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成湯溪
第二章 從陶家站往南
人們就這樣焚紙燃炮、敲鑼打鼓地將豐奐英埋葬了。并沒有幾個人真心愛她,紀(jì)念她。中堂移尸后,羹飯也吃了,哭喪隊也散了,現(xiàn)在奠祭的祠堂又迎來了唱革命戲的文工隊。死人入土了,他的靈魂就寄居在墳塋中、墓碑上和牌位里,每逢忌日和亡醮祭拜上供便可,獻果品牲肉以養(yǎng)魂命。如果墳碑壞了,祭祀也斷了,靈魂也會餓死的。所以,鄉(xiāng)人送葬并不以苦痛為主,只重在敬肅祀奉,禮神而不哀人。從古到今,眾神萬靈會不會太多呢?有的名人可能還記得,大部分祖先過了幾代也就沒人再去掃灑了。渺茫中,漸漸神靈也并不多得擁擠不堪,即使現(xiàn)在有人鬧復(fù)古熱,重修冢宅,靈魂也難以起死回生的。
卷二 成湯溪
第五章 印鵑 開慧 杷金
大桌擺在庭院里,一只當(dāng)?shù)氐募t頭鴨,一只新鮮的閹雞,清蒸火腿,豆腐干燒肉,幾種不同的魚炸在一起,還有一只桂花鱉,一壇五年陳的米酒打開放在昭平腳跟。酒是瀝灑在青瓷大碗里的,入口很順,抵不住就三大碗下去了。開慧只湊過來干一碗酒,然后扒拉兩口飯,就去新屋做活去了。杷金陪著喝,陪著說話。幾碗下去,昭平輕飄飄起來,主要就是吹牛,說十一進院大開時的輝煌。其實他也沒見過,任憑想象胡謅。杷金也沒見過,聽昭平眉飛色舞地描述,竟也瞠目結(jié)舌。有村里人送來雞蛋,說光妹的外孫來了,稀客呢。那雞蛋都被染成紅色,里面藏一個紅包,包著一點錢資和兩片柏葉。這里的人送禮很靦腆,那些紅包往往要深藏到雞子果品的深處,不讓人當(dāng)時發(fā)現(xiàn)。柏葉深綠如蠟,氣味襲人,昭平很喜歡聞這個味道。送柏葉的意思,是常青不衰,越古老的習(xí)俗越注重人的生氣,認為命貴,青春大美。
昭平后來在他研究湯溪語的論文中說:“這是一種甜美的言語。也是一種柔歌慢唱的宛轉(zhuǎn)焐慰。人只要在這樣的音調(diào)中,就不見暴戾、懷疑和敵視。那么軟,那么爽利,有時又那么悲憫。它讓你相信人,愿意把心底的喜惡流露出來,所有人都像小孩子一樣乖稚呢喃,即使有對立也是幼兒那樣無害而遲滯的沖撞!
卷二 成湯溪
第六章 補遺
下面的零星段落,摘自昭平的手記,用來記憶他幾次去湯溪經(jīng)歷過的物事?梢钥醋髅袼咨畹狞c滴,但我看起來更像是這個故事必備的神器和道場。
夜路黑
在很長的時間里,通電前通電后,夜里屋外都漆黑一片。那種黑,真的就叫“伸手不見五指”。你怎么努力睜大眼睛,都一絲看不見自己,更何況前路。除非布滿星星的日子,或者明月當(dāng)空的夜晚。人們在以前是提著燈籠走夜路,山里人也有舉著松明的;后來就用手電筒,那裝滿粗壯電池的長長的鋁筒。那些功率大一點的手電筒,光柱可以照出去很遠,幾個人各持一具,在夜空里比劃,像是電劍在搏擊。
你看見遠處有移動的光點,就知道有人行走。但是很難計量距離。有時候明明以為要過來了,卻走遠了。這樣的夜晚,于人生是沉重的。無論商隊、軍旅,還是有更宏大心愿的行者,都難以撕開這無望的黑幕。上帝分別晝夜,原是讓人作息。賜人以電火,是為了過渡白黑。但當(dāng)電力發(fā)達之時,人們以夜為晝,其實是顛倒黑白,走向了更黑更深的黑暗。電影在晝之黑中造出了虛夢,娛樂在夜之亮中深陷浮華。無夜將無息,無息的生命揮霍無度。電火的降臨,蘊涵著自由。讓人自由選擇人道或者天道。按人道的法則,建一座不夜城,斯為文明的象征,仿佛人的智慧挑戰(zhàn)得起天的限定,漸近為所欲為的“解放”。更甚者,有一天干脆造一枚太陽,與白日分庭抗禮,徹底消滅黑夜。而自由的選擇包藏著災(zāi)禍,千萬年來多少人愿意分辨災(zāi)禍和限定的代價呢?限定是預(yù)先的支付,而災(zāi)禍?zhǔn)乔废碌膫鶆?wù)。
不知何日起,湯溪的夜越來越亮,湯溪的日越來越陰。月灑大地不再凝霜,星懸天空不見點雪,人以近處的電光遮蔽曠遠的天光,傲慢而卑小的心竟竊喜不已。
為了長久的光明,欣然迎接長久的夜路吧!我這樣感嘆,也照樣以為電筒要好過馬燈。以電來擺脫野蠻,而并非仗以狂妄,這大概才是文明的真實意義吧!
