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邊的樹》是王德威教授關(guān)于現(xiàn)當代華語作家、批評家創(chuàng)作實踐的精選集。作者縱橫華語文學世界,連接“古典”與“今典”,感恩追憶前輩學者治學與創(chuàng)作的人生,在海外華語文學與中國主體文學的平等對話中,探索中文書寫的可能性發(fā)展。
漢代辭賦家枚乘以《七發(fā)》寫七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田曉菲披沙揀金,同以《七發(fā)》為題,解讀陶淵明、蕭綱、謝靈運、湯顯祖、郁達夫等七位作家及其經(jīng)典作品,兼顧不同題材,連接不同時代——從詩歌、戲曲到小說,從六朝文學至現(xiàn)代文學,精華迭出,識見深邃。
我們對陳映真的研究不僅立足于臺灣文學的范疇,更把他置于20世紀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脈絡中,乃至置于現(xiàn)代中國的現(xiàn)代性追求中進行思考。因此,《遙望理想:陳映真的批判視野、身份認同與“中間物”意識》不僅僅是文本的分析,更多的是思想的提煉。緒論部分對目前陳映真的研究狀況進行了綜述,并提出了研究方法。正文從歷時性的角度出發(fā),以陳映真的
本書共十六章,內(nèi)容包括:上古婚義——從蔡邕《協(xié)和婚賦》說起;上古婚儀——從蔡邕《協(xié)和婚賦》說起;蔡元培《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研讀;魯迅《狂人日記》研讀;穆旦《冥想》研讀;王安憶《上種紅菱下種藕》研讀;歐里庇得斯《安德洛瑪刻》研讀;沃爾·索因卡《強種》研讀;發(fā)現(xiàn)孟姜女小題大做的研究等。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tǒng)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一代學者,為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chǔ)。本書中收錄了顧隨、傅斯年、胡適、聞一多、吳梅、王國維、魯迅七位先生的經(jīng)典講義及著作,從上古先秦到魏晉南北朝,從
本書是文史大家楊天石有關(guān)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論文和讀書札記,楊天石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執(zhí)筆參與已出版的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級學生集體編著的《中國文學史》(紅皮本與黃皮本)的部分章節(jié)。他多年對中國古代文學進行專題研究,本書包括了作者從北大中文系開始至今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成果,有對名著、詩歌、散文等多種研究
本書內(nèi)容包括:魏晉南北朝隴西李氏發(fā)展軌跡、隴西李氏的文化傳統(tǒng)、世家聯(lián)姻與文學交流、李焉的文學成就、北朝隴西李氏的文學活動。
《清代柳文評點研究》是一部研究清代文人對柳宗元文學作品評點的學術(shù)著作。柳宗元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并稱韓柳,后人將柳宗元與韓愈、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清代對柳宗元的文學作品評點甚豐,該書全面、細致地梳理清代柳文評點的基本文獻,將評點本分為全集本、專選本以及
本書作者以先鋒文學的重要詩人、作家的作品解讀為核心,展開對文學史的描述,對先鋒文學的基本主題、美學風格、語言特征及文學史意義,作出了詳盡而又扼要的闡述。具體內(nèi)容包括:先鋒小說敘事藝術(shù)概觀;馬原:敘事的歷險;莫言:感官經(jīng)驗與敘事狂歡;殘雪:夢魘與寓言;余華:暴力的詩學;格非:時間煉金術(shù)等。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兩章,梳理曾鞏詩文集版本情況,對宋、元、明、清曾鞏詩文集結(jié)集、流傳過程及《曾南豐先生文粹》《南豐曾子固先生集》《元豐類稿》等版本情況進行辨析;下編四章,考察曾鞏文學研究中較為重要的問題。第三章從曾鞏較為重要的交游入手考察其文學思想的形成;第四章探討“道”作為曾鞏文學的核心范疇的具體表現(xiàn);第五章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