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本批評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獨特的一種批評方式,由于其中滲透著編選者的價值判斷和審美態(tài)度,選本實際上參與了文學理論、文學接受以及文學批評的建構,但由于其自身的具象化、零散化以及片段化等原因,選本在文學理論及文學思潮發(fā)展中的價值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書在對明清時期古詩選本進行全面爬梳的基礎上,選取具代表性的八部古詩選本作
中國古代散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體裁,也是包含最正統(tǒng)、最豐富的思想文化遺產的文獻載體。在當代古代文學研究界,詩歌、戲曲、小說都有相應的獨立研究刊物,唯獨散文沒有。究其原因,一是散文研究自身的難度、廣度,導致研究隊伍不夠壯大,研究梯隊不夠健全,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學統(tǒng);二是散文研究的理論模式和文獻積累工程,都還沒有達到應
《小說當代小說百家》是於可訓自《小說評論》專欄“小說家檔案”中選取在中國當代文壇上卓然有成的小說家百人,以作家姓氏拼音序次,編撰成書。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至今,僅就小說創(chuàng)作而言,積累了大量鮮活的“中國經驗”。書中,作者基于一種宏觀的當代文學史觀照視角,對每位小說家作出切中肯綮的分析和定位,并指出每位主筆分析和評價的獨特之處
排燒苗寨位于三都水族自治縣拉攬鄉(xiāng)東面的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腹地,距三都縣城19公里,苗寨共386戶1527人,苗族人口占95%以上,是黔南州內苗族聚居很大的自然寨。本書系作者深入排燒苗寨,對流傳其中的神話故事進行收集、整理及研究的成果。全書分為排燒苗寨概況、與自然相關的神話故事、故事態(tài)度調查、神話故事的傳承、神話故事與民
近年來,學界在整理桐城派文獻資料的同時,加強了對其文學、經學、理學和史學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就桐城派史學思想的研究而言,其不足在于沒有將桐城派作為一個學派群體進行系統(tǒng)地考察和研究,亦未深入挖掘不同歷史時期桐城派名家史學思想之間的內在傳承關系及其共有的特征。研究所涉及的桐城派名家寥若晨星,研究成果總量偏少,未能反映桐城派在
本書辨析了關于清中葉文人傳奇的兩個范疇,一是時間范疇:康熙三十八年至乾隆五十五年;二是體制范疇,即由文人創(chuàng)作的具有規(guī)范的文學體制和音樂體制的長篇戲曲劇本。以《重訂曲?偰俊贰督駱房甲C》《古典戲曲存目匯考》《明清傳奇綜錄》等戲曲目錄典籍為依據,搜集整理清中葉文人傳奇作家和作品,確定具體的研究對象。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探討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最終成果,作者通過對胡適編選《嘗試集》和《嘗試后集》的研究,認為胡適的《嘗試集》刻意呈現了不斷放腳,從舊向新蛻變,最終在西化中確立新詩的過程,是傳統(tǒng)與現代、舊與新、中與西三位一體統(tǒng)一的過程;但胡適在1950年編選《嘗試后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三位一體的價值觀念的破裂狀態(tài),內容上從時
反智主義作為一種存在于思想與文化之中的態(tài)度,表現為一種非理性的懸置知識以及鄙夷、敵視知識分子的行為。以“反智主義”為視角觀察文學,為新世紀文學與文化的既有樣貌及發(fā)展態(tài)勢提供了一種批判性的視角,有利于反思無底線的大眾文學狂歡所帶來的文化亂象,也有利于規(guī)避新世紀文學未來發(fā)展道路上的障礙和誤區(qū)。本書稿主要研究新世紀以來中國小
本書精選十二部《紅樓夢》研究著作,對這些著作進行點評。作者以書評的方式,分析著書人的觀點、視角,從而梳理、總結出著書人的觀點態(tài)度,進而總結《紅樓夢》研究的脈絡和不同觀點的碰撞。本書部分篇章包括:書信箋釋的一個“樣板”———梁歸智箋釋《周汝昌致梁歸智書信箋釋》;看清紅學真相的方法論佳作———洪濤著《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
如果說17世紀至19世紀是中國古典文學向現代文學的過渡時期,那么20世紀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成長時期。由過渡到成長,中國傳統(tǒng)內部萌發(fā)的現代性因素與引進來的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的文化和文學藝術思潮的融合,形成了挑戰(zhàn)傳統(tǒng)文學,同時也更新傳統(tǒng)文學的新思潮。重振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是作者張器友多年來對于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一個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