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經典作家仕隱思想研究》之重點在于:以唐宋時期的經典作家為研究對象,選取多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如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白居易、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楊萬里等為典型個案,試圖通過這些經典作家的個案研究,把握唐宋時期經典作家在仕隱思想、個體心理等方面的基本類型和格局。同時,還試圖打破傳統(tǒng),以“理解之同情,同情之理解”的研究觀念貼近古人,將古代經典作家還原成一個個獨具個性的“人”,通過對其作品的反復細讀,把握其在“仕隱”關系上的獨特追求和心理狀態(tài),以期對經典作家的研究和評判有所突破。
引論
第一章 唐宋文人仕隱觀念的思想淵源
第一節(jié) 《周易》中的仕隱思想
第二節(jié) 儒家的有關仕隱思想
第三節(jié) 道家的有關仕隱思想
第四節(jié) 魏晉玄學對唐宋文人仕隱思想之影響
第五節(jié) 陶淵明隱逸之意義
第六節(jié) 余論
第二章 以隱為仕——孟浩然的仕隱心態(tài)
第一節(jié) 讀書、應舉、獻賦、干謁:一切為人仕
第二節(jié) 漫游吳越的動機與目的
第三節(jié) 關于“隱逸詩人”及其作品之再評價
第三章 “無可無不可”——王維的仕隱思想
第一節(jié) 《竹里館》:歷來的誤讀
第二節(jié) “亦官亦隱”辨正
第三節(jié) 王維的“懷祿”以及“奉佛”“變節(jié)”問題辨正
第四節(jié) “情種”:王維詩歌的火熱情懷
第五節(jié) 王維仕隱觀及其思想淵源
第四章 “隱逸”還是“閑居”——韋應物的仕隱心態(tài)
第一節(jié) “閑居”非“隱逸”
第二節(jié) 作為循吏之韋應物
第三節(jié) 關于韋應物詩風之“閑淡”
第五章 “中隱”——白居易的仕隱心態(tài)
第一節(jié) 從《放鷹》詩看白居易前期之仕隱心態(tài)
第二節(jié) 忠州起復后白居易之仕隱心態(tài)
第三節(jié) 退居洛陽后的“知足”與“不足”
第六章 “事與心違始乞身”——歐陽修晚年的仕隱心態(tài)
第一節(jié) 孝親與報國:歐陽修仕隱思想之基調
第二節(jié) “濮議”“飛語”對晚年歐陽修之打擊
第三節(jié) 王安石排擠說、疾病衰老說辨析
第七章 “祿隱”——王安石的仕隱思想
第一節(jié) “得祿”“養(yǎng)親”與“救時”“許國”
第二節(jié) “修身以俟命,守道以任時”:王安石豐富的仕隱思想
第三節(jié) 王安石晚年之仕隱心態(tài)
第八章 “不必仕不必不仕”——蘇軾的仕隱思想
第一節(jié) 東坡之仕隱理想
第二節(jié) 東坡之仕隱心態(tài)
第三節(jié) 東坡難以歸隱之成因
第四節(jié) 余論
第九章 “出處俱為累”——楊萬里的仕隱思想及其詩歌風格
第一節(jié) 楊萬里特殊的仕宦生涯及仕隱心態(tài)
第二節(jié) 楊萬里的仕隱思想
第三節(jié) “誠齋體”詩歌風格之成因
結束語
主要引用與參考書目
后記
第一章 唐宋文人仕隱觀念的思想淵源
綜觀唐宋文人的心態(tài)史,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那就是“仕與隱”的矛盾。羅宗強先生在《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tài)》一書的再版后記中說:“影響中國古代士人心態(tài)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政局的變化。在古代中國,有隱逸情懷的士人不少,但真正的隱士卻不多。隱逸情懷是人生的一種調劑,而真正的隱士卻要耐得住寂寞!雹僭谠摃闹杏种^:“影響中國古代士人心態(tài)變化的又一方面,是提供給他們什么樣的生活出路,F(xiàn)實的生活狀況是決定一個人的心境的非常實在的因素。他們有什么樣的生活條件,就可能產生什么樣的想法。我們看明代嘉靖以后的士人,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雖也為屢試不第而苦惱,但是那苦惱又很快消逝。因為他們并非只有人仕一途。他們還有其他的生活出路,可仕可商,可賣文賣書賣畫,他們還有生存的廣闊空間,有人甚至還可能獲得極高的社會地位!雹谟嘘P政局之變化、生存之狀態(tài),筆者將在具體的個案研究中做具體的分析探討。在本章中,我們擬從思想史的角度,對唐宋士人仕隱思想之淵源,作一些粗淺的考察?v觀唐宋文人仕隱思想之形成,乃深受先秦兩漢以及魏晉六朝時期的種種學說、思潮之影響,尤其是先秦的《易經》以及儒、道兩家有關隱逸思想的闡釋,為后世文人之仕隱思想定下了基調,他們的種種心態(tài)、想法,幾乎都可以從前代的有關思想中找到源頭或者依據,由此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脈思想的綿延傳承是如此的源遠流長。
第一節(jié)《周易》中的仕隱思想
在探索唐宋文人仕隱心態(tài)的思想源流時,不能不關注《周易》。關于《周易》本經的編撰者歷來眾說紛紜,關于《易傳》的作者為孔子說也大都不為今人采信。有學者認為:“關于《周易》本經的作者,尚不能有確鑿證據斷言其究為何人,至多只能‘原則’地說,他或可能是中華上古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社會地位較高的巫,是他或他們發(fā)明了陰爻、陽爻,創(chuàng)造了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辭(巫筮記錄),撰編了《周易》本經。而《易傳》的作者,據《易傳》之基本文化思想與思維大凡屬于儒學范疇這一點可知,他們可能是孔們后學!雹僮鳛槿寮覍W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十分看重《易》,因此從其思想之影響而言,儒家學派與《易》的關系極為密切。唐代文人研治《易經》并以此名世者尚不多,但到了宋代,歐陽修、王安石、三蘇以及諸多理學家?guī)缀醵际且讓W家!兑捉洝分兴N含的中國古代早期的隱逸思想,對后世之影響頗為深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