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他們從這里走來》,是對海淀區(qū)工會系統(tǒng)多年來涌現(xiàn)出的先進代表人物的薈萃。本書從中甄選16位來自海淀區(qū)工會系統(tǒng)的全國勞模,以報告文學的形式介紹他們的事跡,弘揚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梁衡新聞四部曲的時間跨度為1978年到2018年,記錄了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新聞業(yè)發(fā)展的全過程,也記錄了作者四十年來在一線記者、學術評定、新聞管理和總編輯等四個不同崗位、不同側面的新聞人生。早年出版過的新聞三部曲是梁衡先生的新聞學術代表作,包括《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20世紀90年代推出后
《新聞的脈搏》是一本個人新聞作品集,主要側重選取從事新聞工作30多年的通訊作品。因在群工部和經(jīng)濟部(包括財經(jīng)周刊)工作時間長(各10年),因此作品內容主要涉及輿論監(jiān)督的來信調查較多,30余篇;經(jīng)濟人物和企業(yè)以及金融理財篇幅較重,也是30多篇。尤其是輿論監(jiān)督作為黨報的一項職責,為百姓鼓與呼,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作為記
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陸海相依,試飛青瓊”支教團隊跨越2000多公里,遠赴青海省化隆縣金源鄉(xiāng)下科巴村,開展為期22天的義務支教活動和社會調研。《無法忘卻的澄澈:青?瓢椭Ы碳o實》主要從志愿者的角度展示海南師范大學青海隊在青海支教和調研的成果,由心向科巴、風雨兼程、教學相長、回望此行、調研報告、媒體報道
本書主要收錄梧州學院典型的師生事跡,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人物通訊專輯。如愛崗敬業(yè)、潛心教學育人的梧州好老師陸科達,身殘志堅坐輪椅走上科研路的鄭明博士,引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提高學習氛圍的吳軍,敢于見義勇為、入選中國好人榜謝思敏,堅持四年如一日幫扶殘疾同學完成學業(yè)的舍友幫扶團,刻苦學習、勇于爭先的全國、全區(qū)各
本書是2017年刊登在《中國科學報》“周末版”上的部分精選報道合集,共分為科學再思考、科普架橋人、繽紛科普景、艱難科研路四篇!禕R》《中國科學報》每周五見報的“周末版”報道以通訊、特寫、專訪等體裁為主,關鍵詞是“科學”和“科普”。第一篇科學再思考和第四篇艱難科研路,通過對2017年度中國料技界的科研成果和熱點事件的深
大飛機、高鐵、特高壓、港珠澳大橋這四項中國超級工程是如何決策上馬的?實現(xiàn)了哪些關鍵創(chuàng)新點?如何進行組織管理?如何開拓國際市場?如何與國際同行進行合作與競爭?經(jīng)歷了哪些波折與困難?為什么在中國能取得成功?在國內外產(chǎn)生了哪些帶動效應?如何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本書作者作為一名職業(yè)記者,深入*線調研采訪,真實
黨的十九大的召開,是一個新時代開啟的標志,更是一個擎面藍圖、書寫來來的重要時刻。為此,中國科學報社精心策劃、周密部署,從2017年7月開始陸續(xù)以綜述、專訪、評論、案例報道、署名文章等形式,聚焦創(chuàng)新成就、謳歌創(chuàng)新時代!禕R》本書收錄了《中國科學報》推出的“點贊新成果迎接十九大”“十九大代表風采錄”“喜迎黨的十九大特別扭
本書是為我國著名大豆科學家王金陵教授百年誕辰而編寫的一部人物傳記。本書以先生人生軌跡為主線,政務、教學、科研工作為副線,以時間為切片,以故事為節(jié)點順勢展開,生動地講述了一位學者、大豆科學育種學家、農業(yè)教育學家從政、從教、從事大豆科學研究的人生風采。故事真實,情節(jié)生動,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啟迪和思考。本書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在淪陷,關于故鄉(xiāng)的記憶也在漸漸消失。故鄉(xiāng)是盤根錯節(jié)的根,它生成生命個體以及生命記憶,成為一個人最初和最終的源點。全書關照現(xiàn)實物象,探索內心幽秘,充滿對陌生事物和具體情境的關照之心,敘述客觀而又不失鮮活與溫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