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體育生涯》以朱德的體育生涯為主線,通過對朱德愛好體育、專門學習、教授體育,利用體育專長投筆從戎、投身革命,并在七十年革命生涯中倡導與踐行軍事體育、農(nóng)事體育、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的傳奇一生的追尋,生動地再現(xiàn)了朱德相伴一生的體育情結,高度地濃縮了朱德運用體育對中國革命的巨大貢獻,對朱德蘇區(qū)體育、根據(jù)地體育、新中國體育的奠基人地位進行了較好的重塑,并對朱德的體育思想進行了深度發(fā)掘。既具大眾閱讀功能又有學術價值
引子 北京奧運會29個堅實的足印引發(fā)的聯(lián)想
第一章 偉人之初:健身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根基
第二章 體育學堂:高分是“強身衛(wèi)國”信念的寫照
第三章 金城亮劍:新學引發(fā)的沖突點燃了偉人“刷新舊國風”的火藥
第四章 “模范二朱”:“投筆從戎去”的閃亮登場
第五章 一根扁擔:“農(nóng)事體育”從井岡一路走來
第六章 生龍活虎:“軍事體育”鍛造鐵流滾滾
第七章 身體力行:體育是革命之本、亮節(jié)之風、長壽之道
第八章 “提倡國民體育”,在中國體育之路上,他同樣交出了一份“革命到底”的答卷
尾聲 繼往開來,新中國體育由貧弱到崛起,并融人一個大國崛起的進程一
后記
《朱德的體育生涯》:
朱德并不買賬。一邊暢快地游著,一邊和地主少爺們高聲理論。其他小伙伴有朱德?lián)窝,也七嘴八舌地與地主少爺們對罵開來。
這豈不是要翻天了!幾個少爺怒火中燒地脫衣下水進行挑釁。
兔子逼急了也咬人。
“打!” 面對迎面攻過來的少爺們,朱德和窮孩子們異口同聲地怒吼起來。一個“迷兒頭”潛入水中,一人瞄準一個,抓住少爺?shù)霓p子就往下面拖。少爺們還沒來得及發(fā)威,就已先嗆了幾口水,只好嘰里呱啦地哀聲告饒。
朱德說:“要求饒可以,但你們先說,新河還是你們家的嗎?” “不是,不是!” “要游泳就要講規(guī)矩,講秩序。以后不論貧富,誰先來了,誰就先游,不得逞強。說,你們立的那條規(guī)矩作不作廢?” “作廢!作廢!” 從那以后,窮孩子就可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在新河里游泳了。
在這個廣泛流傳于朱德故鄉(xiāng)馬鞍鎮(zhèn)的民間故事里,當事的雙方都已在百年滄桑后相繼作古。20世紀5。年代,這個故事以多種版本見諸《儀隴報》與《儀隴民間文學》,20世紀80年代,曾收入儀隴中小學生鄉(xiāng)土教材,一度成為莘莘學子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必講的故事之一。直到今天,前往瞻仰朱德同志故居的人們?nèi)钥梢栽诮庹f員們的指引下遠眺新河,并聽他們津津樂道地講述朱德的這一段少年傳奇。
其實這個故事并不復雜也并不曲折,里面絕對沒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青少年故事中慣有的那般大智大勇、波瀾壯闊。但一粒沙里見世界,半辦花上說人情,其常講常新的內(nèi)涵與奧秘恰恰也存活于這個情節(jié)簡單的故事之中——“吾疾貧富不均”、講規(guī)矩、講秩序的樸素思想。為獲得游泳權利的不屈抗爭,不僅體現(xiàn)了少年朱德的機敏與不畏強權,同時展現(xiàn)了朱德從少年時代就鐘愛體育的人生情結。
幼小開始的艱辛勞作,使體育與勞動在朱德身上完美結合 在19世紀末廣袤而貧瘠的中國農(nóng)村,諸多現(xiàn)代意義上的體育大抵都是與瑣碎或艱辛的勞作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朱德的青少年時代,翻單杠是體育鍛煉,游泳是體育鍛煉,挑水、打柴等勞動更是一種全方位的體育鍛煉。后來,他成為人民軍隊總司令后在根據(jù)地與人民軍隊中積極倡導“農(nóng)事體育”,其經(jīng)驗與動力也正源于這一時期的啟蒙。
人們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用在朱德的身上可謂恰如其分。早在四五歲時,他就開始幫助母親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在田野上、院子里、豬圈旁、母親高大的身軀后面,時時可以見到幼小的朱德從事勞作的身影。拾麥穗、打豬菜、推磨、背柴火……盡管干得很吃力,有時不免跌倒在地上,但朱德始終都緊緊地跟隨在母親的身后,在人生路上用自己稚嫩的身體為貧窮的家庭分擔著似乎沒有盡頭的憂愁。
少年不識愁滋味。在艱辛的勞動間隙,他仍不忘用一些帶有娛樂性的方式來鍛煉身體。在琳瑯山去丁家地主花園上私塾期間,他總是在每天的上學路上和同學們比賽看誰跑得快,全然不懼路險坡陡。而在上山割草放牛時,他又喜歡和小伙伴玩一種打草靶的游戲,這是用割來的草捆一個粗粗的靶子,立在一定距離開外,大家依次用一根木棒去投擲草靶,誰先擊中草靶,誰就取得勝利。玩打草靶的好處,就是能使人眼疾手快,機智靈活。朱德的草靶在小伙伴中打得最好,常常百發(fā)百中,棒無虛發(fā)。但他從不驕傲,也不有所保留,對一些老不能取勝的小伙伴總是耐心示范、指教。他說:“打草靶時,要把木棒握得緊緊的,用點巧力,一下把木棒扔過去,就會打中了!痹谒膸椭,小伙伴們很快就能掌握要領。打完草靶后,他還常常組織開展割草比賽,見一些小伙伴割草慢,他總是在回家的路上將自己背簍里的草分一些給他們。他的這些舉動,常常得到來自母親與鄰居的“好娃兒”“乖娃兒”的贊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