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阿拉伯乳香之區(qū),曾經(jīng)有一座綠洲古都,坐落在巍峨的高山上,為踏著沉重的步伐經(jīng)營乳香買賣的駱駝商隊提供物資補給。1934年,英國旅行家芙瑞雅·斯塔克搭船通過紅海,在阿拉伯半島尖岬的亞丁灣登岸,獨自深入阿拉伯*富饒的地域哈德拉毛谷地。盡管部族間戰(zhàn)火頻仍、兵燹不斷,旅行家們?nèi)巳艘暺錇槲吠,但這位個頭嬌小、魅力十足的探險家卻沒有任何遲疑。她和哈德拉毛人共同生活、趕路,滿懷欣喜地?fù)肀н@個充滿舍赫、圣人、蘇丹后宮與全身染藍(lán)的貝都因人的世界,也為哈德拉毛現(xiàn)已消逝的古城留下了第一手記錄。
芙瑞雅·斯塔克(1893-1993),英國旅行家,生于巴黎,是20世紀(jì)*偉大的女性旅行家,也是優(yōu)異的旅行作家之一。她出版了三十多部有關(guān)中東的旅行游記,作品中除了刺激的冒險外,以獨特的手法融入歷史背景與當(dāng)?shù)孛袼罪L(fēng)情。本書于1936年剛問世便成為暢銷書,還引起伊麗莎白女王的關(guān)注,兩人因此成了朋友。1972年她受封大英帝國女勛爵。
斯塔克享年一百零一歲,《泰晤士報》贊譽她為“*后一位浪漫旅行家”,《紐約時報》則稱她是“無人能望其項背的旅游家”。
致辭
導(dǎo)言香料之路
第一章 阿拉伯海岸
第二章 靠岸登陸
第三章 馬卡拉城門外貝都因軍營里
第四章 城中生活點滴
第五章 首途前往內(nèi)地
第六章 蒂勒的曼薩伯
第七章 往約耳高原之路
第八章 塞班峰的貝都因人
第九章 約耳高原
第十章 約耳高原之夜
第十一章 多安的生活
第十二章 胡賴拜與羅巴特
第十三章 臥病于邁斯納阿堡壘內(nèi)
第十四章 騎驢入哈賈拉因
第十五章 麥?zhǔn)驳碌穆_伯
第十六章 進入哈德拉毛干谷
第十七章 希巴姆
第十八章 昔旺城
第十九章 哈德拉毛,有幸相會!
第二十章 與君一別
第二十一章 進入阿姆德干谷
第二十二章 阿姆德的胡賴達(dá)
第二十三章 安達(dá)爾
第二十四章 在希巴姆不支倒地
第二十五章 訪客
第二十六章 割愛沙巴瓦
第二十七章 飛離谷地
附錄 南阿拉伯的香料之路隨行筆記
《阿拉伯南方之門/遠(yuǎn)行譯叢》:
翌日早上,突如其來的風(fēng)平浪靜暗示著船已經(jīng)下錨了。前方不遠(yuǎn)處是一個寬廣寂寞海灣的東臂,有些人認(rèn)為這就是古代的迦拿灣。海灣的沙丘和望風(fēng)披靡的青草在寧靜的晨光中閃閃發(fā)光。綠草覆蓋著火山丘的山腳,灰黑色火山丘拔地而起成為平頂?shù)纳竭叿霰跔钗铮缓笙г谀媳弊呦虻膶捁戎。這條谷地是通往舍卜沃的要道,并且無疑是許多看不見的綠洲的藏身處,因為在這片地勢遼闊且富于變化的土地上全然看不到耕作的跡象。只有三根頹圮的柱子和一方形堡壘或是塔樓,成為這片寂寥中一點醒目的東西;還有一艘形單影只的三角帆船,它是我們前去查看的船只殘骸的伴侶和守衛(wèi);船停泊著,帆和纖細(xì)的船身映照在波光蕩漾的水面上,高翹的船尾刻著花環(huán),紅白兩色的垂懸式科威特國旗在明亮耀眼的空中清楚得就像一幅蝕刻畫。
在人類荒廢的遺跡中,有一種東西比荒涼寂寥更扎心。岸上最孤寂的東西要算是A.B.君的貨物了;這是一座罩著防水帆布和繩索的無主荒冢,被拖到不受潮打水蝕的一座沙丘上,很難想象它是一批價值兩千英鎊的投機商品。
我們看不到人跡,除了這個了無人煙的世界里早晨寂靜的清爽怡人之外,我們什么也看不到:但是有一雙雙眼睛環(huán)伺著我們,而方塔的塔頂很快隆起一座蟻丘似的人影.還有人揮動著黑色披肩以示和平。在我們放下船之前——我們一行人包括船長、航海員、大使、職員,以及三名打算前往內(nèi)陸哈班、帶著床架和被耳環(huán)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小孩一起旅行的阿拉伯人,還有我自己——這一切就開始了;看守殘骸的衛(wèi)兵已經(jīng)出來迎接我們,他們搭著一艘鑿空木段做成的船只,以及一艘站著五六個人的狹長“呼力”!昂袅Α眱深^尖尖,可以前后自由航行,浪打上來時會像個新娘般迎上前去,船員則站在船尾拿著木制圓盤舀水出去,圓盤就釘在槳前身的竹竿上。它在我們身旁輕盈掠過,就像一只飛燕繞著一只蒼蠅,而當(dāng)我們抵達(dá)淺水區(qū)時,它立刻猛撲上來。每個阿拉伯人挑中看上眼的乘客后便二話不說地抓起來,墊靠在涂了油料和靛青染料的胸前,熟練地將他手腳按壓成密密實實一捆,然后將這支談判代表團安置在沙灘上。
比爾阿里蘇丹屬于瓦希迪族,根據(jù)他們自己明顯不正確的記錄,他們是戈萊什的后裔。偉曼·貝里將他們視為南阿拉伯的原住民,血統(tǒng)上并沒有摻雜北方移民的血統(tǒng),外貌上看來也是如此。據(jù)說他們?nèi)藬?shù)有四千人;這部族最近才決定,但也許不是拍案抵定,從商要比殺人更有利可圖,而穿過他們的國家上行直通舍卜沃的通衢大道,馮瑞德在一八四三年曾走過這條路的下半段,這一路上大半依然情況不明、危險重重,而且有害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