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詩》云:“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薄痘茨献印 脩務(wù)訓》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人生短暫。我從1980年孟秋涉足《淮南子》,寒來暑往,轉(zhuǎn)瞬之間,已從熱血青年跨入“耳順”之年。35 年來,已出版了28部專著(獨著23部,合著5 部)!痘茨献印费芯坑15 部著作行世:《淮南子譯注》(1990 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劉安評傳》(1995 年,廣西教育出版社)、《淮南子科技思想》(2000 年,安徽大學出版社)、《淮南子斠詮》(2008 年,黃山書社)等。其中中華書局將出版5部,已出版3部:《全本全注全譯淮南子》(2012年)、《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淮南子》(2014 年)、《中華經(jīng)典藏書淮南子》(2016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出版《淮南鴻烈解》點校等2部。其中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淮南子譯注》一書,寫于1985 年,1990 年出版。全書80 萬字。這是中國第一部今譯今注本。時隔25 年之后,我又完成的這部《淮南子譯注》,同吉林文史出版社版《譯注》相比,有哪些主要不同呢?
其一,選用版本不同。
《淮南子譯注》采用的底本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武進莊逵吉本,用作參校的是劉文典本。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中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清儒首治此書者為莊伯鴻(逵吉),當乾隆末,用道藏本校俗本,而以案語申己見,雖名校實兼注也。自莊書出,而誦習本書者認為唯一之善本,蓋百余年。最近則劉叔雅(文典)著《淮南鴻烈集解》二十一卷,博采先輩之說,參以己所心得,又從《御覽》、《選注》等書采輯佚文佚注甚備,價值足以與王氏《荀子集解》相埒!
梁大師對莊本、劉本的評價,后代學者看法多有不同。于大成《淮南王書考》列舉五家評議,云:黃丕烈斥莊逵吉為“庸妄人”。顧廣圻謂其書“全無一是”。王念孫謂其“未曉文義,而輒行刪改,妄生異說”。吳則虞以為其大耑有五:“一曰底本不明也。二曰誤從俗本。三曰注文與正文間隔。四曰引類書之不備。五曰校字疎失,更仆難數(shù)!编嵙紭渲^其過尚不止此,更有三耑:“六曰改今從古。七曰妄言曲說。八曰刪省注文!倍诖蟪傻目捶ㄊ牵骸扒f氏所校,固不得謂之善本,然在晚明清初繆本充斥之際,得此本出而矯之,亦足以一清學者耳目!钡J為莊本不是“善本”。對于劉本,1998 年安徽大學出版社與云南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淮南鴻烈集解》,我寫下“校記”360 多例。當然,莊本、劉本對《淮南子》的流傳和研究,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作為供研究使用的 “底本”,則不能稱為“善本”。
《淮南子斠詮》采用的底本是北宋小字二十一卷本,上海涵芬樓景印劉泖生鈔本,收在《四部叢刊· 子部》中。用作對校的是明正統(tǒng)十年《道藏》二十八卷本,清光緒三十二年《道藏輯要》本,用作參校的有明劉績《補注》本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北宋本與《道藏》本,皆為時代最早、最為完整與原始之“善本”。清代?奔翌檹V圻謂北宋本為“當日最善之本”,遠出《道藏》本之上。當代臺灣學者王叔岷認為北宋本優(yōu)于《道藏》本,“惜其中頗多訛誤耳”(《跋日本古鈔卷子本淮南鴻烈兵略間詁第廿》)。
北宋本與諸本多有不同,其中不乏精到之處,且保留北宋之前舊貌。如《原道訓》:“源流泉滂,沖而徐盈!备哒T注:“浡,涌也。”其正文中的“滂”字,《道藏》本、《道藏輯要》本、劉績《補注》本、《漢魏叢書》本、莊逵吉本正文及注文皆作“浡”。浡,《廣韻》“沒”韻:“浡然興作!薄稜栄拧 釋詁下》:“浡,作也!奔磁d起義。與文義不合。滂,《說文》:“沛也!毙戾|《系傳》:“水廣及皃!敝杆⒂砍!队衿罚骸颁瑁桡。”知以“滂”字為盛。
再如《道應(yīng)訓》:“七日,石乞入曰!薄兜啦亍繁尽ⅰ兜啦剌嬕繁、劉績《補注》本、莊逵吉本皆作“乙”。王念孫《讀書雜志》:“石乙”當為“石乞”,字之誤也。(“乞”即“氣”之省文,非從 “乙”聲,不得通作“乙”)《人間篇》及哀十六年《左傳》、《史記· 楚世家》、《伍子胥傳》、《墨子· 非儒篇》、《呂氏春秋· 分職篇》皆作“石乞”。陳按:北宋本是,其余諸本皆經(jīng)過改動。
