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觀和統一帝國一直被視為中國文明*持久而堅實的兩大結構。宇宙觀在中國古代帝國形成中的角色,不僅是一個關鍵的史學問題,也直接關聯到如何理解今天的中國民族性。本書重新詮釋中國文化和歷史的這一形成過程。通過研究從商周到秦漢的歷史變革中宇宙觀的轉變,本書展現宇宙觀如何構建新的權力,又如何同時被權力改變,從而揭示思想與權力,文
本書是工藤元男教授*主要的學術著作之一。主要利用睡虎地秦簡對秦國及其統治地區(qū)展開社會史研究。其內容分為兩部分,前半部考察了秦國內史等官職制度、伴隨秦國疆域擴大形成的國際秩序等問題。后半部通過對睡虎地秦簡日書的結構分析,探討了日書這種民間術數的占法原理,以及由日書反映出來的宗教信仰、道教風俗、秦國在占領地區(qū)的法律和習俗。
本書收錄了20世紀初年黃人望《史學研究法講義》、柳詒徵《史學研究法》,30年代李季谷《歷史研究法》、姚從吾《歷史研究法》四種講義,大體上反映了民國時期國內史學方法論課程的西化程度,同時也透示了中國史學界攝取方法論知識從途徑日本到直接取自歐美的轉變。將這些稀見講義整理出版,對研究中國近代史學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秦始皇石刻是中華帝國目前靠前個十年間留下來的很為實在的官方文件。本書的研究以譯注這七篇石刻文為發(fā)端。作者試圖將石刻文所使用的表述納入周代的文學傳統之中,同時致力于這些石刻文的宗教儀式語境,在此基礎上試圖詳論周代宗教儀式傳統的方方面面,這一傳統恰恰融于立刻石于高山之巔的行動之中。
對于中國的研究,日本學術界既關注較早,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至于形成了所謂的日本漢學,日本學者以域外的視角審視中國歷史文化,每每能有出人意料的收獲。本書書題先秦秦漢,自然屬于早期中國研究的范疇,而思想史的研究也一直是早期中國研究的重要領域。本書通過對流傳文獻與出土文獻的分析考證,全面論述了中國先秦秦漢時期的道家、管子、墨
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教授(1911-1994)親自組建并創(chuàng)辦,前身為1961年創(chuàng)立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1981年,成為國家授予的首批中國古代史博士點之一,1988年,又經教育部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目前在職的學者有凍國棟教授(所長)、何德章教授、劉安志教授、朱海副教授、魏斌副教授等。本刊
本書依據中華書局1959年采用的映雪堂本《古文觀止》,保留了所有編選者吳楚材、吳調侯的原注原評。而在每篇文章之前加入解題,節(jié)引典籍中相關記載,以明文章的寫作背景。文后又加入匯評搜集宋代至清代對文章的評說。對如今程度較好的作者深入理解作品、鑒賞作品頗有益處。
本書收錄十一篇有關禮制文獻研究的論文,就各篇主題而言,既有傳統禮學所宗尚的名物考據、禮例建立,更多的是通過重建禮制語境,重新詮釋經典中與禮相關涉的文字,創(chuàng)發(fā)新解。其撰作旨要,在于創(chuàng)建禮學研究的理論架構,也為經典研究打開新視野。
本書是日本著名中國史研究學者川勝義雄的代表作。川勝在對后漢及魏晉南朝的歷史進行精細的分析之后,認為中國六朝是個貴族制的社會,而如何思考六朝貴族制與封建制的關系,則是川勝始終縈繞于心的問題。他的研究結論是,中國的中世,是皇帝專制下的中央集權官僚政治。當時的豪族階級的勢力,具有領主制傾斜的性質,他稱之為豪族的領主化傾向,但
歷史源自時間,但人類時間觀念的產生與演變,卻極易為學者所忽略,而且時間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不僅是記錄人類歷史的坐標,也具有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薛夢瀟博士的研究正是從這一點切入,探討了甲骨文、金文、簡帛等出土文獻及傳世文獻中關于年、月、日、月相等方面的材料,歸納總結了商周秦漢時期的計時法,說明計時法由簡到繁的變化過程,并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