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言》與《傳奇》,分別是張愛玲散文和小說的代表作集子。
在讀者與作者的文字溝通中,小說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但在對作家性格的了解上,散文又是兩點之間最真切的交流。
張愛玲的小說是一道道綺麗的回廊,但總是“一級一級走向沒有光的所在”,永遠不了的茫然結局;而她的散文卻是“寫在水上的文字”,流動自然,平淡之中見絢爛,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小說是周圍世界的幻化扭曲,散文則是靈氣的流露與揮灑。有人說,張愛玲的散文比小說更有味;也有人說,她的小說是一種新嘗試,可是她散文的文體在中國文學的演進史上是應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流言與傳奇(張愛玲評傳)》由孔慶茂著,內容推薦: 《流言》與《傳奇》,分別是張愛玲散文和小說的代表作集子! ≡谧x者與作者的文字溝通中,小說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但在對作家性格的了解上,散文又是兩點之間最真切的交流! 垚哿岬男≌f是一道道綺麗的回廊,但總是“一級一級走向沒有光的所在”,永遠不了的茫然結局;而她的散文卻是“寫在水上的文字”,流動自然,平淡之中見絢爛,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小說是周圍世界的幻化扭曲,散文則是靈氣的流露與揮灑。有人說,張愛玲的散文比小說更有味;也有人說,她的小說是一種新嘗試,可是她散文的文體在中國文學的演進史上是應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導,文化遺產保護系主任。致力于明清文學、尤其是八股文研究。傳記文學作家,其《錢鐘書傳》1994年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
引子
第一章 曲折的流年
童言無忌
李鴻章的曾外孫女
孤獨的秋千院落
破碎的家園
第二章 尋找溫情
躲進小說避風雨
摩登時代的冷眼鬧劇
才華初露
顧影自憐
永遠不回家
第三章 亂世中的女大學生
進入香港大學
一生知己——炎櫻
引子
第一章 曲折的流年
童言無忌
李鴻章的曾外孫女
孤獨的秋千院落
破碎的家園
第二章 尋找溫情
躲進小說避風雨
摩登時代的冷眼鬧劇
才華初露
顧影自憐
永遠不回家
第三章 亂世中的女大學生
進入香港大學
一生知己——炎櫻
最初的“連環(huán)套”
生死的邊緣
第四章 怒放的罌粟花
用英文寫作的“青年天才”
香港夢回
吹向文壇的“兩爐沉香”
向柯靈投稿
蘇青與張愛玲
最輝煌的頂峰
“流言”及其他
第五章 臨水照花
清流濁水
人花相映
浮世的悲歡
第六章 傾城之戀
想要有個家
桐花萬里路連朝語不息
欲仙欲死
水月鏡花
第七章 余韻茫然
有“漢奸”嫌疑嗎
“華麗”不再有緣
電影編劇
山雨欲來
第八章 美麗蒼涼的手勢
火紅的一九四九
《十八春》
《小艾》
去意徊徨
第九章 漂泊天涯
香港,依然陌生
《秧歌》與《赤地之戀》
天涯路遠
三見胡適之
第十章 花開花落
認識賴雅
梅開二度
臺港之行
寸寸斜陽
第十一章 美人遲暮
斷絕塵緣
夢斷“小團圓”
何處覓芳蹤
《紅樓夢魘》
譯注《海上花》
回首前塵
尾聲 魂歸何處
【附錄】
小團圓(節(jié)選)
張愛玲年譜
張愛玲傳記資料目錄
后記
童言無忌
七十多年前,一個大年初一,在天津。
在法租界區(qū)一條繁華的街道的北側,一座豪華的宅院。古典式的朱漆大門兩旁,蹲著兩只雄偉高大的石獅子,巍峨地傲視著。這座宅院昔日通亮的光彩已經黯淡,顏色稍顯斑駁,似乎有些過時,然而依然顯示著高門貴族式的氣勢,門前站著巡警把守。一條林蔭道由大門進去,直達花木叢中的歐式洋樓前,樓前有噴泉,有花壇,鵝卵石鋪成圖案的道路連接著洋樓的前后,偌大的院落寂靜無聲。
