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入門》所收佛教典籍涵蓋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的著名經(jīng)論,是一部縱貫佛經(jīng)形成與發(fā)展歷史的佛典選本。內(nèi)容廣泛,故事性強,富含哲理,啟人心智;導(dǎo)讀和注釋均重視行文的通俗化、大眾化,深入淺出,頗適合有修學(xué)基礎(chǔ)者的品味,即便一般讀者閱讀也會趨入勝趣。
奉獻給讀者的這部《佛典人門》,從編纂到出版,已二易書名了。最初是我為空林佛學(xué)院和寶光佛學(xué)院(四川省佛學(xué)院前身)任教時開“佛教文學(xué)”課編寫的教材之一,名《佛教文學(xué)作品選》第一冊《佛經(jīng)故事》。佛學(xué)院校的文學(xué)課用什么樣的教材,大德們的意見多不一致,遍能大和尚指示我,可從佛經(jīng)中選一些文學(xué)性強的篇章,歷代文人的作品來做教材,作為一個嘗試。由我和大恩法師負責(zé),開始了編纂教材的工作。
“佛教文學(xué)”似乎歷來僅指佛典中的譬喻、因緣之類的文字和本生、本行故事,其實很多的佛典很富文學(xué)色彩,佛教的思想、觀念和它的取材、表現(xiàn)方法、語言等,都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產(chǎn)了巨大的影響,學(xué)術(shù)界有“佛典文學(xué)”的概念,或者稱為“佛典翻譯文學(xué)”。不過,我認為“佛教文學(xué)”,則有更廣闊的范圍,包括了佛教徒宣傳佛教思想的作品。佛教自東漢在中國流傳,被中國的知識階層廣泛地接受,逐漸融匯到中國的思想文化之中,佛教徒中有很多具有高度文化素質(zhì)及文學(xué)才能的知識分子,他們接受了佛典表現(xiàn)藝術(shù)和寫作方法,并融匯到自己的明佛文章之中,同時又發(fā)揮了中國傳統(tǒng)精賅、嚴謹與華美的特長,在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自成一格。漢民族是一個富有強烈歷史感的民族,歷來都有記錄人物事跡的傳統(tǒng),在此影響下,我國出現(xiàn)了記錄僧人事跡的著作。這些著作,對佛教的興衰、經(jīng)典的翻譯注釋、宗派的建立、學(xué)說的傳播、禪僧的法語,以及典章制度、寺廟建筑、國際佛教交往都有所記述,為中國思想的發(fā)展保存了豐富的資料;佛典十二分教的“祗夜”和“伽陀”是韻文,與傳統(tǒng)的詩歌韻文相結(jié)合,使歷代詩僧輩出,文人亦以詩詠佛。作為佛教韻文的創(chuàng)作,要有很高的寫作水平和對佛教義理的理解,如果創(chuàng)作的激情中,沒有佛教的感情,也是寫不出來的。佛門的詩詞有贊頌佛菩薩和表達信心的,也有表達禪理、禪趣的;以詩的形式予以精煉表達的內(nèi)容,正是中國佛教文學(xué)的特點之一。基于此,我們編出了《佛教文學(xué)作品選》四冊,作為佛學(xué)院內(nèi)部教材,并聯(lián)系出版。但由于資金等一些原因,難予將四冊教材一次付梓。遍能老對這套教材多次關(guān)心指導(dǎo),而竟未能在生前得睹全書出版,真是不幸之事。
一九九七年,巴蜀書社的編輯見到《佛學(xué)經(jīng)典導(dǎo)讀》(即教材之第一冊《佛經(jīng)故事》)書稿,決定出版,并建議更名《佛典入門》,使我免去了一番煩惱和周折。殊勝的因緣,對我這個貧士來說,正是:要渡河而舟至。此書在我年屆甲子而能出版,實我之幸也。同時,也可以之告慰遍能大和尚了。
李英武,重慶南岸人。瑜伽菩薩戒居士。1938年生,1957年畢業(yè)于西南民族學(xué)院藏語文專業(yè);受業(yè)于我國著名社會學(xué)家、民族學(xué)家吳澤霖教授及其夫人馬時芳先生。問學(xué)于梁在農(nóng)先生和密悟格西;是佛學(xué)家正果法師的正信皈依弟子。曾執(zhí)教于空林佛學(xué)院、寶光佛學(xué)院和四川省佛學(xué)院。已出版《佛學(xué)概論》《藏傳佛教》《小乘佛教》《中國佛教簡史》《凈土探微》《禪門風(fēng)姿》《中觀學(xué)概論》《唯識學(xué)概論》《佛教圖像說》等著作。
總序
序
前言
阿含經(jīng)
一、原始佛教圣典
(一)《阿含經(jīng)》的成立
(二)《阿含經(jīng)》的文學(xué)形式
(三)《阿含經(jīng)》在我國的翻譯
(四)《阿含經(jīng)》的內(nèi)容
(五)我國歷史上對《阿含經(jīng)》的科判
二、長阿含經(jīng)
