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歷史維度》為作者近年來的管理隨筆集,從歷史(包括軍事和戰(zhàn)爭史)的維度,對管理中的核心主題包括大國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決策與領導力、團隊打造、領導力等進行重新審視,揭示影響組織興衰治亂的深層因素,從而為管理者思考管理問題提供歷史借鑒,為管理學的研究與教學提供縱深感和歷史感。
《管理的歷史維度》從歷史的角度探討領導力及團隊發(fā)展等熱點問題。
軍事和管理學大家評點興衰治亂的深層問題。
宮玉振,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BiMBA商學院副院長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東方戰(zhàn)略與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軍事科學院戰(zhàn)略部副研究員、康奈爾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著有《中國戰(zhàn)略文化解析》《取勝之道——孫子兵法與競爭原理》《大道至拙——曾國藩與中國式領導力》《美國陸軍領導力手冊:在任何情況下實施領導的技能、策略與方法》(譯著)等十余部,主持和參與十余項國家及全軍科研項目,發(fā)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先后獲國家圖書獎特別獎、軍事科學院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中國大學出版社學術著作一等獎、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優(yōu)秀成果獎、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經濟學雙學位優(yōu)秀教學獎等。
國家發(fā)展
無法持續(xù)的盛世: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特殊困境
競爭與壟斷:歷史上中西方不同國家發(fā)展機制的形成
制度重要還是技術重要:航海時代中西方海上力量的不同命運
核心挑戰(zhàn)、歷史節(jié)點、路徑依賴:理解國家發(fā)展的三個維度
古代中國國家發(fā)展的地理環(huán)境與戰(zhàn)略主題
國家發(fā)展過程中的初始條件與路徑依賴:以英法為例
政策選擇與歷史分岔:國家發(fā)展路徑選擇中的偶然性因素
無法告別的革命:法國政治歷史中的不妥協(xié)傳統(tǒng)
一個階層的短視:貴族在法國大革命中的角色
稅收協(xié)議、制度安排與政治演進:普魯士國家的軍事化之路
自由主義的失。豪斫19世紀德意志國家發(fā)展的一個視角 044
領土擴張下的制度安排:俄國歷史上專制傳統(tǒng)的形成 048
制度的陷阱:西班牙帝國錯失的歷史機遇 052
迷失在信仰之中:西班牙衰落的另一視角 056
自西徂東:自由主義在歐洲的傳播及命運
為什么是日本:西方沖擊下中國與日本的不同反應 0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奇跡背后的制度陷阱
文明人如何打敗野蠻人
戰(zhàn)略決策與執(zhí)行
穆罕默德困境:最優(yōu)的戰(zhàn)略為何反遭放棄
加里波利戰(zhàn)役:如何成功搞砸一個偉大的戰(zhàn)略
皮克特式的沖鋒:Zune敗于iPod的背后
施利芬計劃:你無法保住一切
麥克阿瑟與杜魯門的終極對決:粉絲并不如你想象得那么靠譜
霍去病與馬云:MBA教育有用嗎?
不幸的李德與幸運的劉亞樓:MBA什么時候有用
四渡赤水:那些偉大決策背后的試錯與學習
安慶會戰(zhàn):曾國藩的戰(zhàn)略定力
希特勒的直覺:從獨具慧眼到自我毀滅
如何復興衰退的企業(yè):企業(yè)振衰起敝四步曲
團隊打造
長征啟示錄:逆境中你得這樣帶團隊
是誰毀掉了張靈甫:一個失敗的中國式管理標本
制度設計為何重要:湘軍團隊精神的由來
湘軍是如何煉成的?曾國藩打造團隊的五大要素
成吉思汗:帝王級創(chuàng)業(yè)的四個必殺技
所有的正規(guī)軍都曾經是游擊隊:從毛澤東井岡山創(chuàng)業(yè)談起
領 導 力
向品格致敬:來自《美國陸軍領導力手冊:在任何形勢下實施
領導的技能、策略與方法》的啟示
曾國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領導力
曾國藩的“拙”式領導力
大清模范官員吳文镕之死
曾國藩與中國人的歷史信仰
從曾國藩為官看中國式領導力
本土領導力的當代含義
一燈照隅,萬燈照國:從縱橫坐標中尋找中國商道的當代定位
此心光明,世界便一同光明
霍去病與馬云:MBA教育有用嗎?
