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針灸知識的學習,其源流可追溯至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及至《黃帝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針灸銅人》、《針灸大成》等著名巨作。這些歷代針灸醫(yī)家畢生的臨床經驗,內容多、范圍廣,時代久遠,F今無論是從醫(yī)多年、經驗豐富的老醫(yī)生,還是剛入醫(yī)門、涉世未深的初學者,如果想深入地學習針灸知識,提高學術造詣,對浩如煙海的醫(yī)籍都會有望洋興嘆之感。怎樣才能更快地學習到針灸醫(yī)家的理論和經驗呢?從歷代古今的針灸歌賦入手,無疑是明智之舉。
關于“歌”和“賦”,早在《漢書?藝文志》中已有詮釋,“詠其言謂之歌”,“不歌而誦謂之賦。”歌和賦都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重要文體。“歌”的特點是句式整齊;有節(jié)奏韻律,平仄不嚴;以七字句為多,兼有其它句式;結構上以兩句體、四句體為多,多運用比喻、比興、對比、夸張、敘事等手法!百x”的特點是語句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針灸歌賦是歷代針灸醫(yī)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的智慧結晶,包括對疾病觀察、分析和診療處方等,這些綜合性的寶貴經驗,通過反復實踐后總結而成,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于記憶,運用方便,保留著很多有價值的學術內容,傳誦至今,長盛不衰。針灸歌賦作為研究針灸學術的重要文獻,不僅為古代醫(yī)家所推崇,幾乎也成為現在每一位針灸學習者的必修課程。但由于針灸歌賦年代久遠,詞略意廣,故體會較難,鉆研不易,學習中難免遇到很多問題。同時由于歌賦卷帙浩繁,更使學者感到茫無邊際、不知所向,希望能結合針灸歌賦的社會背景、寫作體裁、傳抄錯訛、?北苤M等諸多問題指其一二。為了便于針灸醫(yī)務工作者更好地學習和臨床應用,在此對古代針灸歌賦作以初步論述。
一、古代針灸歌賦的內容與分類
針灸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經絡腧穴、刺灸方法、臨床治療等,針灸歌賦依其內容可分為基礎理論類、臨證應用類(包括腧穴應用類、刺法灸法類、針灸證治類、綜合類)和流注針法類等幾個部分。
1.基礎理論類歌賦
“基礎理論類歌賦”包括手足十二經脈所屬歌、十二經氣血多少歌、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十二經脈循行歌、奇經八脈歌、十二經穴起止歌、十四經脈經穴歌和五輸穴歌、十二原穴歌、 十五絡穴歌、俞穴歌、募穴歌、郄穴歌、下合穴歌、八會穴歌、八脈交會穴歌等。此類歌賦為基礎內容,對指導針灸學習和臨床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的重點在于熟記和背誦。
2.臨證應用類歌賦
“臨證應用歌賦”多為歷代醫(yī)家在針灸臨證中對疾病診斷、辨證論治、配方用穴、施針施灸手法經驗及心得體會的總結,可分為腧穴應用類、刺法灸法類、針灸證治類、綜合類。
腧穴應用類歌賦包括四總穴歌、天星十一穴歌、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等,是古代針灸醫(yī)家在臨床實踐中對驗穴、效穴應用的經驗總結。如四總穴歌短小精悍,所選穴位針感強、療效快、應用廣,是遠部取穴的典范,為歷代醫(yī)家所推崇,也為當今廣大針灸工作者所熟知。學習此類歌賦重在臨床應用,在應用中加以揣摩發(fā)揮,結合個人臨床經驗,發(fā)散思維進而發(fā)現新的經驗有效穴。
刺灸法類歌賦包括金針賦、補瀉雪心歌、針法歌、行針總要歌、禁針穴歌、禁灸穴歌等,是古代針灸醫(yī)家對其取穴經驗、手法操作、針灸禁忌等方面的總結。如金針賦主要論述針刺方法,包括下針之法、出針之法、催氣之法、行氣之法等治病八法,并重點介紹燒山火、透天涼、陰中隱陽、陽中隱陰、子午搗臼、進針之訣、留氣之訣、抽添之訣等,還對通經接氣的“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等針法作了概述,F存針灸古籍中所載的針刺手法多源于此賦,而為針灸史上影響最大的一篇針刺手法專論。這類歌賦學習重在根據文獻記載的操作方法及要領,進行手法訓練,仔細揣摩其手法操作機理和適應證,指導臨床實踐,同時在實踐中善于總結,形成有個人特色的針刺技法。
