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庫郎米其提幅1:250000)
定 價:450 元
- 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編
- 出版時間:2015/8/1
- ISBN:9787562536499
- 出 版 社: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P562
- 頁碼:369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庫郎米其提幅1:250000)》共由8個章節(jié)組成,第一章簡要介紹了測區(qū)自然地理概況、前人工作程度、項目開展及完成情況。第二章系統(tǒng)介紹了測區(qū)地層序列,涉及古元古界金水口(巖)群、中元古界到新元古界冰溝群和下古生界灘間山(巖)群3個群級地層單位,以及灘間山(巖)群中的碳酸鹽巖巖組、火山巖巖組、碎屑巖巖組;上泥盆統(tǒng)黑山溝組(D3hs)、哈爾扎組(D3he),下石炭統(tǒng)石拐子組(C1s)、大干溝組(C1dg),上石炭統(tǒng)締敖蘇組(C1d),石炭系一二疊系打柴溝組(CPd),上三疊統(tǒng)鄂拉山組(T3e),始新統(tǒng)路樂河組(E21),漸新統(tǒng)干柴溝組(ENg),中新統(tǒng)上新統(tǒng)油砂山組(N1—2y),上新統(tǒng)獅子溝組(N2sz),下新統(tǒng)七個泉組(Qp1Q),以及申一上新統(tǒng)、全新統(tǒng)不同成因類型的第四系堆積物等19個組級地層單位,詳細介紹了各自的巖石地層、沉積環(huán)境、形成時代、相互接觸關系等特征。第三章從基性一超基性侵入巖、中酸性侵入巖、火山巖等方面通過大量首次取得的高精度同位素測年數據,論述了祁漫塔格地區(qū)早古生代蛇綠巖帶特征,以及調查區(qū)晉寧期、震旦期、加里東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的巖漿活動特點。第四章介紹了區(qū)內作為造山帶基本組成的不同類型變質巖的分布、變質作用等特征。第五章介紹了測區(qū)構造格架的劃分方案,從不同構造單元的地質建造和改造特征方面敘述了各自的構造屬性,明確指出區(qū)內主造山旋回為加里東期,構造演化主要經歷了元古宙基底形成演化階段、早古生代洋陸轉化階段、晚古生代陸表海階段、中新生代疊覆造山階段等。第六章敘述了新構造運動在測區(qū)的表現形式,并通過大量同位素年代學的研究,建立了祁漫塔格地區(qū)的新構造運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地質事件序列,介紹了調查區(qū)首次發(fā)現的6處古人類活動遺跡。第七章簡略分析了區(qū)內咸礦地質背景。第八章歸納總結了項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問題。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jié) 目的與任務
第二節(jié)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況
第三節(jié) 地形圖質量評述
一、1:10萬地形圖(野外手圖)
二、1:25萬地形圖
第四節(jié) 地質調查歷史及研究程度
一、各種比例尺填圖概況
二、地層單位和地層序列建立的依據及其合理性
三、測區(qū)地質構造格架與大地構造屬性認識
四、前人所采集的樣品
五、礦產地質調查
第五節(jié) 完成任務情況
第二章 地 層
第一節(jié) 古元古代地層
一、地質概況
二、巖石組合及巖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區(qū)域對比及時代討論
第二節(jié) 中元古代長城紀地層
一、地質概況
二、巖石組合及巖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巖石化學特征
五、區(qū)域對比及時代討論
第三節(jié) 中元古代薊縣紀地層
一、地質概況
二、巖石組合及巖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沉積環(huán)境綜述
六、區(qū)域對比及時代討論
第四節(jié) 晚元古代青白口紀地層
一、地質概況
二、巖石組合及巖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沉積環(huán)境綜述
六、區(qū)域對比及時代討論
第五節(jié) 早古生代奧陶紀一志留紀地層
一、碎屑巖巖組(OST1)