(一)游行經(jīng)(初)
(二)弊宿經(jīng)
(三)善生經(jīng)
三、中阿含經(jīng)
(一)七法品·水喻經(jīng)
(二)業(yè)相應(yīng)品·尼乾經(jīng)
(三)晡利多品·羅摩經(jīng)
(四)例品·箭喻經(jīng)
(五)王相應(yīng)品·說本經(jīng)
四、雜阿含經(jīng)
(一)(276經(jīng))難陀為比丘尼說六六法無常
(二)(405經(jīng))競射門孔喻
(三)(784經(jīng))八邪道與八正道
(四)(785經(jīng))八圣道
(五)(786經(jīng))心向邪而違法
(六)(1172經(jīng))一篋四蛇喻
(七)(1196經(jīng))為梵天說法破邪見
(八)(1197經(jīng))佛陀雙樹林下般涅槃
五、增一阿含經(jīng)
(一)等見品(第2經(jīng))流璃王滅釋種本末因緣
(二)十不善品(第3經(jīng))彌勒出世
(三)大愛道般涅槃品(第9經(jīng))波斯匿王夜夢十事
本緣部佛經(jīng)
一、佛本生故事、佛本行故事與因緣譬喻故事
(一)佛本行故事
(二)佛本生故事
(三)佛陀“十宿緣”說
(四)因緣譬喻故事
二、六度集經(jīng)
(一)鹿王本生
(二)理家本生(鱉魚、蛇與狐貍)
(三)兄(獼猴)本生
(四)童子本生(四姓害子)
(五)國王本生(猴王的故事)
(六)槃達龍王本生
(七)獼猴王本生
(八)那賴梵志本生
(九)鏡面王經(jīng)(鏡面王本生)
三、生經(jīng)
(一)佛說是我所經(jīng)
(二)佛說野雞經(jīng)
(三)佛說墜珠著海中經(jīng)
(四)佛說舅甥經(jīng)
(五)佛說鱉喻經(jīng)
四、太子須大拏經(jīng)
太子須大拏經(jīng)
五、佛說大意經(jīng)
佛說大意經(jīng)
六、佛說九色鹿經(jīng)
佛說九色鹿經(jīng)
七、佛本行集經(jīng)
(一)游戲觀囑品
(二)昔與魔競品(花鬘師與烏龜)
(三)五百比丘因緣品
(四)尸棄佛本生地品(鹿夫婦)
(五)婆提唎迦等因緣品(二頭鳥)
八、佛所行贊
佛所行贊轉(zhuǎn)法輪品(第十五)
九、佛說興起行經(jīng)
(一)佛說孫陀利宿緣經(jīng)
(二)佛說背痛宿緣經(jīng)
(三)佛說地婆達兜擲石緣經(jīng)
(四)佛說食馬麥宿緣經(jīng)
十、大莊嚴論經(jīng)
(一)難陀國王的故事
(二)三歸依記趣
(三)作吉相的故事
(四)以酥換水的故事
(五)池中影的故事
(六)貓兒食
(七)戰(zhàn)馬推磨的故事
(八)稱伽拔吒的故事
十一、賢愚經(jīng)
(一)梵天請法六事品(尸毗王救鴿)
(二)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節(jié)選)
(三)鋸?fù)由硎┢?br>(四)長者無耳目舌品
(五)梨耆彌七子品(巧媳婦)
(六)善事太子入海品
(七)善求惡求緣品
(八)須達起精舍品
(九)檀膩品
(十)檀彌離品
(十一)象護品
十二、雜寶藏經(jīng)
(一)棄老國緣
(二)慈童女緣
(三)蓮花夫人緣
(四)六牙白象緣
(五)迦尸國王白香象養(yǎng)盲父母并和二國緣
(六)共命鳥緣
(七)山雞王緣
(八)吉利鳥緣
(九)長者請舍利弗摩訶羅緣
(十)月氏國王與三智臣作善親友緣
(十一)大力士化曠野群賊緣
(十二)祀樹神緣
(十三)難陀王與那伽斯那共論緣
(十四)老婆羅門問諂偽緣
(十五)婆羅門婦欲害姑緣
(十六)烏梟報怨緣
(十七)婢共羊斗緣
十三、雜譬喻經(jīng)
(一)甕中影
(二)孔雀王
(三)壺中人
(四)鸚鵡救火
(五)比丘被擯喻
十四、百喻經(jīng)
(一)愚人食鹽喻
(二)愚人集牛乳喻
(三)山羌偷官庫喻
(四)三重樓喻
(五)說人喜嗔喻
(六)殺商主祀天喻
(七)人說王縱暴喻
(八)為婦貿(mào)鼻喻
(九)送美水喻
(十)小兒爭分別毛喻
(十一)醫(yī)治脊僂喻
(十二)蛇頭尾共爭在前喻
(十三)愿為王剃須喻
(十四)五百歡喜丸喻
(十五)出家凡夫貪利養(yǎng)喻
(十六)獼猴把豆喻
法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
(一)譬喻品(火宅三車)
(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華嚴經(jīng)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一、八十華嚴·入法界品
(一)參船師婆施羅
(二)參婆須蜜多女
二、四十華嚴·普賢菩薩行愿品
