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fā)現(xiàn)于唐初,共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妒奈/歷代碑帖經(jīng)典原帖彩色放大本》早期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字體在古文與秦篆之間,一般稱為“大篆”,石鼓刻于秦前還是秦后,考古界無定論。
《金文六種/歷代碑帖經(jīng)典原帖彩色放大本》中收錄的金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jié)構(gòu)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以心印心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瑯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生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為書圣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幼隨父練習(xí)書法,后期兼取張芝,自創(chuàng)新體。藝美聯(lián)主編的《王獻之尺牘/歷代碑帖經(jīng)典原帖彩色放大本》
南石窟寺位于甘肅涇川縣,根據(jù)“大魏永平三年”題記,可知南石窟寺建于公元510年,其刻碑者為北魏名將奚康生。奚康生,河南洛陽人,《魏書》《北史》皆有傳,歷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先后任南青州、華州、涇州、相州刺史等。南石窟寺為奚康生所修建,當時動用耗費物力之巨大,史書多有記載。南石窟寺碑原存南石窟寺,民國初年出土于涇川
《魏故南秦刺史成君碑》1992年出土于咸陽渭水北原,碑高5225px,寬1950px,厚700px,拓本高4712.5px。碑額刻“魏故南秦州刺史成君碑”九字篆書,字體方形,近繆文篆,而在筆劃的起筆和收筆處略有露峰和出鋒筆意,這種字體的裝飾性很強,相當于現(xiàn)在的美術(shù)字,是這一時期常用的碑額和墓志蓋的書寫特點。是碑正文21
《柳公權(quán)魏公先廟碑/中國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選》為“中國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選”系列之一。柳公權(quán)(778~865),字誠懸,唐京兆華原人。出身官宦世家,父柳子溫乃丹州刺史。公權(quán)“幼嗜學(xué),十二能為詞賦”。文宗時期,柳公權(quán)以詩賦書法卓絕,極得皇帝賞識,“遷諫議大夫。俄改中書舍人,充翰林書詔學(xué)士”。武宗即位,柳公權(quán)累遷金紫光祿大夫、
顏魯公書法含弘雄健,有力拔山兮之勢。早歲書尚秀而逸,結(jié)體偏扁方、正方,至壯歲以后,則日入佳境,虛渾而篤實,筆力扛鼎,結(jié)字寬博,端肅不可一世,睥睨百代,開新體唐風。其楷行草書熔冶篆隸遺意,筆中含一股堅韌之氣,影響后世至廣。其傳世碑刻墨跡不少,此碑全稱《錢唐縣丞殷履直妻顏氏碑》,正書,四面刻,兩面各九行,行二十八字,另兩面
《唐高力士碑志/中國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選》為“中國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選”系列之一。《唐高力士碑志》含《高力士碑》和《高力士墓志》兩幅精拓,均未曾出版。高力士(684—762),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宦官,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高力士碑》碑文敘述其身世、品質(zhì)、政績及遭遇,糾正了傳說中的失誤,彌補了史書記載的不足。
《李自星書隸書對聯(lián)三百副》主要參考了《張遷碑》《曹全碑》《史晨碑》《禮器碑》《華山廟碑》《漢碑大觀》《中國書法大字典》等名碑和書籍,以及王時敏、楊沂、何紹基、鄧石如等明清書法家的作品。書中所選對聯(lián)以五言、六言、七言為主,內(nèi)容健康向上,有意境,富哲理,合聯(lián)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以及藝術(shù)性和實用性。 《李自星書隸書對聯(lián)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