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關注干預對象的日常生活以及項目實施者、地方官員、居民等不同地方行動者之間的互動行為與社會關系,并以民族志方式展現和剖析發(fā)展干預的地方實踐,揭示在宏觀干預條件下發(fā)展項目是如何進入當地居民每日生活并*終得以成功或失敗的地方邏輯;通過對地方行動者之于發(fā)展干預的解構、內化、重塑過程的分析,試圖對發(fā)展干預者的角色、功能,
2014年,同濟大學社會學系與上海同濟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聯(lián)合啟動了“社區(qū)研究與社區(qū)規(guī)劃”課題,從社區(qū)健康、社會融合、社區(qū)認同、城市更新等角度,對上海市居住型社區(qū)進行研究。本書匯集、呈現了第一階段的調查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推動社會學與城市規(guī)劃學科交叉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書選取1966~1976年中國青年的性戀與婚姻為研究對象,探察他們的私密生活同政治運動的迎拒向背,試圖勾勒“文革之子”這代人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歷史軌跡。書中主要圍繞四個問題展開:城市青年的欲與愛、城鄉(xiāng)青年的擇偶觀念與行為、農村青年的彩禮與婚禮、知青的“婚”與“不婚”。
本書分為熱點輿情、社會輿情、傳媒輿情、城市輿情和企業(yè)輿情五大部分,十七個報告,內容包括:“周永康被立案審查”的民意輿情;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民意輿情;“國慶65周年”網絡輿情分析等。
《社會建設研究》是由東莞社會建設研究院創(chuàng)辦的院刊。本刊堅持理論研究、實踐創(chuàng)新、決策咨詢并重,致力于辦成在國內社會建設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業(yè)性學術集刊,搭建一個社會建設學術成果的交流平臺,為社會建設領域的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構筑一個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陣地,為黨政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提供有關社會建設的文獻參考。
《中國婦女研究年鑒(2006-2010)》的欄目基本與前三卷保持一致,設有“研究綜述”、“研究成果選介”、“學術團體、學術組織及學術活動簡介”、“學者簡介”及“附錄”5個欄目。與前三卷有所不同的是,本卷年鑒將“重要文獻”欄目調整至附錄部分。本卷年鑒的“2006-2010年中1
《中國民生問題中的結構性矛盾研究》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中國民生問題中的結構性矛盾和社會事業(yè)發(fā)展"(項目批準號10AZD021)的結項成果,抓住了"中國民生問題中的結構性矛盾"這個主題,并以此為切入點展開研究,從而為民生問題研究提供了一種科學的視角、方法和范式。本書選取了當下人們最關心的"收入分配""勞動就業(yè)""
作為人類社會演進的指示器,休閑是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在我國國民經濟持續(xù)增長、社會發(fā)展全面轉型、民生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休閑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現象。本書的兩位作者分別從跨文化視角出發(fā),通過學術對談的方式,探討休閑理論,剖析休閑現實,尤其是中西方在休閑意識和休閑行為的異同,以期為理解和促進中
《社會學論叢:社會變遷中的青年問題》以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社會變遷為基本背景,聚焦于當前我國社會中的各種青年現象和青年問題。研究者們通過深入社會生活實際,開展經驗研究,收集到十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相關社會學理論概念的指導下,對青年的就業(yè)、職業(yè)和工作、青年的婚姻和家庭,以及青年亞文化、青年與宗教、青年與教育等方面的
《我仍然沒有與這個世界握手言和》是姬中憲近年來的雜文隨筆集。 他以親歷者的身份,披露中國社工和公益界的新鮮事,也從切身體驗出發(fā),描摹時代的種種奇觀。從言必談“社工”,到后來漸漸淡化這個詞,直到最后打通社工與社會的界限。身兼作家與社工的雙重身份,他將文學的細節(jié)感與戲劇性、社工的人文底色與社會視角,融匯在字里行間。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