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一介先生說:“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要講道德、講學問,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勇于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話,學會‘做人’! 本書圍繞“修身”這一話題,精心挑選數(shù)千年來對中國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而且今天仍然備受關注的九個主題(仁愛、
我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先生于1939年創(chuàng)作了這本書。出版后,即成為民國時期發(fā)行量很大的中國通史。直至今天,依然是眾多讀者選的歷史入門書,這足以說明人們對呂先生和他以白話寫通史的認可。本書以時間為序,鞭辟入里地洞悉了中國歷代王朝的興替變化,脈絡清晰,簡明扼要,行文淺顯,邏輯性強,不僅可以滿足讀者了解中國歷史興替
本書選取了中國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三十幾位陜西隱士進行考察,從商朝末期的太伯、仲雍、呂尚等開始,一直到明末清初的李颙。既記載他們的生平事跡,也探討他們的學術思想、性格心理,更關注他們的隱逸行為、隱逸品格對陜西乃至中國古代文化所產(chǎn)生的影響。
《中國史前沿問題探索》是中國史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本書選取典型研究案例,內(nèi)容結(jié)構由七個部分組成:一是歷史地理學理論與實踐,二是中國史研究的創(chuàng)新問題;三是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前沿與問題,四是中國文化史研究前沿與問題,五是中國社會史研究前沿與問題,六是中國政治史研究前沿與問題,七是中國環(huán)境史研究前沿與問題。通過對今年來中國史前沿問題
《形象史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所收論文主要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形式的物質(zhì)文化為研究對象。2018年上主要分動態(tài)與綜述器物與圖像地圖與文獻媽祖文化與海洋史研究四個欄目。共有12篇文章。本刊為四色印刷,在版式設計上亦不乏現(xiàn)代感、靈動感,在視覺呈現(xiàn)上令人眼前一亮。在稿件來源上,書稿基本上來源
全書分為社會儒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當代文化與文明、中國文學文化四大部分。每部分包括4~6篇該領域內(nèi)的研究成果,每篇由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大學文學院以及韓國、日本等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撰寫,就各自研究領域里的某一熱點、重要議題、爭議話題提出了自己的創(chuàng)見、結(jié)論等。社會儒學部分除了探討儒家主張及學者著作外,還探討了儒學在當代
《絲路文明十五講》以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學講授的通識課程為基礎,以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為主線,全面梳理了自史前至1500年間歐亞大陸上人類文明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作者首先總述了文明的起源和特質(zhì),其后則以亞歷山大東征與張騫鑿空、鳩摩羅什譯經(jīng)與法顯求法、中西交往中的粟特人、紙張西傳與字母東來、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與傳播、突厥西遷與蒙
本書是戴逸先生的史論文章結(jié)集,收錄了《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清史稿的纂修及其缺陷》《治史四要素》等六十余篇文章,都是戴逸先生多年史學研究中所做的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等的評論,內(nèi)容涉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史書的編纂、治學方法、對一些檔案資料的運用等等。
《王天有史學論集》收錄了作者生前撰寫的史學論文、札記、序、評等三十余篇,主題集中于明清政治史,對于明代歷史中的“大問題”、熱點問題,如明代的歷史地位、鄭和下西洋、東林黨議等,多有涉及。如《晚明東林黨議》一篇,詳細論述了東林黨的起源、流變、在明代晚期所發(fā)揮的作用等,并給予了詳切公允的評價,曾以專書形式發(fā)表,至今仍是該領域
米·列·季塔連科,哲學博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聯(lián)邦功勛科學活動家、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俄中友協(xié)主席。他1934年出生,1956年畢業(yè)于莫斯科大學哲學系,1957年到北京大學哲學系進修,曾師從馮友蘭。他是研究中國哲學史、中國政治和現(xiàn)實問題、俄羅斯與亞太地區(qū)各國及俄中關系問題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