大年初一清早的鞭炮聲在院外的天空中噼噼啪啪地炸響,一串一串的鞭炮聲夾雜著各色焰火,熱烈地歡迎著新的一年。在周圍熱烈的響聲中,院內更顯得寂靜,靜得冷清,靜得沉郁,那是死一般無生氣的寂靜。洋樓的主人,一個皮膚黝黑而瘦削的老人,穿著一件青布長袍,斜靠在藤椅里,一手抽著大煙管,一手握一卷舊得發(fā)黃的線裝書,有氣無力地吟哦著混濁得聽不清的詩句,窗外依然是熱鬧的鞭炮聲,但這仿佛一點也不能影響到他似的,其實他只有三四十歲,那神情卻是六十多歲人的。雕刻著花紋的舊式銅床,柜里布置的古董,墻上的已略變黃的舊字畫,滿屋濃溫的煙霧,都顯示著這家主人的身份。
日上竿頭,鞭炮漸稀,“咚咚”、“啪啪”,一聲疏似一聲。
樓上,一個小女孩在夢里被驚醒,翻身一看,第一個反應就是大哭:
“熱鬧已經過去了,沒有我的份啦,哇——”
傭人們趕快抱她起來,女傭何干把新衣給她穿上,“小烘子不哭,快穿上新鞋出去玩”。
“穿上新鞋也趕不上了!庇质谴罂,倒在床上哭,不肯起來。
童言無忌——是的,“繁華已經過去,穿上新鞋也趕不上了”。
這句話被她不幸說中了,這個名叫張烘的小女孩,就是張愛玲。李鴻章的曾外孫女
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兩歲時隨家搬到天津。
張愛玲三歲就會背唐詩了,坐在父親的身旁,依舊是一爐溫火,滿室煙香,四壁書畫,她靜靜地坐著,想起女傭晚上在床上教她背的唐詩來,便站在父親膝下背給父親聽——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她不知為什么父親默默無語,黯然神傷,兩行濁淚落在腮邊。多年后張愛玲歷經滄桑才了解這人世的含義。
這個大家庭敗落了。然而當初是何等的榮光,何等的輝煌。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朝末年的大名士。張佩綸(1848—1903),字幼樵,二十二歲即中同治辛未科進士,授編修,光緒元年(1875)朝廷大考,考得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侍講,又晉升為日講起居注官,伴隨光緒皇帝左右。少年金榜題名,青云直上,這是張家從未有過的榮耀。這位張大才子在京做官,年少氣盛,負一世之譽,抱有壯志雄心,與李鴻藻、張之洞、陳寶箴等京官名流正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道,對曾國藩、李鴻章的定國大計頗為不滿,慷慨激昂批評時政,是清流派的主力。張佩綸為官清廉,雖然做著翰林院侍講,但仍是稀粥白飯,對那些輕裘肥馬、錦衣玉食、華屋高堂、擁姬挾妾的達官貴人,不管是朝中清貴還是封疆大吏,只要一有劣跡落在他手,一本參奏就直遞皇帝,筆下來得快,語言又犀利,條分縷析,聳人聽聞,頗得光緒“嘉許”。因此,他愈發(fā)敢言,一個接著一個參奏,參了撫督參藩司,劾罷六部劾九卿,半年時間,不知多少個紅翎頂戴被他這一枝利筆拔掉,弄得朝野人士沒有一個不怕他的,連后來做了他岳父的李鴻章也差一點被劾。
張佩綸是清流派的中堅。他滿腹經綸,評議朝政,對外交力主抵抗。當時法國人侵越南,把攻占越南作為入侵我南疆的基地,張佩綸連向光緒皇帝上十數(shù)次奏疏,獻抗法策略,不僅贏得滿朝清譽,更博得光緒皇帝的賞識,1884一年被欽差福建辦海防事宜。他躊躇滿志,要在這里一展雄才,可是書生大言,紙上談兵,碰到實際卻一籌莫展。一夜之間,被法軍統(tǒng)領孤拔打個大敗,身為主帥的張佩綸臨陣脫逃,被朝廷革職充軍,流放東北,聲名掃地。行到塞外時他有一首寫得很好的詩《居庸》說:
落日黃沙古堠臺,清時詞客幾人來? 八陘列戍風雨闊,重驛通商鎖鑰開。
暮禽曉獸吹旅夢,長槍大戟論邊才。
從今咫尺天都遠,疲馬當關首屢回。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