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分為泥河灣——東方人類的故鄉(xiāng)、泥河灣考古百年、揭秘泥河灣、探秘東方人類的文明四個部分,分別從不同視角介紹了古泥河灣人的生活習性、泥河灣博物館館藏文物及泥河灣遺址公園等,通過數字賦能的出版方式展現給廣大讀者。
專著。本書是一部全面介紹大像山石窟文化的作品,主要介紹了大像山石窟造像和壁畫藝術特色、保護現狀、大像山石窟大事記等重要內容,同時收集了歷代與大像山相關的楹聯、匾額、石碑、木碣、詩歌、詞賦、散文、戲曲、傳說故事以及相關的研究論文和著作簡評,從而使讀者對大像山,特別是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該書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書由著名敦煌學家、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所長趙曉星撰寫,東北財經大學副教授胡偉翻譯,是一部集學術性、藝術性與文化關懷于一體的敦煌學研究作品。本書以唐代吐蕃王朝占據敦煌時期的莫高窟361窟為切入點,收錄187幅敦煌研究院獨家提供的高清洞窟細節(jié)與解析圖片,研究該洞窟內的造像、壁畫與寫本等文物,與傳世文獻對照,分析這一時
本報告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哈密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哈密市博物館、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共同編著,是對1988年、1989年、1992年、1993年和199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發(fā)掘的天山北路墓地資料的全面公布。天山北路墓地是迄今為止哈密綠洲發(fā)現的年代最早、規(guī)模
本報告是三峽庫區(qū)重慶涪陵石沱遺址1998~2001年度的考古發(fā)掘專題報告。遺址發(fā)現有商周、六朝、隋代、宋元和明清五個不同時期考古學文化遺存,包括灰坑、灰溝、墓葬、窯址、房址等,出土有陶器、瓷器、石器等大量遺物,為三峽庫區(qū)不同時代考古學文化體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本書系首都博物館承擔石景山南宮凈德寺遺址明宦官墓出土彩繪漆棺保護修復項目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該項目基于大量科學實驗,在文獻研究、理論研究及成果應用等方面全面地對考古出土非飽水漆木器的保護方法進行了梳理探討,首次創(chuàng)新性地對中國北方出土典型非飽水類型彩繪漆棺進行科技保護;綜合采用多種現代儀器對漆棺制作材料和成型工藝進行科學認
《青年考古學家》(第3輯)是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生在全院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編纂的學術年刊,收錄青年學子的習作共計16篇,內容涵蓋學理學史、考古研究、遺產研究、讀書札記等方面!肚嗄昕脊艑W家(第3輯)》秉承嚴謹求實之學風,弘揚探索求真之精神,以期為業(yè)內學子提供一個發(fā)布新思路、開展學術交流的學術平臺。
本書梳理盤龍城遺址歷年出土的陶器材料,對盤龍城遺址陶器的各類型及其發(fā)展演變、分期與年代進行了探討;在分期研究的基礎上揭示盤龍城遺址陶器的文化特征及其形成過程、陶器的出土背景與使用情景、陶器所見區(qū)域間的文化互動,并利用巖相分析觀察了盤龍城遺址陶器的生產技術特征;最終圍繞陶器文化、功能、技術三個要素討論,探索陶器所展現的盤
本書梳理了2012年以來盤龍城遺址的環(huán)境考古工作,主要包括陸地考古勘探、水下考古勘探與試掘、湖泊地形測繪、湖泊鉆孔植物遺存分析、典型剖面沉積物分析;在對環(huán)境考古采集樣品進行檢測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盤龍城遺址的地貌形態(tài)、河湖分布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最終對商文化時期盤龍城的聚落景觀進行了復原,進而對同時期盤龍城周邊聚落的空間分布和
本書為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1995~2019年田野考古工作報告。在上述年度范圍內,盤龍城遺址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楊家灣、小嘴和小王家嘴三處地點:楊家灣地點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有大型建筑基址、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跡,揭示出盤龍城城市聚落晚期的中心;小嘴地點的考古發(fā)掘主要見有灰坑、灰溝和房址,發(fā)現有鑄銅手工業(yè)遺存;小王家嘴地點則以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