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在二十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編著而成的。全書共10章,包括變形分析、應力分析、平衡定律、固體本構公理以及超彈性本構模型等基礎內容,也涉及近現(xiàn)代發(fā)展起來的非局部彈性理論、近場動力學以及偶應力理論。書中的例題與習題有助于讀者深入掌握相關內容。本書簡潔明晰,邏輯嚴密,既注重理論的抽象,又強調抽象的物理基礎,突出了理論
非局部理論是經(jīng)典連續(xù)介質力學理論的擴充與發(fā)展,可用于分析一些經(jīng)典理論難以解釋的現(xiàn)象和問題,如納米材料的尺度效應、高頻波的彌散、裂紋尖端應力奇異性等,為解決宏微關聯(lián)問題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本書針對非局部彈性與黏彈性梁板的力學特性分析方法進行敘述,系統(tǒng)介紹一維非局部彈性和黏彈性桿、一維非局部彈性和黏彈性梁及二維非局部彈性和
《彈塑性力學基礎及解析計算》介紹了張量概念及其運算規(guī)則,從應力、應變狀態(tài)及彈性材料本構關系三個方面建立了彈性理論場方程,討論了彈性力學問題的基本解法,分析了屈服準則及塑性應力-應變關系!稄椝苄粤W基礎及解析計算》內容既強調了基本概念提法的準確性和理論體系的嚴密性,又應用了大量通俗的手法解構了復雜的力學問題,附帶的大量
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曾提到,解決微損傷引起的災變問題,可遵循中國古代學者孫子所提出的“謀無術則成事難,術無謀則必敗”思想。傳統(tǒng)線性行為一般是接近平衡態(tài)的結果,但破壞過程通常是由微損傷演化的跨尺度級聯(lián)所產(chǎn)生的。因此,有必要發(fā)展新的跨尺度理論框架來理解材料破壞中的物理現(xiàn)象,理清跨尺度過程中所蘊含的相關機理。本書期望通
論述彈性固體應力和變形的原理。在講述變形幾何學、應力理論和彈性固體本構理論的基礎上,敘述線彈性固體應力分析問題的提法和數(shù)學模型的組構,多層次地表述位移、應變和應力場必須滿足的力平衡、變形協(xié)調和本構關系等三個環(huán)節(jié),著重講解驗證應力場、應變場和位移場是否給定問題解的原理和方法,并給出具體的實題解案細節(jié)。
《能量吸收:結構與材料的力學行為和塑性分析》論述結構和材料在靜載荷和沖擊載荷作用下的能量吸收。對于能量吸收裝置的設計和材料的選擇,結構受到意外撞擊時的耐撞性和損傷的評估及減輕沖擊的包裝設計,都需要能量吸收性能方面的知識。對能量吸收性能的研究要求有材料工程、結構力學、塑性理論和沖擊動力學等方面的知識!赌芰课眨航Y構與材
本書充分考慮目前工科院校各專業(yè)不同學時"結構力學"課程的開設情況,在編寫過程中力求符合工科教育規(guī)律,內容精練,思路清晰,說理透徹,重點突出概念和應用,強化定性分析,不刻意追求理論研究的深度和難度,聯(lián)系實際,增強工程意識,旨在培養(yǎng)實用型的技術人才。全書共10章,內容包括:緒論、平面體系的幾何組成分析、靜定結構的內力分析、
無
工程結構或構筑物在受載過程中,常有局部或整體應力超出彈性范圍進入塑性狀態(tài)的情況。塑性力學就是專門研究材料進入塑性狀態(tài)后應力分布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但船體塑性力學理論(增量理論和全量理論)發(fā)展與應用面臨很大困難。本書引入了新型本構關系——彈性應變與塑性應變相互關系,重點介紹了作者在塑性力學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
本書根據(jù)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結構力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編寫。全書共9章,包括緒論、平面桿件體系的幾何構造分析、靜定結構的受力分析、虛功原理與結構位移計算、力法、位移法、移動荷載作用下結構的影響線、矩陣位移法及結構動力分析基礎。自第2章起各章附有習題并給出了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