米粉
鄉(xiāng)人椿米,在一個石臼里放一些水浸過的米,人俯在架子上足踩一個大木錘,錘打不止,成為米糊。
用這米糊放進絞機里碾壓,出口處堵上一片有密密麻麻孔眼的竹片,米糊自孔眼擠出,即成米粉。新鮮的米粉拌一些醬油吃,就是湯溪人的早餐。(那種味道,純?nèi)回S雍,足以填滿饑饞的種種欲壑。善食不加味,加味無善食。味以遮丑,遮敗。)鋪排在竹匾里曬干,即成粉干。粉干煮軟后,過涼水,篩干,放肉絲炒一下,叫做炒粉干。湯溪人吃炒粉干,要就一盞米酒。下午三四點鐘,歇會兒工,回來吃點心,那些壯勞力常坐在門檻上一口酒一口粉,吃得津津有味。
殷商西周,遍植粟。春秋以降,始有麥?zhǔn)。初不知碎為粉,蒸煮以食,謂麥飯。后北人入越楚,方知碎粒為面。故米粉在前,面條在后。中國以西至英倫,皆麥?zhǔn);西人學(xué)北人,北人學(xué)南人,面條于是風(fēng)行。
草灰飯
晨起,鄉(xiāng)人用大鍋盛米蒸煮,待七成熟,撈起部分干飯,置于甕甌中。將甕甌又放進灶下草灰里,靠草灰余熱燜飯。剩余鍋中的米,與水一起再燒,做成粥。
早餐吃粥,午間收工回來后,取甕甌中燜透的干飯吃。草灰為稻秸、果樹或野荊燃余。用不同的柴禾,燜出來的飯滋味也不同。野荊炭灰燜的最好吃,有山野之氣,有草木醇香。
當(dāng)然,現(xiàn)在好的電飯鍋燜煮的飯也不差,只是人道參與的總不比天道安排的。工業(yè)的東西,因效率而普及,是垂憐普通人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誠然辛苦,其成果當(dāng)是為貴人預(yù)備的。試想,上山作柴,就著爐臺一把一把添火,從早到晚忙一壇草灰飯,什么代價?它需要整整幾個世紀(jì)的生活方式來支持!其間的饑饉飽足、人上人下,灑滿了斑斑血淚。不吃也罷。
炭缽
到了隆冬,他們會用一種灰色的罐子裝炭火。稀奇的是,這燃著的炭火罐又要裝在一種竹編的籃子里,人提攜著進進出出,遐邇行走。叫做“炭缽”。
老嬤和孩童最愛用。提著炭缽,這家走走,那家坐坐。一邊玩耍,一邊隨身取暖。
竹籃子用竹篾編,就是那種編涼席的竹篾,是純竹的,不像那些草桿做的籃子。用久了呈栗色,光可鑒人,愛不釋手。我總擔(dān)心炭火會燒壞竹籃子,可去過湯溪多次,沒有一次看見有燒壞的。曾經(jīng)埋過幾個鞭炮在炭缽里,炸飛了,籃子也破得不像樣子。
老嬤身著一件青衣,端坐在隔屏前的木椅上,拿個鐵鉗子夾出一塊炭點煙,長長的煙桿,繚繞的煙霧,陽光透過來,景象甚美,活似一幅古書中的插圖。
有時她也放一兩枚蕃薯在缽里,坐久了餓了,忘記又想起來,翻找出來當(dāng)點心吃。或者故意多烤幾個,分一點給孩子當(dāng)零食。
卷四 夏光妹
第三章 玉蘭人家
如果我們僅僅想,近代工業(yè)較早登陸上海,上海才得以發(fā)達,那么我們大錯特錯了。是西周以來,集權(quán)集富的牢固根底造就了近代工業(yè)以及后工業(yè),而不是工業(yè)造就了上海!上海的財富,這是一個永不可測的無底深淵,你有多大的想象力,盡管去想。
上海是個什么地方呢?這個問題幾本書都講不完。不過有個秘密讀者可能會忽視,我在此不妨講一講。人們或者以為,上海如今的繁華得益于開埠經(jīng)商,所謂殖民主義帶來的現(xiàn)代文明。其實,這只是很小一部分。上海的財富,可以說是全國的歷史性財富,是真正的老錢。自西周以來的皇家寶藏,到唐宋,經(jīng)安史之亂和趙宋南遷,幾乎都集中到江南一帶,后來的蒙古-通古斯主政的國泰中國(Cathay)沒有一朝不靠從江南斂財過日子的,而開埠以來,先不說盛宣懷、李鴻章、赫德這些聲名顯赫的大家族,即便四川地方上一個小軍閥都把巨資轉(zhuǎn)移到上海,讓姨太陪房開出紗廠飯店。晚清國體崩壞,幾千年積累的歷史財富被大小官吏、皇親貴胄相繼拆移,紛紛集中到上海。這些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家族,通過親信、庶出和五花八門的宗親關(guān)系,以掩人耳目的手段暗暗吞噬掉財寶,深埋在上海大街小巷的花園洋樓中。全國匯攏江南,江南匯攏上海。這個數(shù)目,不是金融和數(shù)學(xué)可以計量的,不是均分和抄家可以翻騰出來的,雖歷經(jīng)日侵、解放、文革和改革,亦只見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文革時期,紅衛(wèi)兵抄滬上名醫(yī)張聾硥的家,里外兜底翻,竟找不出多少值錢的東西,走的時候,有人不慎撞翻一把硬木椅子,磕掉地上一點灰漆,露出金閃閃一點,刮開看居然是金磚,整整一間屋子鋪滿金磚!這只是被找到的一星半點,在整個財富的汪洋中,不過滄海一粟。如果我們僅僅想,近代工業(yè)較早登陸上海,上海才得以發(fā)達,那么我們大錯特錯了。是西周以來,集權(quán)集富的牢固根底造就了近代工業(yè)以及后工業(yè),而不是工業(yè)造就了上海!上海的財富,這是一個永不可測的無底深淵,你有多大的想象力,盡管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