把霍去病、馬云與MBA擱在一起,乍看起來就是無厘頭的混搭,其實不然,三者還真有關聯(lián);羧ゲ『婉R云這兩個人,要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八成是會相互欣賞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兩個人都是極有天賦之人,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對通過正規(guī)教育來培養(yǎng)管理能力頗不以為然。
霍去病的大名,可謂婦孺皆知。這位漢武帝時期的名將,17歲起即以驃姚校尉的身份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屢屢以長途奔襲的手段大破匈奴,尤其是經過漠北一戰(zhàn)——“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一改中原王朝長期以來在與匈奴對抗中的守勢。后人評價他“轉戰(zhàn)萬里,無向不克,聲威功烈震于天下,雖古之名將無以過之”。
對于這樣一位天才級別的年輕將領,漢武帝自然十分器重;蛟S是因為霍去病少年征戰(zhàn),無暇讀書,武帝想進一步培養(yǎng)他,便要教他學習孫吳兵法。沒想到霍去病卻說了一句霸氣十足的話,“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打仗看的是方略高明不高明,不必非得去學古代兵法吧)。
對這句話,馬云想必一定會非常認同的。因為這句話換成今天商業(yè)的語言就是:做企業(yè),就看經營能力的高低,為什么非要讀MBA啊!
馬云幾乎從不掩飾自己對MBA的“不屑”。據(jù)說他曾經公開表示,公司中95%的有MBA學位的高管都是不好的,不管這些人是畢業(yè)于哈佛、斯坦福還是國內名校。在前不久的某個場合,馬云更是不無尖刻地說:那些本來還算聰明的員工,一讀MBA就變傻了。
那么問題來了:兵法和MBA這對難兄難弟,到底是有用,還是沒用呢?
我們還是從兵法說起吧。北宋有位兵學家叫何去非,他在《何博士備論》一書中,對“霍去病不學兵法”這段公案,早有一段精妙的點評,我們不妨引用來看。他說:
兵未嘗不出于法,而法未嘗能盡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學。然法之所得而傳者,其粗也。以其不盡于兵,故人不可以專守。蓋法之無得而傳者,其妙也。法有定論,而兵無常形。一日之內,一陣之間,離合取舍,其變無窮,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書,而應無窮之敵,則勝負之數(shù)戾矣。是以古之善為兵者,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常能緣法而生法,與夫離法而合法。
這段文字,翻譯成今天的白話大致是這樣的:用兵之道都可以從兵法中找到根據(jù),但現(xiàn)成的兵法卻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用兵之道。因為兵法可以解釋用兵之道,所以人們不可以不學兵法。但兵法所能表達出來的,只是用兵的一般原則。由于兵法并沒有窮盡用兵之道,所以人們不可以拘泥于兵法的教條。那些兵法沒有辦法表達出來的,反而正是用兵的精妙之處。兵法總是有固定的結論,作戰(zhàn)卻沒有不變的態(tài)勢。一天之內,一陣之間,分散、集中、攻取、放棄,變化無窮,往往是一移步、一眨眼,作戰(zhàn)的態(tài)勢就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拘泥于兵法的教條,來應付不斷變化的敵情,勝利也會變?yōu)槭 K哉嬲朴谟帽娜,不是死守兵法的原則,而是以兵法為我所用。他們常常能夠根據(jù)已有的兵法而發(fā)展出新的兵法,以及表面上違背了兵法,卻在更高的層次上契合了兵法。
這段話,把兵法的價值與局限,講得真是淋漓盡致。仔細琢磨一下便可明白,霍去病這樣的名將之所以是天才,就在于他身上那種過人的悟性,那種用兵的直覺和本能。這種直覺和本能是如此寶貴的天賦,以至于一個沒有學過兵法的人,依然可以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靠個人的領悟就能制定出杰出的取勝方略。
商業(yè)世界也是如此:有不少人,沒有MBA學位,甚至沒有像樣的學歷,但依靠過人的商業(yè)直覺與本能,加上非凡的毅力,同樣可以在商業(yè)中學習商業(yè),干成超出常人的事業(yè),馬云便是如此。
由此我們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戰(zhàn)場和商場,那些基本的原理確實是可以通過花費金錢和時間的方式學到,但過人的直覺、本能和悟性,才是現(xiàn)實中最稀缺的資源。
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直覺、本能和悟性,估計兵法和MBA大概就真的沒有多大的必要存在了。問題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是霍去病和馬云。不得不承認,我們身邊的大部分人,都只是中人之資。那么,我們這些普通的大多數(shù),如何能夠像霍去病或馬云那樣成功,哪怕是最低標準的成功呢?
