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生活世界

《家人父子》一書是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的延續(xù),亦或是收官之作。由人倫“探訪”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生活世界,背后的問題意識,絕不限于明清之際,而隱伏著“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直至當代中國知識人的倫理困境。故此書的理想讀者,也不應限于明清一段的文史研究者!稏|方早報·上海書評》2015年11月22日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關注明清易代之際這一特殊時代中國士大夫的言論、心態(tài)、選擇,上、下兩編各以“話題”和“人物”為切入點,借助大量生動的歷史材料,讀解知識人的命運,在研究視角、結構方式和學術眼光方面都具有獨到之處, 是一部難得的高質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后獲得學界廣泛認可和好評,曾獲“長江圖書獎”,并已轉讓韓文版權。

《制度言論心態(tài)——<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xù)編》


本書是《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的續(xù)編,保持了《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在研究視角、結構方式和學術眼光方面的獨到之處,選取明清易代之際這一特殊時刻,以明清之際的制度、士人的言論、心態(tài)為視角,透過對明清之際的文化現(xiàn)象、士人話題的研究展開對晚明士風的分析,經由明末清初士人的經世取向,探討易代之際的思想——情境。


葉嘉瑩,號迦陵。蒙古裔滿族人,出身葉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畢業(yè)于輔仁大學國文系。1950年代任臺灣大學教授,1960年代應邀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自1970年代末返大陸講學,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

小詞大雅——葉嘉瑩說詞的修養(yǎng)與境界


詞,是一種傳統(tǒng)的文學體裁。因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繪文人眼中難逃浮浪淺薄的美女和愛情,歷來被稱為“艷科”“小詞”。小詞如何從愛情的品格升華到人生的境界,如何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釋、道的修養(yǎng)?讀者又如何能夠從小詞中領略這種修養(yǎng)和境界?葉嘉瑩女士將為您細細評賞,雖小詞,大雅存焉。


本書獲“2014年度中國好書”。葉嘉瑩以深入淺出和典雅細膩的文字,為讀者講述了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著名的“境界”說、詞與詩的美感特質的區(qū)別,及歷代著名詞家詞作。書末附有《人間詞話》原文,便于讀者參照體會。葉嘉瑩演講中對詞人生命心魂的喚醒,與王國維對詞知之深而言之切的感悟,構成了本書獨特的魅力。

靈谿詞說正續(xù)編


本書首次完整輯錄著名文史學家繆鉞先生與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十年合作撰寫的論詞絕句八十六首及詞論五十八篇。這部深受廣大古典詩詞愛好者稱賞的詞學經典,將論詞絕句、詞話、詞學論文、詞史等寫作體式貫通融合,縱論晚唐迄晚清如溫庭筠、李煜、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元好問、納蘭性德、王國維等名家詞人及其詞論,是一部頗具詞史意義的開新之作。


余敦康,湖北漢陽人,1930年生,195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魏晉玄學史(第二版)》是一部真正的經典之作。它系統(tǒng)地梳理了正始玄學、竹林玄學、西晉玄學、東晉佛玄合流等主題,同時對玄學作了解釋學意義上的研究。作者引經據典,從政治學、哲學角度介紹了玄學產生的原因、影響及重要人物和主題,向讀者展現(xiàn)出魏晉南北朝這一思想爭鳴期各種哲學思潮的迷人光彩。

  程千帆(1913—2000),南京大學教授,著名文史學家、教育家。

  張伯偉,程千帆先生弟子,南京大學教授、域外漢籍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中國詩學和東亞漢籍。

桑榆憶往


桑榆憶往》以程千帆先生晚年回憶錄為主干,內容豐富而深入淺出,不僅使后人得以瞻懷前賢風采,更是一本指點讀書治學門徑的參考書。


徐賁,蘇州人,美國加州圣瑪麗學院英文系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兼職教授。

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


《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是一本介紹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的書,以作者對人文教育理念的認識、日常授課的教學經歷與體會、個人學術興趣和問題意識為出發(fā)點,可謂經驗之談。讀人文經典,過良好生活。閱讀偉大心靈的偉大著作,親近智慧,遠離愚,通過閱讀爭取自由。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


