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在成都長大的中國女子,在結婚之前,她從沒有想過要嫁給外國人,但結婚后,她決定隨著比利時丈夫一起到國外生活。他們的跨國婚姻從一開始就遇到了重重困難:繁瑣的婚姻登記程序,一度讓她想要放棄結婚;為了融入比利時,她不得不參加枯燥的社會融入課程;懷孕時,她完全享受不到中國孕婦的貴賓待遇;與丈夫一起移居法國,卻面臨租房和裝修房子的難題;在異國他鄉(xiāng),她的生活觀念不斷與周圍人出現(xiàn)沖突……幸好,她是一個懂得如何思考生活的人,總能在生活中找到快樂,即使在遇到挑戰(zhàn)時,也能夠從容面對。在本書中,異國生活的巨大考驗,就在她的不斷思考與對生活的勇敢探索中,全都化作了云淡風輕的敘述和生動幽默的表達。
1、作者在西歐生活了10多年,后嫁給比利時男友、生下混血女兒,她將多年的所見、所聞、所感全面分享給讀者,關于夢想與愛情,也關于歐洲的真正狀態(tài),以及中西文化的差異和異國婚姻的酸甜苦辣。
2、本書不僅是一本有趣的隨筆,更是異國生活的真實再現(xiàn),觀點犀利,將生活在歐洲的中國人的各種狀態(tài),描述得淋漓盡致。
3、用張愛玲式的尖銳、三毛式的浪漫,講述一段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展示出一個女子如何思考生活,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自我。
序 言
親愛的朋友們,我寫這本書,是因為真的有話想說,也有些故事想跟你們分享。
在這個全世界都吃麥當勞、喝可口可樂的年代,不同的國家之間到底還有什么區(qū)別呢?我們中國人常說的“西方”到底是什么樣子呢?到外國去生活到底好不好呢?曾經,我也被這些問題困擾過。
從十八歲上大學學外語專業(yè)開始,我就決心要做一個“國際化”的人。外面的世界那么大,我一定要出去看看。
這一看就是十九年。
學外語,留學,教外語,做外語媒體,為外交機構工作,和外國人結婚,像外國人一樣生孩子不坐月子,帶孩子不靠老人,我看上去已經全方位“國際化”了。
我悄悄地告訴你吧:我深深地知道,我永遠是一個中國人,雖然我是一個非典型的中國人,但我最關心的永遠是中國的變化和中國人的幸福。
我想說一些真實的故事。這些故事也許會讓渴望“西方”的你失望,實在是抱歉了。我固執(zhí)地認為,我應該放下面子,說真正的實話。如果非要說我從西方文化中學到了什么重要的東西,我想就是堅持真誠的勇氣吧。我再也看不下去網絡上瘋傳的一些不負責任的“中西比較”了。中國什么都不好,“西方”什么都先進,多么令人羨慕。
然而,“西方”是哪里呢?是中國以西的所有國家嗎?是從印度到中東,到俄羅斯,到歐洲,到北美洲,再到澳大利亞嗎?是除了中國以外的所有發(fā)達國家的總稱嗎?是所有非漢語母語的國家嗎?事實上,中國人津津樂道的“西方”也許根本就是一個不存在的概念。
在20世紀,信息障礙使中國人覺得外面的世界精彩神秘。對信息和交流的向往使中國人把所有的發(fā)達國家異化為了一個“西方”的概念!拔鞣健笨瓷先ズ苊,但是永遠也摸不到。我們只是為自己的盲目崇拜找到了一個依托的對象。
在信息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請不要再動不動就拿出這種可笑的“中西比較”了。這個立場本身就說明你對世界還一無所知,把中國放在世界之外。因為你還坐在井底,幼稚地比較著井內和井外的天空。
我想嘗試著說清楚這個很難說清楚的問題—中國人的“西方”情結,我不得不再次做一些不是比較的比較。為了語言表達的簡便,我在下面的文章里經常會使用中國和中國人,歐洲和歐洲人,法國和法國人,比利時和比利時人等字眼。我想特別強調的是,我所寫的僅僅限于我接觸到的那一部分人和社會,并不能代表全部。我不是社會學家,我沒有對任何一種社會現(xiàn)象進行過科學研究和統(tǒng)計,我所描述的只是發(fā)生在我和我的朋友身上的一些故事,它僅僅是一個側面,不能代表全部。我不想再犯以偏概全的錯誤。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被簡單地類型化為某一種形象。
我和你們一樣,對世界充滿好奇。我想知道中國的位置在哪里?中國人的國際形象又是什么?我一直在努力地尋找答案。
在今天,我肯定地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永遠發(fā)達或落后,也沒有任何一種文化能代表所有的真理。世界上的人,乍一看,很不一樣,細心觀察,沒什么不一樣。
中國人,你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