其二,?狈椒ǖ睦砟畈煌。
清末民初學者葉德輝,在《藏書十約· ?薄分,把校法分為 “死!薄ⅰ盎钚!眱煞N!八佬U撸瑩(jù)此本以校彼本。一點一畫,照錄而不改。雖有誤字,必存原文。顧千里、黃蕘圃所刻之書是也;钚U撸匀簳,改其誤字,補其闕文;又或錯舉他刻,擇善而從。盧抱經(jīng)、孫淵如所刻之書是也。”當代學者陳垣《?睂W釋例》中有《校法四則》,歸納為本校、對校、他校、理校四種!盎钚!笔菑V義的理校。因為?狈椒ǖ睦砟畈煌宕?睂W家遂分為兩派:一派重視對校,輔以他校,重在存真,以顧廣圻為代表;一派重視理校,參用他校法,強調(diào)校改,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為代表。兩種校勘方法的爭論,影響至今。以莊逵吉本、劉文典本與北宋本、《道藏》本對校,知莊、劉皆采用活校之法,已遠非《道藏》本之舊。
《淮南子譯注》對版本訛、誤、衍、倒的處理,采用理校之法,因此失誤較多。而《淮南子斠詮》則采用“死校”與理校結(jié)合之法,重在存真,盡量不改變原本舊貌,以求給后人留下一個真實的北宋本;而對其失誤,也進行了校正。對其校勘結(jié)果的處理,采用的是底本附?庇浶问。
如莊逵吉本《說林訓》:“釣者靜之,罩者抑之,罣者舉之,為之異,得魚一也!蓖跄顚O《讀書雜志》:“罣”非取魚之具,《意林》、《埤雅》及《初學記· 武部》、《太平御覽· 資產(chǎn)部》十四引此,并作“罾者舉之”,是也!邦馈闭吲e罾而得魚,故言 “舉”。鄭良樹《淮南子斠理》:《韻府群玉》十五引此,亦作“罾者舉之”。于大成《說林校釋》:《諸子類語》四引,“罣”亦作“罾”。陳按:北宋本“罣”作“罾”。罣,《廣韻》“霽”韻:“掛也!薄队衿罚骸傲G,罣礙也!鳖,《說文》:“魚網(wǎng)也!蓖躞蕖墩f文句讀》引《風土記》:“罾,樹四柱而張網(wǎng)于水中,如蜘蛛之網(wǎng),方而不圓!敝彼伪臼,莊本誤。
再如莊逵吉本《說山訓》:“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撓椎!北彼伪尽白怠弊鳌巴啤!夺屆 釋用器》:“椎,推也!敝巴啤笨赏 “椎”,“推”又是“椎”的聲訓義,“推”字不誤。
其三,考證的力度不同。
《淮南子譯注》的注釋部分,基本采擷許慎、高誘之注。對版本的失誤,音義的辨證,皆未作深究。而《淮南子斠詮》則對版本的不同,許慎、高誘注的考釋,文獻的征引等方面,則多有增加。如《原道訓》:“劉覽偏照,復守以全。”《譯注》注釋:偏:遠。《斠詮》:偏,通“徧”,周遍。按:馬宗霍《淮南舊注參正》:《后漢書· 東夷傳贊》李賢注云:“偏,遠也!币嗪媳疚闹x。而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偏,叚借為徧”!墩f文》:“偏,頗也!薄皬,帀也!敝彼伪居媒枳郑浔咀之斪鳌皬獭。即周遍義。
再如《原道訓》:“扶搖抮抱羊角而上!薄蹲g注》注釋:抮:旋,轉(zhuǎn)。扶搖:盤旋而起的旋風。羊角:曲折上升的旋風。而《斠詮》的注釋是:扶搖:盤旋而起的暴風!肚f子· 逍遙道》:“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睊r抱:旋轉(zhuǎn)曲折!稄V雅· 釋訓》:“軫,轉(zhuǎn)戾也。”《集韻》“職”韻:“ ,《博雅》:軫,轉(zhuǎn)戾也!辈⒁姟毒裼枴、《本經(jīng)訓》,“抱”字皆誤。按:吳承仕《經(jīng)籍舊音辨證》,已對此進行了辨析。
其四,譯文的準確度有所提高。
近代學者嚴復在《天演論· 譯例言》中提出漢語與外文對譯“信、達、雅”的要求。當然,要達到這個目標,是十分艱難的。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漢語言文字的堅實功底。
如《說林訓》:“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則弗得,數(shù)之則弗中,正在疏數(shù)之間!薄蹲g注》譯文:“大凡用人的方法,就像用燧取火一樣,遲緩了就得不到火,次數(shù)多了就不能打中,正好在快慢、次數(shù)適中的時候,才能燃著!边@個譯文的依據(jù)是高誘注:
“疏,猶遲也。數(shù),猶疾也!倍呤系淖⑨屓狈茖W性。此言陽燧聚焦取火,與快、慢無關(guān)!犊鬃蛹艺Z· 賢君》王肅注:“數(shù),近;疏,遠!薄队衿罚骸笆瑁h也!薄稊以彙返淖g文是:“大凡用人的方法,就像用燧取火一樣,距離它遠了就得不到火,距離它近了就不能得中,正好在遠近適中(即焦點)的時候,才能燃著。”
