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有40篇文章,分為文物真?zhèn)沃儽、文物詐騙案件的回顧、文物流傳故事的講述、古墓盜案等四個主題,如:隋煬帝陵究竟在哪里?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何處?秦十二銅人之謎,等等,故事敘述生動有趣,每篇文章配有三至五幅文物插圖,圖文并茂。
該書以較為扎實的史料和平實簡練的語言,從文物真?zhèn)沃儽妗⑽奈镌p騙案件的回顧、文物流傳故事的講述、古墓盜案等四個主題,故事敘述生動有趣,每篇文章配有三至五幅文物插圖,圖文并茂。為讀者講述了文物相關(guān)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作為國家博物館科研人員,作者熟悉傳世與出土文物,在講述社會生活故事的同時,展示了豐富的視覺材料,圖文并茂。
王儷閻(1963.2—),女,吉林松原人,南開大學(xué)博物館學(xué)專業(yè)畢業(yè),中國國家博物館保管一部研究館員。主要著作論文:《明清“集錦墨”》、《獅子的東進與本土化》、《程君房及其傳世墨考述》、《古代\"御墨\"初析》、《明清徽墨研究》、《日本古代銅鑄幣考略》、《從西夏鑄幣看西夏與宋遼金關(guān)系》、《伍百文中統(tǒng)元寶交鈔初考》、《大明通行寶鈔考》、《明代百元寶鈔版式》、《中國古代范鑄錢幣工藝研究》等。
水落石出——“金縷玉衣”騙貸案/3
漢代玉凳的真?zhèn)?10
隋場帝陵墓究竟在哪里/15
“壺王”真相追蹤/23
遺失了證據(jù)的謎案/31
迷霧重重的蘇東坡《功甫帖》/36
《砒柱銘》真?zhèn)无q/45
天價元青花的真?zhèn)沃疇?50
驚天發(fā)現(xiàn)抑或彌天偽作——關(guān)于《天下全輿總圖》/ 56
盛世收藏的疑竇——徐悲鴻假畫事件/68
“國寶獻漢川”始末/74
籠罩在歲月面紗里的答案——“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今在何方/87
疑竇叢生的和氏璧與傳國玉璽/93
秦十二銅人之謎/98
素紗禪衣何以薄如蟬翼/104
《金山勝跡圖》真跡在哪里/107
神秘的玉漩現(xiàn)形器/111
文獻中的傳奇——關(guān)于候風(fēng)地動儀/115
令人疑惑不解的“趙寶重興”/121
張獻忠錦江埋銀懸案/130
杜撰還是夸張/138
引人遐思不絕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143
古玉的不解之謎/148
千古傳奇《蘭亭序》/153
盛名下的疑惑/157
何家村遺珍的背后/162
僅存隋代名畫,出自何人手筆
—展子虔《游春圖》/169
云籠霧罩千余載的《清明上河圖》/173
素紗禪衣何以薄如蟬翼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埋葬的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辛追,一個在50歲生日當(dāng)天碎死的女人。辛追生前享受榮華富貴,死后被“視死如生”的隨葬品簇?fù)。她喜歡吃的美食,喜歡用的器具,特別是女人都喜歡的漂亮服飾等等,豐富多彩,精美非凡。一百多件絲織品中有兩件素紗禪衣,更因輕薄透明令業(yè)內(nèi)外專家學(xué)者疑惑:兩千多年前的漢人是如何織出這薄如蟬翼輕似煙的絲綢來的?
