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編宋代金石著作《集古録跋尾》、《集古録目》、《元豐類稿·金石録跋尾》、《金石録》、《通志·金石略》、《隸釋》、《隸續(xù)》七種,希冀為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和社會文化的發(fā)展。
受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博物館的委托,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其館藏的108件金屬文物開展了保護修復工作,《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博物館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報告》正是這次保護修復的工作報告,記錄了這項工作的實施情況,并對修復技術和項目管理這兩方面的得失進行了總結。本報告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管理經驗的總結,可為同行在實
輝縣在河南省的北部,過去因發(fā)現(xiàn)大量的古器物在考古界得名。1950-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回縣境內進行考古發(fā)掘工作,有了許多發(fā)現(xiàn)和收獲。本書分為琉璃閣區(qū)、固圍村區(qū)、趙固區(qū)、禇邱區(qū)、百泉區(qū)五編,內容涉及殷代遺址、殷代墓葬、戰(zhàn)國墓葬、漢代墓葬等。該書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考古發(fā)掘報告,至今對于學術界仍有較大的
《重慶市開縣館藏青銅文物保護與研究》是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近年來開展的館藏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的研究報告,主要介紹了重慶市開州博物館館藏青銅文物的保護修復與相關研究工作。本書融合了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人員多年來開展青銅器保護修復的實踐工作積累和科學研究成果,是一本關于重慶地區(qū)青銅器保護修復及相關問題研究的
本書共分八章,內容包括:青銅敦的著錄與研究簡史;青銅敦的定名與功用;青銅敦的類型學分析;青銅敦的分期演變;青銅敦的組合;青銅敦的區(qū)域分析;敦與相關器類的關系等。
本書分三篇,上篇為分襠鼎的整理與研究;中篇為扁足鼎的整理與研究;下篇為方鼎的綜合研究。
本書內容包括:“人獸母題”的淵源及類型;“人獸母題”的內在動因和隱喻機制;“人獸母題”牽涉的觀念厘格;“人獸母題”隱喻的文化機制;“人獸母題”的嬗變與式微;“人獸母題”的造型裝飾等。
本書內容包括:青銅簋的起源、名稱和作用;青銅簋型式分析;青銅簋分期與年代推定;青銅簋區(qū)域研究;青銅簋譜系研究;青銅簋器用制度;青銅簋環(huán)耳的藝術觀察;青銅簋紋飾研究等。
本書內容包括:青銅罍研究簡史;青銅罍的定名與功用;青銅罍的類型學分析;青銅罍的分期研究;青銅罍墓葬禮器組合分析等。
本書收錄洞庭湖南部新湖遺址、蔡家園遺址、大通湖遺址、玉竹包遺址、石咀頭遺址、漉湖遺址、濘湖遺址、鐵鋪嶺遺址8處先秦古遺址發(fā)掘資料,時代經歷湯家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商周時期,其間沒有大的缺環(huán),改變了之前對洞庭湖南部歷史文化面貌的認識,是研究洞庭湖南部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