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語言服務書系·出土文獻研究之一,以研究出土文獻語言為職志,內容包括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含1篇文章,為知名古文字學家曾憲通先生的口述記錄稿,講述其從事古文字研究的經歷;第二部分含2篇文章,對花東甲骨卜辭和殷墟卜辭的相關文字進行研究;第三部分含6篇文章,剖析出土兩周文獻中的問字句、介詞以等語法問題;第四
本書的內容板塊相對固定,主要包括核心板塊和重點板塊,核心板塊是海內外漢語方言、民族語的本體研究,重點板塊是語音與音系、語義與詞匯、語法與語用。特殊情況下,我們設置專欄或專輯。本輯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二屆“暨南大學詹伯慧語言學獎”專欄、漢語方言與少數民族語言、語法與語義、海外漢語方言及語言應用等幾個部分。
本書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漢字的起源與發(fā)展,展現漢字的源流、生長形態(tài)(六書)、歷史發(fā)展演變;第二部分:漢字與藝術,展現漢字身上所具有的藝術特性,包括音樂、書法、繪畫、舞蹈等細特性,以及藝術對漢字的影響;第三部分:漢字與生活,展現漢字與民間風俗、地域文化、人類活動、思維習慣等的關系;第四部分:漢字的影響,展現漢字與其他民
本書是國內外學者在每年舉行的“漢日對比語言學研討會”上發(fā)表的作品集,其內容體現了漢日對比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輯為第13輯,全書由特約論文和語言研究構成。特約論文板塊共計4篇,收錄的是日語學界知名教授撰寫的論文,如史曼的“基于事件結構的漢日復合動詞構詞對比分析”。語言研究收錄“漢日語自動詞遭受句式的對比研究”等文章。
本書分為語言規(guī)范政策與理論、語言規(guī)范建設與治理、語言規(guī)范與語言規(guī)劃三部分,收錄了《語言規(guī)范化的時代必要性及須重視的若干關系》《新時代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新挑戰(zhàn)、新任務及因應策略》《漢語融媒體辭書資源整合的思考》《語言文字規(guī)范標準與產品認證》《國家語言治理能力建設70年:回顧與展望》等文章。
本書從語言類型學和地理語言學的視角出發(fā),運用語義地圖模型和時間地理學理論,集中探討斯瓦迪士核心詞表中前五個軀體動作動詞。在語義地圖模型方面,更新了推測蘊涵關系的算法,并基于所得結果構建經典的語義地圖,分析詞義的蘊涵關系。在語言地理方面,將蘊涵關系轉置到地理空間中進行分析,同時,引進時間地理學中的相關概念和方法,探討詞義
在“古今字”學術史考察中,宋元明時期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是訓詁學的變革時期,所以本論文基于全面收集到的五代、遼、宋、金、元、明時期的近10000條“古今字”訓釋材料來考察“古今字”研究在該時期的發(fā)展情況。論文主要有五個部份組成:緒論部份主要介紹了論文的選題緣起與意義、研究目標、方法與指導理論、相關問題的說明和“古今字
本書基于全面收集的唐以前訓注“古今字”材料,考察了“古今字”訓詁在唐以前的發(fā)生、發(fā)展情況。全書分為前編、后編兩部分。前編緒論介紹本書的選題意義、研究目標,并綜述學界有關“古今字”研究的情況;第一章主要論述唐以前“古今字”研究材料的判定;第二章主要展述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三個時期的“古今字”研究情況;第三章主要論述學者
本書選取工作報告作為樣本進行研究,分為理論模型與實操方法。理論模型部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進行文本挖掘,建立總結與部署、開頭與結尾、感謝與問題、體會與要求四個模塊八大要素寫作模型,分類提取高頻詞匯,總結提煉工作報告寫作步驟及要點。實操方法部分,運用Python、PHP、Mysql、Sqlite等技術,構
本書從二語語音習得及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的視角,考察了日本漢語學習者普通話鼻韻母的感知特征。作者基于“高變異感知訓練”范式,開發(fā)出面向日本學習者的鼻韻母感知訓練工具,并驗證其促學效果。而后作者進一步提出了“自適應感知訓練”范式,開發(fā)出訓練工具,并驗證其促學效果,基于實驗結果,討論了語音感知與產出的關系。本書系統(tǒng)地調查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