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蘇軾、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為主,精選先秦至當代多位詩人的豪放風格詩詞歌賦200多首,每首詩包括“作者簡介”“詩歌”“注釋”“簡析”和“最豪放名句”五個內容,以作者年代和創(chuàng)作時間先后為序編排。作品參閱作品文獻上百部(篇),博采眾長。創(chuàng)新之處有:一、時間跨度大,從《詩經》至當代著名詩人;二、賞析力求用最少的文字理解
王闿運歷時五十多年選批唐詩,他認同“唐無五言古”,最欣賞唐代的七言歌行;他以藝術審美的角度來審視評點詩歌,不喜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也不喜直抒胸臆、一瀉千里的創(chuàng)作方法,喜歡詩歌含蘊不盡、遠處取神的畫面感,這也是他迥異于晚清諸多詩派及其影響下的詩歌思想的根本所在。本書從王闿運關于唐詩的選錄、批點和論說之文入手,分析他
巴頓·華茲生(BurtonWatson,1925—2017)是美國從事漢詩英譯的代表性人物,在美國譯壇占有重要席位。本書采用語境化的歷史視角,運用描寫翻譯學的范式,對華茲生英譯漢詩的翻譯行為進行整體研究,揭示了其譯詩的世界文學特性、翻譯詩學特征及其文學與社會學成因,為其譯本世界文學特性的形成提供了翻譯學的學理依據。本書
游記散文對于旅行行為活動的書寫,并不僅僅是一項個體的文學行為,也呈現為一種文化癥候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特性。本書以探討1919-1949這30年游記散文在中國文化轉型、民族動蕩、社會變遷的歷史語境中呈現出的現代性特征為宗旨,從社會歷史形態(tài)的更迭、旅行經驗與旅行功能本身的變化以及散文形式的現代嬗變這三大視角出發(fā),深入剖析現代游
本書對羌漢文學客觀存在的密切關系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縱橫梳理,分析先秦至近現代羌漢文學關系之歷史發(fā)展脈絡,分上、中、下三篇,選取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予以分析、評價。本書論述了營營青蠅、隴頭流水、羌笛等重要文學意象的形成,元昊、秉常、乾順等之書表文,以及《松游小唱》對近代詩歌創(chuàng)作大眾化的推進等,展示了羌族文學的發(fā)展概貌,說
《傳承與革新柳永詞考論》一書主要圍繞柳永對蘇軾詞學接受和歷代柳永詞詮釋兩個方面進行考論。全書在結構上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包括:蘇軾鄙薄柳詞說考辨、蘇軾評柳詞兩首考論、蘇軾《與鮮于子駿書》對柳詞的接受考論、柳七郎風味及相關概念的理論探討;下篇包括:柳永詞詮釋方法概述、本事詮釋法、合論詮釋法、類比詮釋法。并附有柳永詞輯錄、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歷代詞籍選本敘錄、珍稀版本匯刊與文獻數據庫建設(16ZDA17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對千年詞學史上的詞選本進行了梳理,分為五部分,如唐宋詞選、明代詞選、清代詞選、清代女性詞選,以及附編民國女性詞選,并對歷代詞選分別作了深入的專題研究。本書既有詞史研究也有文獻考辨,既有個案研究也有系統(tǒng)研
本書以晚清科幻小說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幾部代表性作品的細讀,考察晚清的知識精英們如何努力學習現代的歷史觀、科技觀、時空觀,并將其運用于探索未來、太空、心靈等未知事物,由此發(fā)現:他們夢想著汲取新知以革新本土文化,同時以本土智慧批判并超越殖民主義。這一融合中西的努力將他們引向對大同世界的描繪,而這些描繪中種種出人意表的奇異情
本書以晚清民國的旗人及其文學為研究對象,將其置入政治、經濟、社會、軍事乃至國際關系的關聯性語境中,展開跨文化、歷史與區(qū)域研究的對話;體察旗人在時代語境中經歷的情感、思想、身份認同與美學追求的嬗變,闡發(fā)旗人文學的普遍性意義。百年的蟬蛻蝶變,敞開旗人的敘事與抒情、心靈世界與精神空間,從國語騎射到滿漢一家,從旗民分治到中華民
《中國詩歌研究》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詩歌研究。欄目設置有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中國詩歌理論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詩歌研究、當代海外華人詩歌研究及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等。在海內外學術界有很好的聲譽,是廣大詩歌愛好者和廣大師生的重要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