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所說經(jīng)
(一)方便品
(二)不思議品
(三)觀眾生品
《佛典入門》:
佛告比丘:“復(fù)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順父母,七者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fù)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法?一者觀身不凈,二者觀食不凈,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fù)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修念覺意,閑靜無欲,出要無為。二者修法覺意。三者修精進覺意。四者修喜覺意。五者修猗覺意。六者修定覺意。七者修法覺意。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六?一者身常行慈,不害眾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惡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懷壞損。四者得凈利養(yǎng),與眾共之,平等無二。五者持賢圣戒,無有闕漏,亦無垢穢,必定不動。六者見賢圣道,以盡苦際。如是六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fù)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爾時,世尊于羅閱祗隨宜住已,告阿難言:“汝等皆嚴,吾欲詣竹園!
對日:“唯然。”即嚴衣缽,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竹園,往堂上坐,與諸比丘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凈,得等解脫,盡于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
爾時,世尊于竹園隨宜住已,告阿難日:“汝等皆嚴,當詣巴陵弗城。”
對日:“唯然。”即嚴衣缽,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巴陵弗城,巴陵樹下坐。
時,諸清信士聞佛與諸大眾遠來至此巴陵樹下,即共出城,遙見世尊在巴陵樹下,容貌端正,諸根寂定,善調(diào)第一。譬猶大龍,以水清澄,無有塵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見已歡喜,漸到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諸清信士聞佛說法,即白佛言:“我欲歸依佛、法、圣眾,唯愿世尊哀愍,聽許為優(yōu)婆塞!自今已后,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奉戒不忘。明欲設(shè)供,唯愿世尊與諸大眾垂愍屈顧!”
爾時,世尊默然許可。諸清信士見佛默然,即從座起,繞佛三匝,作禮而歸。尋為如來起大堂舍,平治處所,掃灑燒香,嚴敷寶座。供設(shè)既辦,往白世尊:“所設(shè)已具,唯圣知時!
于是,世尊即從座起,著衣持缽,與大眾俱詣彼講堂,澡手洗足,處中而坐。時,諸比丘在左面坐,諸清信士在右面坐。
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日:“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一者求財,所愿不遂。二者設(shè)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四者丑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人地獄!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愿。二者所有財產(chǎn),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時,夜已半,告諸清信士,宜各還歸。諸清信士即承佛教,繞佛三匝,禮足而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