《淮南子》冠絕一世。絢麗多姿的文采,吞吐天地、雄視八方的闊大氣勢,書中體現(xiàn)的漢初黃老道家的進取精神和恢弘氣度,以及深邃的哲理,連珠似的妙語,博大精深的思想,很自然成為“文宗秦漢”散文的代表作!痘茨献印啡绫街┥,探幽尋秘,需越崇山峻嶺,破艱難險阻,方能得其芳芬。《淮南子》又如塵世之桂花,山間湖畔,荒郊曠野,不時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幽香。《淮南子》流行兩千多年,傾倒了古今中外無數(shù)的文人騷客。這里有東漢的許慎、馬融、盧植、高誘、延篤,宋代蘇頌、高似孫、黃震,明代劉績、張烒如、王鎣、焦竑、朱東光、茅一桂、王夫之,清代黃丕烈、惠棟、顧廣圻、陳奐、王念孫、錢塘、莊逵吉、盧文弨、汪文臺、孫詒讓、陶方琦、俞樾,近代曾國藩、章太炎、吳汝綸、梁啟超、王國維,現(xiàn)當代胡適、劉文典、劉家立、蔣禮鴻、于大成、劉典爵、吳則虞、吳承仕、楊樹達、劉盼遂、馬宗霍,王叔岷、鄭良樹,日本池田知久、美國安樂哲、加拿大白光華,等等。我想,《淮南子》獨特的思想體系,獨立的思維模式,超越時代的創(chuàng)新理念,馳騁天地的絕代鴻文,這是它在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中,永不泯滅的根本原因。
學術(shù)創(chuàng)新的著作是怎樣產(chǎn)生的?“隱忍茍活”的司馬遷在《史記· 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仲尼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違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中國古代的學術(shù)創(chuàng)新,就是由這些囚禁者、流浪者、放逐者、身殘者、受刑者、貶謫者、發(fā)憤者等,用智慧、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其著述方成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的豐碑。而作為小小諸侯王的劉安,妙齡祖母趙美人的吞金自逝,年輕父親劉長的絕食斃命;宮廷斗爭的永無休止,暗無天日;秦漢戰(zhàn)爭的腥風血雨,生靈涂炭;“文景之治”的相對穩(wěn)定與隱藏的深刻的社會矛盾,——凡此種種,都促使這位飽學的侯王,不斷思索著天下長治久安的良策,于是這部融黃老道家的自然天道觀、儒家的仁政學說、法家的進步歷史觀、陰陽家的陰陽變化理論以及兵家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等各家思想精華為一體的傳世之作,便應(yīng)運而生了。
在當今世俗社會權(quán)勢、金錢、名利與學術(shù)結(jié)為一體,學術(shù)腐敗愈演愈烈的氛圍之下,作為草根學術(shù)的生存、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日趨狹窄。作者嘔心瀝血數(shù)年完成的《淮南子斠詮》,在出版無望之時,淮南市八公山區(qū)人民政府、安徽大學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有識之士,伸出援手,給以出版資助,使這部著作得以順利問世。這是有益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遠見之舉。此外,我還要特別感謝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何志華教授,他為我搜集了港、臺學者的研究資料,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陳廣忠
2007 年元旦于安徽大學草野居
陳廣忠,1949年生,安徽淮南人,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獻學、古代文學、漢語史、音韻學、詩詞格律、古代漢語等課程的教研工作。研究《淮南子》35年。已出版主要專著25部(獨著21部,合著4部)。主要有:《淮南子譯注》(1990)、《劉安評傳》(1996)、《淮南子科技思想》(2001)、《淮南子斠詮》(2008)、《淮南子研究書目》(2011)、《淮南子精華》(2010,主編)、《全本全注全譯 淮南子》(2012)、《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 淮南子》(2015)、《淮南鴻烈解》(2013,校理)、《淮南文集》(2014)、《兩淮文化》(1996)、《淮河傳》(2009)、《韻鏡通釋》(2004)、《道家與中國哲學 漢代卷》(2004,合作)、《古典文獻學》(2006,合作)、《全國高考語文詩詞曲文言文解題指要》(2015)等,并發(fā)表論文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