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漢語語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東漢三國佛教文獻副詞為考察對象,希望通過對其源流演變做出調查分析,以便了解佛教文獻副詞的特點,為進一步研究整個漢語副詞發(fā)展準備必要的條件。本書注意了兩點: 特色研究。不論是副詞+否定詞、同素異序副詞、同義副詞三音節(jié)疊加、重疊式副詞,還是程度副詞做補語等,都是副詞中比較特殊的現象,通過對
《唯識研究》第七輯收錄論文13篇以及兩篇佛經今譯,按主題分為三個欄目:(1)唯識學的思想、歷史與文獻;(2)唯識學經典文獻翻譯;(3)中觀與因明量論研究。個欄目有9篇文章,包括姚治華、佐久間秀范、趙東明、雒少峰、吳忠偉等學者的論文,側重對唯識思想、歷史相關問題的討論。第二個欄目是對寶藏寂《修持般若波羅密多口訣論》《般若
禪是如何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飲茶、打坐、插花、冥想、射箭……生活中的任何技藝到達一定境界,都可以接近道,進入禪的境界。德國哲學教授奧根·赫立格爾,為了追求在哲學中無法得到的生命意義,遠渡重洋去日本學禪。屢屢碰壁后,他跟隨弓道大師阿波研造,通過箭術悟出了禪的真意:禪是平常心,餓了
兩千多年以來,絲綢之路上不同時期、不同區(qū)域發(fā)現的考古遺跡、文獻文物或圖像等見證了不同文明的相互碰撞、對話和交流,揭示了各民族交融互動的歷史。黑水城、敦煌、張掖、武威、銀川、靈武等地出土的西夏文獻即是其中之一,它們成就了西夏學研究,也推動了西夏文獻與藏傳佛教文獻、敦煌文獻的交叉研究。西夏(1038—1227)是以黨項為主
本書由“上篇”(天臺學的理論)、下篇(天臺學的實踐)與“余論”三部分組成。上篇,闡述了天臺宗立宗的依據和理論核心,天臺宗依《法華經》立宗,它的理論均以《法華經》為依據;天臺宗理論的“核心”是“以《法華》為宗骨”。下篇,闡述了天臺宗實踐的特色,獨樹一幟的“天臺學風”,強調了“止觀并重、定慧雙修”。為此,智顗創(chuàng)立了“六即”
《季羨林沉思錄》叢書試圖對先生的文化思想與人文精神做一次整體回顧,引領讀者感受作品中獨特的理念、智慧、神韻與氣度,認識一個似曾相識卻不曾深知的季羨林,啟迪人生,陶冶情操,增加內心深處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自豪。
本書為著者袁中郎研究系列第三本。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袁宏道〈珊瑚林〉〈金屑編〉校釋》及《袁宏道集箋校》,故宮博物院藏《珊瑚林》《金屑編》***為藍本,側重探討袁中郎的佛禪思想與文學主張,從三教圓融、以佛攝禪的角度,對袁中郎的學術取向進行深入挖掘,既有學術價值,也有現實意義。本書是著者繼《袁中郎佛學與〈西方合論〉初探》
《慶元府雪竇明覺大師祖英集》二卷,宋釋重顯撰,采用宋刻本為底本。我國宋代禪宗高僧雪竇明覺禪師的文集。為好道者所錄,門人文政作序,集重顯住持翠峰、雪竇禪寺期間感興懷別貽贈之詩偈、贊銘,輯成二百余首。
《續(xù)高僧傳》,或稱《唐高僧傳》,三十卷,唐釋道宣(596—667)撰。收錄從南北朝至唐麟德年間僧人共七百余人。按傳主修持法門或所作貢獻類別,全書分為譯經、義解、習禪、明律、護法、感通、遺身、讀誦、興福、雜科聲德共十篇。此次整理,以再雕高麗藏本為底本,磧砂藏本為主要對校本,以日本藏天平年間寫本殘卷、日本藏興圣寺寫本、初雕
阿彌陀經·國學經典典藏版 全本布面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