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讀書人典藏書系:中庸全編 1、《中庸全編》對原典進行了生動的解譯,并結(jié)合古今實際案例進一步闡述,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精髓。 1.怎樣看待《中庸》這部書? 《中庸》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所闡述的是人非善非惡的本性,是我國古代討論教育的重要理論著作,對古代乃至近、現(xiàn)代教育有著極大的影響。 然而,如今有不少人把“中庸”理解為中立、平庸,認為講中庸就是搞折中、放棄原則。這是對中庸哲學(xué)思想核心的極大誤解。 實際上,《中庸》既不是簡單的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間路線!吨杏埂纷非蟮哪繕耸窃诓煌瑫r空環(huán)境中,盡善盡美的方案。它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中庸”之“中”的含義是不偏不倚,是適度、適中、正確,無過無不及而恰到好處;是合宜、合理,無所偏倚而恰如其分;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爸杏埂敝坝埂钡暮x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無可改易的一定之理,與怪異、險僻、神秘相對而言,含有“普遍適用”之意。“中”是道之體,“庸”是道之用,也就是理論上的基本原則與實踐中的具體運用相結(jié)合。“中”與“庸”的結(jié)合,旨在闡明“中”這一基本原則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須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適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真理。 2.《中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折中調(diào)和的處世態(tài)度。其中包括學(xué)習(xí)的方式: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規(guī)范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是“至誠”或稱“至德”。 3.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chǔ)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chǔ)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xué)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芭c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yǎng)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4.施行中庸之道有哪些需要遵循的原則? 施行中庸之道需要遵循的原則有三條: 一是慎獨自修。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必須嚴格、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尤其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應(yīng)該謹慎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 二是忠恕寬容。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guān)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三是至誠盡性。在《中庸》看來,一個人只有做到內(nèi)心真誠懇切,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善良的天性,并最終達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同天地并列為三。這就堅持至誠盡性原則所達到的理想境界,達到了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間的真正位置。 5.《中庸》對提高個人行為修養(yǎng)有哪些重要參考? 《中庸》對于現(xiàn)代人提高自己的行為修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中庸》是對為人處世的精辟總結(jié)!吨杏埂分鲝,做人做事要公平公正,無偏私,要合群,為群體謀福利,以人為本,注重和諧。有句話:存在就是合理。當今世界是一個競爭險惡的世界,如果能按中庸之道,以包容、接受的態(tài)度去對待一些“異”的存在。做人各盡其職,名副其實,那么,既能保持自身的利益,懂得制約,又不會失去總體的團結(jié)和平衡,在社會中與人和諧相處。 二,《中庸》體現(xiàn)做人的規(guī)范與智慧。《中庸》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修身養(yǎng)性,完善自我。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本诱\信、寬容、理性,和順致中和,不好高騖遠、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君子必安分守己、實事求是,順其自然,而不生非分之想,不做有求之事;不管是失意還是得志,是順境還是逆境,都秉持高尚的道德原則,恪守本分,己立以立人,己達以達人。 人往往執(zhí)著于為私、為我的觀念而渾然不自覺。所以,時時得嚴格要求自己而不能強求于別人,凡事應(yīng)該先他后我,首先考慮別人,向內(nèi)找自己的不足,虛心、用心去異中求同,去圓容。很多時候,我們必須學(xué)會放棄,因為真正的提高是放棄,而不是得到。其實,能舍必有得,舍去一分,收獲往往會更多。 《中庸》是儒家論述人生修養(yǎng)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xué)專著,《中庸》原為記載古代典章制度的書籍——《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戰(zhàn)國子思所作。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載,子思“困于宋,作《中庸》”。子思(前483—前402年),姓孔,名伋,字子思,魯國人。他是孔子之孫,又為曾子的弟子。在《中庸》中,子思通過對孔子中庸思想的闡發(fā),完善和深化了孔子的道德倫理思想,因而被后世尊為“述圣”。孟子受業(yè)于子思,將其學(xué)說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形成了思孟學(xué)派,因此子思又是儒家思想發(fā)展中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
道紀居士,原名遲雙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xué)中文系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xué)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首席執(zhí)行官》(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02年)、《諸葛亮日記》(九州出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素書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等。
第一章 天命: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第一章天命: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