二、火山巖巖組(OST2)
三、碳酸鹽巖巖組(OST3)
四、區(qū)域對比及時代討論
第六節(jié) 晚古生代泥盆紀地層
一、土泥盆統(tǒng)黑山溝組(D3hs)
二、上泥盆統(tǒng)哈爾扎組(D3he)
第七節(jié) 晚古生代石炭紀地層
一、下石炭統(tǒng)石拐子組(C1s)
二、下石炭統(tǒng)大干溝組(C1dg)
三、上石炭統(tǒng)締敖蘇組(C3d)
第八節(jié) 石炭紀一二疊紀地層
一、地質概況
二、巖石組合及巖性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沉積環(huán)境綜述
六、區(qū)域對比及時代討論
第九節(jié) 晚三疊世地層(鄂拉山組)
一、地質概況
二、巖石組合及巖石特征
三、剖面描述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沉積環(huán)境綜述
六、區(qū)域對比及時代討論
第十節(jié) 古近紀一新近紀地層
一、始新統(tǒng)路樂河組(E2l)
二、漸新統(tǒng)一中新統(tǒng)干柴溝組(ENg)
三、中新統(tǒng)一上新統(tǒng)油砂山組(N1-2y)
四、上新統(tǒng)獅子溝組(N2sz)
第十一節(jié) 第四紀地層
一、下更新統(tǒng)七個泉組(Qp1g)
二、中更新世沉積
三、晚更新世沉積
四、全新世沉積
第三章 巖漿巖
第一節(jié) 基性一超基性侵入巖
一、祁漫塔格奧陶紀蛇綠巖
二、中元古代鎂鐵一超鎂鐵質侵入巖
三、白堊紀基性巖墻
第二節(jié) 中酸性侵入巖
一、晉寧期變質侵入巖
二、震旦期群峰東侵入體(Pt3gny)
三、加里東期侵入巖
四、海西期侵入巖
五、印支期侵入巖
六、燕山期侵入巖
七、區(qū)域性巖脈
八、巖漿巖演化規(guī)律
第三節(jié) 火山巖
一、奧陶紀一志留紀火山巖
二、泥盆紀火山巖
三、三疊紀火山巖
第四章 變質巖
第一節(jié) 區(qū)域變質作用及其變質巖系
一、區(qū)域動力熱變質作用及其變質巖系
二、區(qū)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及其變質巖
第二節(jié) 區(qū)域變質作用特征
一、古元古界白沙河(巖)組(Ar3Pt1b)
二、中元古界小廟(巖)組(Chx)
三、中一新元古代中淺變質巖系
四、低綠片巖相變質巖一一早古生代中淺變質巖系
五、低綠片巖相變質巖一一晚古生代中淺變質巖
六、古元古代變質巖形成的構造背景
七、埋深變質作用一一中生界上三疊統(tǒng)鄂拉山組變質巖
第三節(jié) 接觸變質作用及其變質巖
一、巖石類型
二、礦物共生組合及變質相帶劃分
第四節(jié) 動力變質作用及其變質巖
一、低角閃巖相動力變質巖
二、綠片巖相一低角閃巖相動力變質巖
三、低綠片巖相動力變質巖
四、葡萄石一綠纖石相動力變質巖
第五節(jié) 變質作用與構造演化
一、前寒武紀基底巖系形成階段
二、加里東期洋陸轉換階段
三、海西期陸內造山階段
四、印支期陸內造山階段
第五章 地質構造及構造發(fā)展史
第一節(jié) 構造單元劃分
第二節(jié) 構造單元基本特征
第三節(jié) 主要分界斷裂
第四節(jié) 構造變形特征
一、前寒武紀地質體構造變形特征
二、加里東期地質體構造變形特征
三、海西期地質體構造變形特征
四、淺表層次構造形跡群
第五節(jié) 構造變形序列
第六節(jié) 地質發(fā)展史
一、古元古代基底演化
二、中一新元古代超大陸的形成
三、早古生代祁漫塔格微洋盆演化階段
四、晚古生代板內伸展裂陷海盆體系的演化
五、陸內疊覆造山
第六章 新構造運動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征
第一節(jié) 新構造運動
一、新構造地貌分區(qū)
二、新構造運動形跡
三、盆地沉積與成山作用
四、新構造運動的裂變徑跡證據
第二節(jié) 生態(tài)現狀及古人類遺跡
一、生態(tài)趨勢及可能的預防措施
二、古人類活動遺跡
第七章 成礦地質背景
第一節(jié) 研究工作概況
一、前人工作程度
二、本次工作程度
第二節(jié) 銅、鉛、鋅、金、銀等多金屬成礦地質背景分析
一、構造與成礦背景關系
二、巖漿活動與內生成礦背景關系
三、圍巖條件與內生成礦的背景關系
四、地層與外生礦產的關系
五、剝蝕程度對礦產的影響
第八章 結束語
一、主要成果及進展
二、存在問題及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版及圖版說明
附件 1:25萬庫郎米其提幅(J46C003001)地質圖及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