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文藝理論論文集。主要包括四部分:《文心雕龍》與文論經典、跨文化視野與中國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與西方文論經典以及書評。本書收入的論文多出自名家之手,思理深湛,精彩紛呈,對于推進當前文學理論研究,有較為重要的意義;也有部分選自青年新銳學者,角度新穎、思想獨到,有一定的思想力。本書的文藝理論具有一定前瞻性,所選論文都有精深的思想辨析和學術探討,能給當代中國相關學術以很好的參考。本書沒有內容導向問題,具有學術價值,格調高遠。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
繼《古典的回聲》《古典的回聲(二集)》后,高峰楓教授出版的第三部隨筆集。收錄他寫于20152022年寫的八篇長文,在具體入微的事和物上磨煉學問。 書籍形制的改變、《西奈抄本》的流亡、亞述雕像和泥板從伊拉克運抵倫敦和巴黎、西方尋找亞特蘭蒂斯史前文明的癡迷,近年《耶穌之妻福音書》的作偽和肖斯塔科維奇《見證》一書的真?zhèn)沃i團,每一篇都應了書自有命這句話。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以對經濟主義和還原主義的回避作為發(fā)展理論的基礎,因此,盡管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不斷發(fā)展變化,但其本質并未改變,即為了避免經濟主義和還原主義的可怕指責而盡可能的不與物質生產理論發(fā)生關系,以至于文化批判理論在發(fā)展過程中越來越聚焦于文化內在性而最終使得文化與其關涉的物質、經濟等因素相分離,其所形構的對文化高度的自反性理解的趨勢既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去經濟學化的后果,也是當代重建文化批判理論的原因。正是在此意義上,本書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出發(fā)審視各種西方馬克思
何謂東方文化,何謂西方文化?東西方文化是什么關系?東西方文化能否融合,或者融合之道為何?21世紀會是東方文化的時代嗎?季羨林在耄耋之年,談起了東西方文化的同與異,重重怪論,累累奇思,引起廣泛關注。本書收錄了34篇相關文章,文中闡述了作者主張文化起源多元論、文化交流論,認為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方式可以彌補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維方式,比較完整地反映了作者對東西方文化的觀點,對于理解季羨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的今日,書中的許多思想與見解仍有借鑒意義。
本書旨在關注文化產業(yè)領域最前沿動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分為創(chuàng)意營造、文脈賡續(xù)、活化利用、魯韻非遺、元宇宙紀、二次元界和營銷新境等部分。其中創(chuàng)意營造涉及文學資源的數字化發(fā)展策略、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營造、最美書店等。文脈賡續(xù)和活化妙用關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如敦煌文創(chuàng)、博物館文創(chuàng)、《紅樓夢》產業(yè)化、河南衛(wèi)視文化類節(jié)目、考古時尚化和“國潮”流行風等。魯韻非遺主要聚焦山東非遺項目的現(xiàn)代生活應用,從制香、制筆、紙鳶、蹴鞠到商河老粗布,探究它們在當下大放異彩的秘密。元宇宙紀聚焦當下引人注目的元宇
理想中的店鋪,是什么樣子呢? 理想中的生活,又是什么樣子呢? 像開買手店一樣打開生活吧! 小紅書“about關于”系列書第四彈,一份“買手式生活”新提案。 聚焦創(chuàng)意多元的買手業(yè)態(tài),喚醒獨一無二的生活態(tài)度。 和每一位想要找尋樂趣和新鮮感的讀者,一起探索生活的經營之道。 走,我們在買手店碰面,生活里相見。
本書主要進行符號再現(xiàn)經驗世界、符號再現(xiàn)社會化與文化符號學體系的建構研究,研究當今文化高度符號化的原因、文化符號運作的多種表現(xiàn)和深層規(guī)律,目的是建立一個兼具抽象性和適用性的文化符號學理論。本書通過循序漸進的邏輯,試圖構建起一個文化發(fā)生、發(fā)展、傳播、解析的盡可能完整體系。這一理論體系面向的對象是當今中國文化正在經歷的劇大變化中最顯著的幾個方面,包括媒介技術劇變下造成的信使社會的賽博文化、消費社會轉進中的泛藝術產業(yè)文化、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關系重構下的生態(tài)文化、球化沖擊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四個方面是當今
本書研究媒體數字化時代的傳播現(xiàn)象和趨勢,并探討如何在數字化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傳播。書中對媒體數字化發(fā)展趨勢、企業(yè)品牌形象設計傳播、虛擬仿真技術、非遺項目傳播、影視藝術傳播、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傳播、行業(yè)報刊廣泛傳播和社區(qū)教育資源共享等多個領域的研究。
米歇爾·馬菲索利(MichelMaffesoli,1944—),是法國當代知名的社會文化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后現(xiàn)代社會及部落主義,對于當代科技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提出諸多頗有深度的見解。目前國內學界和讀者對馬菲索利的了解相對有限。本書是一部馬菲索利研究專集,著重評介馬菲索利的部落主義以及后現(xiàn)代理論,并以此論述當今虛擬文化的現(xiàn)象以及當代社會多元文化,力圖以新的視角闡釋當代網絡社會和文化的新變化,探討虛擬文化可能孕育出的新范式。
本書收錄了何道寬在文化與傳播領域的研究文章,包括中國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中美文化比較研究、傳播學研究等議題。何道寬是從事英語語言文學、文化學、人類學、傳播學研究30余年的資深翻譯家,也是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最早的引介者,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抓住機遇翻譯了一些文化學和傳播學的經典和名著,惠澤讀者。在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彼時引介跨文化傳播的歷史文化語境,也可以看到作者對“文化”與“傳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