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史研究中,如何將“思想”置放在歷史的視域之中,按照歷史學的基本要求,實現(xiàn)思想性和歷史性的結合,這是思想史研究始終繞不過去的一個基本問題。圍繞這一議題,作者撰寫了關于思想史研究理論與方法論的系列文章,本書即是對此的集結匯總。書中,作者梳理了思想史研究的不同流派,評述其理論方法,理解和把握他們的學術旨趣,同時表達自己的一些研習心得。希冀通過這一工作,努力為國內的思想史研究提供豐富多維的研究視角。
本書由作者進行的訪談匯集而成。本書宗旨是邀請這位哲學天才就21世紀的各種世界性危機展開哲學分析,以哲學視角透視現(xiàn)代社會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危機,為人們認識現(xiàn)在和展望未來提供啟示。著者向人們揭示了逆全球化浪潮、AI人工智能時代、后真相時代、價值危機時代的困境,并啟發(fā)我們在面對當下技術危機乃至表象危機之時,該如何重新看待世界,如何面對多元社會,如何進行自我反思,作者旨在給讀者們提供一個全新的哲思視角。
《時間與敘事》是《活的隱喻》的姊妹篇,它們被學界看作一個整體。兩部著作所產生的影響來源于同一種語義革新的核心現(xiàn)象。就隱喻而言,語義革新在于一種新的恰當語義通過一種不恰當?shù)囊饬x賦予產生:“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就敘事而言,語義更新在于創(chuàng)造另外一種綜合工作,即創(chuàng)造一種情節(jié):目的、原因、機遇以情節(jié)的方式被融合進一個完整行動的時間統(tǒng)一體中。正是這種異質綜合類似于隱喻。亞里士多德說“好的隱喻便是理解相似性”。因此無論是隱喻的問題,還是情節(jié)的問題,解釋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亞里士多德認為情節(jié)是行動的
暫無
本書包括一個“引言”和五大部分,以及出自海德格爾手稿的“附錄”。在這部講稿中,海德格爾脫離常見的以笛卡爾為近代哲學開端的哲學史分期,將托馬斯·奎那納入其中,認為托馬斯通過亞里士多德對古典哲學有了可靠理解。在徹底研究了托馬斯之后,講稿論述笛卡爾、斯賓諾莎、
《勞特利奇哲學史》第十卷歷史地考察了20世紀英美哲學的各心主題。它以編年史的方式描述了分析哲學中的“語言學轉向”,追溯了語言研究對哲學主要問題的影響。每一章都列出了大量該領域的主要參考文獻。 與語言學轉向的重要性保持一致,本書導論和前兩章集中討論語言哲學,隨后的幾章討論形而上學、倫理學和認識論等中心領域。本書也涵蓋了美學、政治哲學和宗教哲學等傳統(tǒng)相關主題。然后有幾章是20世紀才突顯出來的領域,即應用倫理學、女性主義哲學和法哲學。還有一章致力于分析后期維特根斯坦。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