針灸證治類歌賦包括流注通玄指要賦、玉龍歌、長桑君天星秘訣歌、靈光賦、席弘賦、治病十一證歌、孫思邈十三鬼穴歌、玉龍賦、攔江賦、肘后歌、百癥賦、行針指要歌、回陽九針歌、雜病穴位歌、十二經母子補瀉歌、勝玉歌、銅人指要賦等,此類占針灸歌賦的大部分,多是歷代針灸醫(yī)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對個人及前人臨床診斷、辨證論治、配方取穴、施針手法、行針手法、灸治手法等經驗及心得體會的總結,切合臨床實際。其中玉龍歌相傳是宋代楊氏所著,首見于王國瑞的《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重點介紹了120個腧穴分治80余種病證,重視經絡理論,強調辨證論治,按病之寒熱虛實分別施針或灸或針灸并用,注重沿皮臥針透刺或出血針法等,具有極大的臨床應用價值,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針灸從業(yè)及學習者所推崇。但《玉龍歌》篇幅較長,后世醫(yī)家多有精簡:明代針灸醫(yī)家高武擷取歌中精華,編成《玉龍賦》不但易于記誦,而且范圍更廣,幾乎概括說明了一般疾病的治療,其處方取穴療效卓越,切合實際,為歷代醫(yī)家所推崇,成為臨證準繩。明代針灸大家楊繼洲將家傳經驗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實踐心得,編成簡明扼要的《勝玉歌》,以彰顯其實用價值和寫作方式頗有勝過《玉龍歌》之處,歌賦中灸法應用較多,有很大實用價值。對于此類歌賦的學習重在透徹領悟,并能舉一反三地指導臨床,同時也應多加揣摩,總結經驗。
綜合類歌賦包括標幽賦和流注指微賦等,此類歌賦是針灸各方面內容的綜合,包括經絡、腧穴、辨證取穴、針灸臨床等。如標幽賦是金元時期著名針灸醫(yī)家竇漢卿撰寫的一篇針灸名作,綜合闡述了針灸與經絡、臟腑、氣血的關系,施術前后注意事項,診治方法,取穴宜忌,針刺操作手法和治療經驗及心得,具有極大的指導性意義,一向被認為是針灸學的重要文獻。學習重在理解性記憶,多翻閱相關的古籍文獻和注解書籍,使其精華貫穿于個人思想之中,進而指導臨床實踐。
3.流注針法類歌賦
流注針法類歌賦包括天干配臟腑歌、地支配臟腑歌、五寅建元歌、五子建元歌、各月干支加減數歌、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靈龜八法配穴歌、八法逐日干支代數、八法臨時干支代數、飛騰八法歌等,此類又稱子午流注針法歌賦。子午流注針法強調時間因素對針灸效應的影響,認為人體經脈的氣血流注隨著時間的不同而有著盛衰開闔的變化,把握時間,按時取穴,協調人體與自然之節(jié)律,維持氣血陰陽之平衡,從而通經愈病。對這一類歌賦學習的重點在于理解運用,專心研究現有的文獻資料,仔細揣摩,進行推演,深刻理解古人進行“定時開穴”的主要意圖,臨床時適當應用,驗證其有效性,去偽存真,通過“領悟”和“推演”,從中汲取對臨床有實用價值的內容。
二、古代針灸歌賦學習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學習古代針灸歌賦,由于受時代背景、文化背景、社會背景、地理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學習過程加以注意,認真處理好這些問題。
1.注意寫作體裁,揣摩歌賦含義
現存的歷代針灸歌賦內容豐富,但體裁多限于歌賦形式,有一定的體例要求,注重字數和韻律。針灸醫(yī)家在創(chuàng)作歌賦時,為了符合寫作要求會用到省略、比喻、借代等寫作手法,如三陰交穴,在《玉龍歌》“寒濕腳氣不可熬,先針三里及陰交”和《勝玉歌》“灸罷大敦除疝氣,陰交針入下胎衣” 中皆用作“陰交”;在《百癥賦》“針三陰與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中又用作“三陰”;在《玉龍賦》:“腳氣連延,里絕三交”中又用為“三交”等等,而“陰交”是任脈位于下腹部的另一個穴位,這樣的混淆就給初學者帶來了很大困難。在學習過程中,要多學些古文學知識,仔細揣摩寫作含義,并參考一些相關校勘或注解的工具書,幫助我們較好地理解歌賦意義。借助前人學習經驗會較快進步,同時也少走許多彎路。
2.注意傳抄錯訛,辨別?北苤M