我們當然可以自己去打拼、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琢磨、自己去總結,一步步地積累自己的經驗,但是我們會經歷很多失敗、遇到很多瓶頸、走過很多彎路、浪費很多時間與資源,最后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接受的教訓,別人早就已經接受過多少遍了;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別人早就已經總結過多少遍了。
據(jù)說拿破侖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島時,偶然讀到《孫子兵法》后大為感慨:“如果早讀過這本書,我就不會失敗了!
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已經無從考據(jù),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確實經常聽到學員講這樣的話:“如果早十年聽到這門課,那我就不會是今天這樣了!
一個人的經驗和悟性總是有局限性的,天才恐怕也不例外。兵法也好,MBA教育也好,提供的是在無數(shù)人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之上,總結出來的規(guī)律、原則和技能,讓人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自己和所處的這個世界,以及背后的行為邏輯。
但是,就像古人所說的那樣:“大匠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狈ǘ裙倘豢梢匝詡鳎罘▍s必由心悟。照搬棋譜下棋,照搬套路搏擊,照搬條令打仗,照搬MBA課堂學到的流程和模型來做管理,向來都是自取其敗。MBA教育可以教給學員的大多是商業(yè)的原則和技能,但原則和技能的具體運用,卻需要學員自己去領悟;真正深層次的取勝之道,也只有靠個人去體會與總結。沒有人會只靠書本打仗,就像沒有人會只靠書本管理一樣。
事實上,好的MBA教育,像好的兵法一樣,提供的不是現(xiàn)成的行動指南,更不是唬人的談資和包裝,而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供思維的啟迪,包括對現(xiàn)象的洞察力和對事務的判斷力。一句話,提供的是活的智慧,而不是死的條文。
這就要求MBA學員一方面要尊重和學習前人或今人的經驗,以及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規(guī)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牢記“法有定論,兵無常形”的古訓,把這些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自己的管理實踐之中,并在實踐中發(fā)展這些規(guī)律。用宋朝的武學博士何去非的話,就是“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常能緣法而生法,與夫離法而合法”。這才是MBA學習應有的境界,這樣的MBA教育,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有用的管理人才。
說起來,MBA有沒有用,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兵法也好,MBA教育也好,都是善用者生、不善用者死。我們固然不能因為歷史上很多名將都喜歡兵法,就認為兵法是萬能靈丹,包打勝仗;同樣也不能因為有人學了兵法,卻還是打了敗仗,就認為兵法不但無益,反而有害。MBA也應該作如是觀。關鍵是我們的商學院應該提供什么樣的MBA教育,以及MBA學員應該學什么、如何學。
你學,還是不學,兵法就在那里。你讀,還是不讀,MBA就在那里。你看,那位口口聲聲說MBA沒用的馬云,不也當起了湖畔大學的校長、招起了準MBA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