外罩、內(nèi)衣
兩件素紗禪衣一件重48克,一件重49克,由未經(jīng)染色的平紋方孔紗料剪裁縫制而成。面世后經(jīng)常被提及的,是48克這件更輕盈的。此件素紗禪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袖口寬27厘米、腰寬48厘米,交領(lǐng),曲據(jù),袖、領(lǐng)加飾絨圈錦,裁剪方法是上衣部分正裁四片,下裳部分斜裁三片,款式類似當(dāng)時流行的上下衣裳相連的深衣。
著裝是為保暖和遮羞,由于素紗禪衣薄如蟬翼,高度透明,關(guān)于其如何穿,在什么情況下穿等問題引發(fā)了爭論。多數(shù)學(xué)者依據(jù)《詩經(jīng)》“衣錦襲衣,裳錦襲裳”的描述,認(rèn)為這是一件裝飾性的服裝,是愛美的墓主人為獨顯與眾不同的柔美飄逸氣質(zhì),特意在色彩艷麗的錦袍外面罩上一件寬袖大袍、輕薄透明的禪衣,使錦衣紋飾若隱若現(xiàn),朦朦朧朧,從而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襲是一種衣服,唐代學(xué)者孔穎達說襲衣”是用單面紗制作的衣裳,“婦人之服尚輕細(xì),且欲露錦文,必不用厚增矣”。古代確實有一種穿在衣服外面的罩衣,稱作“景衣”,即襲衣”或“明衣”!熬爸粕w如明衣,加之以為行道御塵,令衣鮮明也,景也明也”。①這是說:景衣的用途和明衣差不多,穿上景衣目的是既遮擋路途上飛揚的灰塵,又讓里面的錦衣文飾顯露得鮮明,景也是明,素紗禪衣合乎景衣或明衣的記述。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素紗禪衣是景衣而不是明衣,明衣類似于今天的浴衣,是用布做成的;還有人認(rèn)為,素紗禪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時套在婚禮服外面的罩衫,其依據(jù)是《儀禮?士昏禮》,講女子出嫁時要“女次,純衣鏢褲,立于房中,南面”。意即新婦出嫁時要戴好首飾,穿上鑲有絳色花邊的絲衣,站在房屋中,面向南方,等待迎娶。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絲禪衣,領(lǐng)口和袖口有絳色錦邊,符合《儀禮》上記載女子出嫁時在婚禮上所穿罩衫的形制特點,故應(yīng)是古代婦女結(jié)婚穿的禮服之一;還有一種觀點認(rèn)為這是一件穿上后令酮體或隱或顯的性感內(nèi)衣,是辛利為取悅丈夫,爭寵獻媚的行頭。
素紗禪衣“舉之若無”的秘密所在
這件素紗禪衣的款式是漢代流行的上衣下裳式,式樣上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之所以令世人對其產(chǎn)生濃厚興趣,是因為衣服所用紗料的輕薄透明—禪衣疊起來,只有火柴盒大小,隔著折疊10層的衣服,還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報紙上的字,輕如鴻毛、若有若無的特征非常罕見。經(jīng)測算,這件禪衣總共用了約2.6平方米紗料,如果除去較為厚重的衣領(lǐng)、衣袖等部分用于裝飾的絹邊,其重量只有20多克,從而證明古人“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的形容一點兒都不夸張。紗,是我國古代絲綢中出現(xiàn)得最早的一種,是由單經(jīng)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蠶絲纖度決定著紗的薄厚輕重,一般情況下,紗的經(jīng)密度是每厘米58-64根,緯密度是每厘米40-50根紗。上乘的紗料,均勻纖細(xì)。素紗禪衣每平方米紗料僅重15.4克,相當(dāng)于一千米長的蠶絲重1克,而且通常情況下,紗的輕薄透明是因為孔眼大,空隙多,素紗禪衣屬于例外,是因為紗料的旦數(shù)小,絲纖度細(xì)。①素紗禪衣的蠶絲纖度只有10.2-11.3旦,比當(dāng)代高科技手段編織的真絲每旦輕得多。湖南省博物館曾委托南京云錦研究所復(fù)制重49克的那件素紗禪衣,但復(fù)制出來的第一件衣服重量超過了80克,經(jīng)仔細(xì)對比研究,專家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現(xiàn)代蠶絲比素紗禪衣所用蠶絲明顯粗、重。是蠶的種類不同,還是由于兩千余年的進化使得蠶的個體變大、所吐絲隨之粗重了,還是另有隱情,專家們把注意力放到了小小的蠶上。南京云錦研究所開始與鎮(zhèn)江一家蠶桑機構(gòu)合作,經(jīng)過十?dāng)?shù)年的摸索實驗,終于培養(yǎng)出一種比現(xiàn)在的蠶瘦小、所吐絲更纖細(xì)的品種,再復(fù)制素紗單衣,重量為49.5克,只比原件重0.5克。這一復(fù)制品的成功著實令世人興奮,但這是否就等同于漢代蠶、等同于漢代絲尚待證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