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隱哲學視域中的文藝審美》借當代西方存在論真理觀以燭照,發(fā)現(xiàn)《文賦》《文心雕龍》等漢魏六朝隋唐經(jīng)典直至意境說的文-情、內(nèi)-外、遠-近、風-骨、意-象、隱-秀、文-心、文-質(zhì)、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珠玉潛水-瀾表方圓、沿隱以至顯-因內(nèi)而符外等范疇對應著隱匿生成、存在存在者等策略,其強調(diào)依于本源、重索隱啟蔽等宏旨深邃,其真理觀異于符合論哲學方式而潛含遮蔽-澄明二元同構性,系多元思想沖突基礎上的升華而居人類思想巔峰;進而揭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所系文脈主線及其趨勢,試為革新《文賦》《文心雕龍》等經(jīng)典及文藝美學研究、反思偏執(zhí)當前在場功利的社會實踐方式等提供方法論啟示。
楊繼勇,籍貫山東莒縣長嶺。曾在莒縣、臨沂從事教育教學等工作,于《中國教育報》《山東教育科研》等報刊發(fā)表教育教學論文、通訊述評二十余篇,參與編輯全國中學校長培訓教材、辭典等,曾被評為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2屆碩士、文藝美學研究中心2008屆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從事文藝理論、美學、藝術學、哲學教研,于CSSCI及其他重點大學學報發(fā)表論文20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被聘為安徽工程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文心雕龍學會會員。
序
引言
第一章 中西兩個學說的基本差異、研究現(xiàn)狀和方法
第一節(jié) 關于本選題和相關方法論的反思
第二節(jié) 相關基本概念概說
第三節(jié) 方法論等主要問題的提出
第四節(jié) 東方隱秀說與西方顯隱說的基本差異
第五節(jié) 哲學史上兩種天人合一的差異
第六節(jié) 中西比較研究的發(fā)現(xiàn)及真理的啟示
第七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考察
第八節(jié) 關于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九節(jié) 比較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和啟示
第二章 隱秀說新探——相關資源考察
第一節(jié) 《隱秀》篇及全書所含隱秀之意
一 從《隱秀》篇的文本切入隱秀說
二 對殘篇之爭所取的基本方法
三 可證美學之隱~秀基于哲學之顯~隱
第二節(jié) 可證《淮南子》《典論·論文》等潛存著顯一隱關系為隱-秀所基
第三節(jié) 隱秀說及《文心雕龍》研究現(xiàn)狀——闡釋與局限
第四節(jié) 中西兩者的多元文化底蘊概觀
一 歷史背景
二 隱秀說及所論之文循于道之理——文即廣義的藝術而不僅是文學
三 人文與廣義之文的關系——藝術秩序依于天人合一
四 廣義之文即藝術,其內(nèi)涵大于“反映現(xiàn)實”的文學
五 隱秀和爻象——在場與未出場
第五節(jié) 借道而釋佛及中西方兩者同佛學的因緣
第六節(jié) 隱秀精深宏旨考
第七節(jié) 論隱秀說和玄學及言意之辨的關系
第八節(jié) 歷史的軌跡:以珠一水喻顯一隱關系及其演變的發(fā)現(xiàn)
第九節(jié) 澄明一遮蔽和珠一水關系相應,宏旨異于主客關系式
第十節(jié) 義生文外的向度與不在場之理相應
第十一節(jié) 考隱秀說融人意境說之蹤——中國傳統(tǒng)文脈主線的發(fā)現(xiàn)