古代歌賦由于創(chuàng)作年代久遠,在傳播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問題。早在未發(fā)明紙張時,歌賦的傳播方式有多種且都極為不便,有些歌賦只憑口傳心授,沒有相關的文字記載,在傳播中受到許多主觀意識影響,再加上記憶難以持久和后人理解不同,問題顯得更為復雜。有些歌賦寫于錦帛,或直接刻在竹簡、金屬器物上,雖能留下資料使后人有所參照,但傳抄或后人整理過程中,差訛和錯簡漏牘在所難免。紙張的發(fā)明雖避免了一些問題,但書籍在保存中會遭到蟲蛀、受潮、水浸、火焚等破壞,出現錯訛也不可避免。歷代醫(yī)家對歌賦的校勘、整理,一方面使資料保存更加完備,便于后人學習,另一方面也對原文或存在歧義的字句進行了更改,無論更改的字句是否正確,都使歌賦不再維持原貌,也就可能不再是作者的原意,甚至可見到同一篇歌賦在不同文獻記載中出現內容、文字不同的現象。受古代避諱思想影響,醫(yī)家在歌賦創(chuàng)作時會運用通假或借代,這樣會造成費解或歧義等問題。這就要多參看醫(yī)家所處時代的文獻資料,了解其語言和思維習慣,仔細揣摩以幫助理解。
3. 注意社會背景,評析科技水平
古代的創(chuàng)作必定受當時的背景影響,包括社會、文化、地理、科學技術等。我國古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以儒家文化為基礎,在古人生活的各方面都有體現。醫(yī)生大都來源于儒生,或世代業(yè)醫(yī),或家境貧困、父母患病迫其從醫(yī),或因科舉屢試不第轉而從醫(yī)等,這樣皆使儒家文化對醫(yī)學的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如儒家禮儀避免“赤身露體,傷風敗俗”,針刺時采取“隔衣針刺”的方法,一方面容易出現取穴偏差,另一方面容易導致嚴重感染。古代科學技術不發(fā)達,不具備專門的消毒條件,針具消毒僅是“以火燔之”或“以口含之”,針刺部位則不消毒,這種不規(guī)范的操作不可盲從。古代解剖技術發(fā)展不完善,對人體結構只是簡單描述,甚至是憑空想象,如橫膈的結構直到清代王清任時才有了較完善的認識。因此在學習中要掌握一定的解剖學知識,明確穴下是什么組織或器官,進針深度在哪個范圍較為安全,從而獲得更滿意的治療效果。
4. 注意針灸禁忌,拓展應用思路
古代針具經歷過石針、骨針、竹針、陶針,以后隨著冶煉技術發(fā)展出現了金屬針具,又有了青銅針、金針、銀針到鐵針、鋼針的過程,而現在普遍采用不銹鋼合金針。歷代醫(yī)家在總結治病經驗時,提出了許多禁針穴,而針具制造技藝的發(fā)展和現代針灸醫(yī)家的臨療實踐表明,只要規(guī)范施術,謹慎操作,許多禁針穴都可應用于臨床。如神闕穴在古代文獻中記載均禁針,因臍中是腹壁最薄弱之處,表皮向腹壁凹入,多有皺折,容易藏污納垢,很難清潔消毒,細菌可由針體直接帶入腹腔,而且此處組織致密,強力針刺會突破腹腔,有可能刺穿小腸,使腸內容物逸出導致嚴重感染。但神闕穴下并無重要臟器,隨著現代針具的改進,穴位解剖位置的明確,消毒觀念的加強和針刺方法的進步,現已逐步打破了神闕穴禁針,而有專以針刺取效者。古代應用灸法比較普遍,且大都采取直接灸和隔物灸法,其中直接灸對皮膚刺激較強,容易灼傷皮肉,所以古代歌賦中對穴下分布重要臟器和血管穴位多在禁灸之列。隨著灸法、灸具的改進,艾條灸得到大眾普遍運用,許多古代禁灸穴位若采取艾條溫和灸的方法也可應用。我們在學習古代針灸歌賦時要大膽實踐和嘗試,拓展思路,發(fā)現更多的有效穴,獲得更好的治病效果。
5. 注意時代進步,參考現代注解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文化發(fā)展也到了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F代越來越多針灸醫(yī)家和研究者對針灸歌賦進行注解,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醫(yī)家的注解方式和內容不盡相同,有精選影響較大的歌賦進行注解的,有將前人對某一歌賦的注解進行收集整理的,有些甚至是醫(yī)家終生的研究成果。參考同一歌賦的不同注解,能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歌賦,廣泛吸取針灸名家的經驗,更好地指導臨床。在學習過程中,可參考多本校勘書籍,以學術界公認的權威校勘書籍、教輔資料或相關學術會議研討的結果為準。但同時也出現一些問題,如某些歌賦的注解不夠詳盡,不同注者注解內容大相徑庭,甚至同一作者對同一篇歌賦的注解在不同的收錄書籍中不同,究竟哪個更準確、更權威,學習時應該以哪個為主,……對于這類問題,應該多參考針灸名家的注解或專著,同時還要深入思考,勤于實踐,善于總結,不拘泥于某個人的經驗。
針灸歌賦琳瑯滿目,各有千秋,許多歌賦的經驗現在仍廣泛應用于臨床。學習針灸歌賦的目的主要是指導臨床,學習針灸歌賦的方法主要是背誦原文,做好學習筆記,多思考,多總結,廣泛吸取各家經驗。同時學習歌賦不可拘泥于歌賦,不能因為歌賦提到的禁忌就瞻前顧后,畏首畏尾,這就有悖于歌賦原作者希望后人在應用中謹慎規(guī)范、減少錯誤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