《“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紀念新文化運動一百周年,探尋我們當下文化與文學的淵源;從報刊與出版的角度,探討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文化。


夏曉虹,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為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女性生活與社會文化。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1939年考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歷史系,1986年至今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長期從事歷史理論、歷史哲學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

《何兆武著作集》是何先生著作的全編,共含六卷,分部涉及何先生讀書治學的不同領域,即歷史哲學、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思想史等。

阿斯曼夫婦雙雙受聘為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圖為北京大學副校長李巖松頒發(fā)聘書。(攝影:劉兵)
揚•阿斯曼(Jan Assmann),國際知名埃及學專家,現(xiàn)為海德堡科學院院士,兼任德國考古研究所、德國歷史人類學研究所等機構研究員。從1970年代起組織有關記憶問題的跨學科研究,開創(chuàng)“文化記憶”理論,在學術界產生廣泛影響。
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著名歷史學家、英美文學專家,F(xiàn)為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榮休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等知名高?妥淌凇τ谟洃浹芯康纳罨蛿U展,功不可沒。


《文化記憶》是揚•阿斯曼系統(tǒng)提出“文化記憶”理論的經典之作。不僅為認識不同文明成長的內部機制和興衰根源提供了嶄新的視角,也有助于澄清有關記憶與歷史之間關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并定義歷史真實性和客觀性問題。本書多次再版,被譯成多種語言,并為作者贏得“德國歷史學家獎”這一德國歷史學界最高的榮譽。

《回憶空間


不僅個人,文化也會塑造記憶,以確立目標、建立身份認同,并獲得合理性。阿萊達·阿斯曼在本書中細致考索了文化記憶的種種任務和媒介(文字、圖像、紀念碑等),及其在形式上與歷史上的嬗變。本書與《文化記憶》一起,被視為“文化記憶”理論的奠基性作品。


王汎森,1958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2004年當選臺灣中研院院士。主要從事明清至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的研究。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tài)(修訂版)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以思想史切入歷史社會各個層面,大大拓寬了思想史的視域,也在一個更新、更廣闊的層面上為明清史提供新的洞見與啟發(fā)。對“文字獄”和“禁書”的探討,大大超越既往研究,為觀察其他時代和地區(qū)的類似現(xiàn)象,提供嶄新的認識角度。

王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博士,哈佛大學杜波伊斯研究所博士后。現(xiàn)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教授。


自初版以來,本書已被公認為對中國的美國研究做出了無可取代的貢獻。新版提供了美國憲法故事的最新進展,探討了當下美國面臨的憲政爭議。不了解美國的憲法及其歷史,就無從理解美國的政治與社會。本書提供了最理想的導讀!@锟恕し郊{(Eric Foner,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德威特·克林頓美國史講席教授、美國歷史學會前主席)


閻步克,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專業(yè)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和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史。


探討“士大夫政治”的演生過程和這種政治文化模式的特點、機制。作者采用結構性視角,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態(tài)追溯到周代的“士”與“大夫”,戰(zhàn)國以來他們分化為“學士”和“文吏”兩個群體,漢代又發(fā)生了儒生與文吏的合流、儒家與法家的合流,由此初步奠定了帝制中國“士大夫政治”的基礎!恫┭庞⑷A: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三版)》榮獲“首屆長江讀書獎專家著作獎”。


著重探討中國古代官僚等級制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問題。作者參考了社會科學的相關理論,對古代官階的研究模式進行了系統(tǒng)建構,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線索及相應的研究方法與概念;凇捌肺弧毼弧币暯,把官階研究對象定義為“官職的分等分類”和“官員的分等分類”,分別討論品秩的構成要素權責、資格、薪俸、特權、禮遇,品位結構的樣式與間架,品位性官號和位階運用規(guī)則等。

榮新江,1960年出生于天津,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現(xiàn)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中外關系史、隋唐史、敦煌吐魯番文獻等方面的研究。