第十二節(jié) 存在難以定義,所以藝術、美等相關范疇也難以定義
第三章 索隱秀說和顯隱說之隱——文藝和真理的廣深視域
第一節(jié) 兩者要義都可聯(lián)系于老莊之道的再求證
第二節(jié) 論于光明之中的索隱啟蔽
第三節(jié) 隱秀之隱與道、文的基本關系
第四節(jié) 以佛理涵攝老莊借釋道之《易》而釋隱
第五節(jié) 兩者所論真理的本源境域相似
第六節(jié) 感悟呈示本源之隱的精深宏旨
一 “隱之為體”訴求著逆向透視
二 中西兩類學說都強調(diào)源點之“隱”
三 文學藝術表達上要“雖奧非隱”
四 《易》象和隱一秀的關聯(lián)——前瞻性在有限和
無限之間
第七節(jié) 試論隱、無、玄和遮蔽、不在場等對應
第八節(jié) 思維路徑的共性:顯一隱之際的文藝之美
第九節(jié) 兩個學說的審美思維運行系統(tǒng)具共性
本章總結(jié)
第四章 遮蔽一澄明與作品及創(chuàng)作之關系
第一節(jié) 文藝作品所寓隱一秀
第二節(jié) 澄明一遮蔽的共在性在作品中的映現(xiàn)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作論的文之詳略映現(xiàn)著澄明一隱蔽
第四節(jié) 顯一隱和隱一秀之理與“比顯而興隱”相應
第五節(jié) 興隱的特性、方法異于主客關系式
第六節(jié) 兩者主張在規(guī)則與詩性之間悟求
第五章 求證秀、澄明和自然、人生的交集
第一節(jié) 澄明和隱蔽——以往釋秀的得與失考察
一 析秀即“句”論
二 析秀即“篇”論的得失
三 析秀即形象論
四 尋找解釋秀的多層次系統(tǒng)策略
第二節(jié) 試創(chuàng)設釋秀的多層次系統(tǒng)
第三節(jié) 生命意象和詩意之秀相互映現(xiàn)
一 隱秀說理論本身的詩化表述
二 對表達生命意象所用概念類型的分析
第四節(jié) 兩個學說強調(diào)詩性語言可呈示隱、不在場
第五節(jié) 人之秀和文之秀是啟蔽的交集
一 文藝之秀和人生之秀互彰
二 秀是對有限人生之光華的禮贊
三 兩者天人合一的思想交集
四 秀和澄明所強調(diào)的審美心理前提相似
本章總結(jié)
第六章 中西兩者審美關系與方式的相似性
第一節(jié) 中西兩者文藝觀的批判性相似
第二節(jié) 有物混成——都重直覺體驗的二重性的審美關系
第三節(jié) 藝術真理的魅力依于隱,兩者都強調(diào)去蔽
第四節(jié) 兩者所論審美視域的存在秩序和意蘊相似
第五節(jié) 中西兩者都借圖形闡釋現(xiàn)象與本源之關系
第六節(jié) 語言、圖形之顯一隱,文外重旨研究似存未盡之言
第七節(jié) 生命之問——證秀、有、顯和隱、無、玄秩序相依
第八節(jié) 強調(diào)感悟本源的原始魅力以擴展視域及其審美關系
第九節(jié) 論隱一秀和顯一隱的關系,兩個學說的要略抽象統(tǒng)一
一 論隱秀說的顯一秀的關系
二 論兩者范疇模糊性潛含理論價值
三 中西所蘊顯一隱哲學和人生之關系
第十節(jié) 兩個學說因其二元同構相應而抽象統(tǒng)一
本章總結(jié)
第七章 研究所獲文脈的現(xiàn)實價值
第一節(jié) 文脈的歷史性再考察
第二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文論所基顯一隱同構律屬性的析出和確認
一 水下之“珠”處玄隱示“一本萬殊”
二 懷珠一川媚的歷史觀
三 “文外之重旨”強調(diào)著索隱、具超越特性
三 對傳統(tǒng)文論史顯一隱二元同構律的再確認
第三節(jié) 可證顯一隱同構律可為反思的理論中介
第四節(jié) 基于顯一隱同構律歷史趨向的反思
第五節(jié) 兩者抽象統(tǒng)一性的歸納
一 彰顯一隱匿的二重性及秩序
二 詩性及真理的家園
三 擴展審美關系及視域的必要性
四 真理的視域局限性須消解
五 關于后主客關系的天人合一的方法論
六 創(chuàng)設范疇同構律、嬗變互動律、隱匿生成律