《絲綢之路與東西方文化交流》以中古中國尤其是唐代為主,從阿拉伯、波斯、印度,到新羅、日本,與中國的關系史均有涉及,重點考察經過西域地區(qū)的陸上文化交往。本書強調文明之間交往的雙向性和互動性,肯定制度建設對于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積極作用,而以中國為根本,帶有鮮明主體意識的交往行動更具深遠意義。

敦煌學十八講


杜維明杜維明,1940年出生于昆明,當代新儒家代表。先后求學于東海大學、哈佛大學,師承牟宗三、徐復觀、帕森斯等中外著名學者,F(xiàn)任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2015年9月當選為國際哲學學院(IIP)副主席。

學術訓練與學術規(guī)范: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


對于渴望進入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的學子來說,《學術訓練與學術規(guī)范: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幾乎是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門的途徑。舉凡古籍、石刻、簡帛、文書、圖像以及今人論著、刊物都有它們的翻檢之道,而對版本與?钡陌盐铡⒖脊判掳l(fā)現(xiàn)的追蹤,則有利于學識的積累和更新。更進一步的學術論文寫作也有它的一定之規(guī),容不得半點虛假和取巧。學術素養(yǎng)就是在這樣持之以恒的訓練中養(yǎng)成的。


杜維明,1940年出生于昆明,當代新儒家代表。先后求學于東海大學、哈佛大學,師承牟宗三、徐復觀、帕森斯等中外著名學者,F(xiàn)任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2015年9月當選為國際哲學學院(IIP)副主席。

“杜維明著作系列”2016年即將推出五種:
靈根再植:八十年代儒學反思
文化中國:扎根本土的全球思維
否極泰來:新軸心時代的儒家資源
儒家精神取向的當代價值:20世紀訪談
文明對話中的儒家:21世紀訪談


陳來,哲學博士,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溫州,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著名哲學史家。


《從思想世界到歷史世界》是陳來先生近十多年來,在其專著之外撰寫的有關古代儒家哲學思想史論文的匯集。其中先秦的部分以荀子為主,近世的部分則以朱子學與陽明學為主,都是相關學術領域有代表性的論文,富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王陽明是明朝才兼文武、奇志大勇的政治家、軍事家,但令他名垂青史的卻是他在理學上的貢獻。本書對王陽明哲學的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對其哲學的不同發(fā)展階段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力圖呈現(xiàn)出王陽明哲學的基本性格和整體面貌,在王陽明哲學思想研究的各個重大問題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詮釋。


本書著眼于詮釋,故因詮釋對象的不同而在結構上分成六個部分:讀《大學》、讀《中庸》、讀《論語》、讀《孟子》、《思問錄》、《正蒙注》。這與一般著作以問題為焦點在全書分章有所不同。然而,這樣一來,各個部分的討論中難免會有重合與交叉之處,使得同一個問題(如理氣觀)的討論有時分布在不同地方,而沒有集中呈現(xiàn)。從這一點來說,全書以問題分章就有它的好處。但事物難以兩全其美,我們只能就其主要的方面來加取舍了!

朱良志,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主任,北京畫院外聘專家,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高級研究員。長期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研究,尤長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藝術關系的分析,并注意從藝術中剔發(fā)中國人的人生智慧。
2016年即將推出:

《石濤研究(第二版)》《傳世石濤款作品真?zhèn)慰肌?《石濤詩文集》

南畫十六觀


南畫者,特指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本書是作者研究傳統(tǒng)繪畫的一本新作,通過元明以來十六位代表性畫家作品和人生的研究,來探討支配文人畫發(fā)展的根本因素——生命真性問題。全書秉承作者一貫寓深邃思想于優(yōu)美表述中的書寫方式,深具可讀性。

丁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國際雙年展策劃委員、教育部美術學科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西方美術史


《西方美術史》是北京大學十佳教師、藝術史知名學者丁寧先生的經典之作,作者深諳博物館及其藝術作品的鑒藏,以藝術家和作品為敘述的主線,以柔美的筆觸將西方藝術的精神精細平易地展現(xiàn)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