七 重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論價值
八 世界范圍內(nèi)的主要文明之間的對話啟示
九 諸領域認識真理過程之艱難和往復性
十 文藝索隱啟蔽的功能
十一《原道》《隱秀》等乃是彰顯生態(tài)之美的杰作
十二 文明大國哲學“轉(zhuǎn)向”的啟示價值
第八章 顯隱互變論的構想和索隱啟蔽的現(xiàn)實價值
第一節(jié) 顯一隱之間漸變的首要表征是秩序
第二節(jié) 顯一隱之間的第二個表征是神思具差異性、前瞻性、導向性、超越性
第三節(jié) 顯一隱之間的第三個表征是形式
參考文獻
后記
《顯隱哲學視域中的文藝審美》:
這里涉及的主要問題是經(jīng)驗性的客體往往構成、限制了主體認知之基,那么,審美意識等于認識論、反映論的認識和反映嗎?理論反思是諸學科獲取前瞻性、導向性而發(fā)展的必然前提,因這樣可發(fā)現(xiàn)是否尚有著方法論等的自我遮蔽。本選題出發(fā)點還有,“只消我們生存,我們就總是已處于形而上學中的”這一不僅涉及哲學、美學且關乎個人生存方式的觀點是否成立!拔覈乃嚴碚摻缃雮世紀以來所廣為宣講的典型說,認為唯有能顯現(xiàn)一件事物之本質(zhì)或普遍性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品,此種藝術觀完全是西方傳統(tǒng)典型說之舊調(diào)重彈,其理論基礎是西方舊的概念哲學,其要害即把審美意識看成是認識(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概念,認識事物是“什么”),把美學看做是主一客關系式的認識論。在三十多年前的那場美學爭論中,有的參與者曾明確宣稱,美學的哲學基本問題是認識論問題,這就充分點出了他們所崇奉的舊的藝術哲學的核心!边有,研討認識論在審美、文論之中適用性的課題,這并不等同于否定認識論哲學方法本身的科學性和價值,“對實踐論美學所包含的美的本質(zhì)的客觀論、審美反映論與藝術典型論作了大體的分析,說明這一理論已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也難以反映當代審美的現(xiàn)實,完全需在此基礎上加以突破,實現(xiàn)由認識論到存在論的轉(zhuǎn)換。但突破不是拋棄,而是在充分肯定實踐美學歷史地位的前提下,保留其有價值的內(nèi)容,力創(chuàng)新說”①。如20世紀曾突出認識論、反映論,在關于階級、政權、軍事、科技和生產(chǎn)建設等諸多理論領域、實踐領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真理”應免于走向極端化偏執(zhí),免于擴大其適用范圍,文藝和美學畢竟與其他領域有質(zhì)的差別;又一啟示來自于對文藝本質(zhì)的歷史反思:將蘇俄模式影響下的文藝客觀論、文藝認識論等的“在接受過程與方法之中的失誤”當成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本身的屬性,從而推演出過時論和不合國情論,則難說是科學公正的了;客觀論、再現(xiàn)說等確立文藝源頭并從感性與理性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中求證本質(zhì),其真理性及歷史功績是顯然的。
顯然,新世紀的哲學、美學及藝術學建設要保留其原有價值而力創(chuàng)新說,不是要返回到傳統(tǒng)的樸素的天人合一而“拯救危機”,因“那種想以提倡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來‘拯救危機’的想法,是站不住腳的,它缺乏科學,使人受制于自然;缺乏民主,使人受制于封建統(tǒng)治者……所以這里的醫(yī)治之方不在于拋棄主客式和反對科學,而在于體悟到人本與他人他物處于相融相通的一體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