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關(guān)于音樂方面的隨筆,《最后的海菲茲》是我寫的第一篇,寫在1989年的夏天。那是我最癡迷音樂的時候。悶熱無雨和無語的夏天,無處可去,無事可干,幾乎天天宅在家中,打開音響,塞進各種各樣的唱片,讓音樂在窄小的房間里肆無忌憚地蕩漾。何以解憂,唯有音樂。
就是在這一年的初春,我出差到德國那時還叫西德,在那里待了一個多月,攢下的馬克換成美金,買了一臺當(dāng)時最好的山水牌音響。說來有意思,音響是要等到回國時才能取到,但我在西德期間卻急不可耐地先買了好多盤CD,未雨綢繆一般,躍躍欲試。更有意思的是,那里面竟有一張是鮑勃迪倫的《鮑勃迪倫的檔案》(Documents of Bob Dylan),里面一共有七首歌,其中第一首就是《大雨將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綠色的底色上是年輕的鮑勃迪倫抱著木吉他對著麥克在唱歌。
這盤CD跟隨我那么多年,常常在聽,卻是很久以后才知道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鮑勃迪倫,如今的他竟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
一晃竟然是27年前的事情了,真有歲月如飛,恍然如夢的感覺,人生難得再有一個27年供我揮灑。音樂和人生一起走過,只是人已蒼老,而音樂依然年輕。
寫了27年,我依然是個外行,只是一個只懂皮毛的發(fā)燒友而已,信筆涂鴉,無知無畏,隨心所欲,落花流水,竟也蔚為文章。將這些所寫的音樂筆記結(jié)集《音樂筆記》一書,是2000年的事了,這本書當(dāng)時由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出版。想想,出版此書距今也已經(jīng)有16年的時光了。今天,承蒙新星出版社不棄,讓這本書得以重新整理再版,讓讀者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愛樂者這么長時間里的愛樂軌跡,也讓我有一個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機會。盡管26年來,路上留下的腳印歪歪扭扭,卻畢竟有屬于自己的心情和感情,雪泥鴻爪,是自己一份難得的紀(jì)念。有音樂陪伴的日子,總是美好的,即便是霧霾籠罩的日子,也因有動人而感人的旋律彌漫,而讓心里明朗一些,濕潤一些。
需要向讀者交代的,自《音樂筆記》出版以后,這16年來我又陸陸續(xù)續(xù)寫了一些了新的文字,也陸續(xù)出版了新的音樂隨筆的集子,這里包括《只為聆聽而存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傾聽與吟唱》(文匯出版社2002年)、《牧神午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音樂的隔膜》(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春天去看肖邦》(學(xué)林出版社2007年)、《天堂兄弟》(商務(wù)印書館2010年)、《肖復(fù)興音樂文集》三卷(學(xué)林出版社2010年)、《肖復(fù)興音樂散文》(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3年)等多種。
因此,現(xiàn)在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我的音樂筆記》,是從這十余種集子里精選出來的文字。同時,也收集了這幾年新寫而未能結(jié)集的一些文字,希望不辜負(fù)讀者的希望,能夠編選一個稍稍滿意的選本。這些新寫的文字,大多集中在本書的卷四中,愿讀者明察,也希望讀者能夠喜歡。當(dāng)然,更希望得到讀者的批評。
說到讀者的批評,我覺得音樂會讓人與人的心接近,我出版的每一本關(guān)于音樂的書,幾乎都得到過讀者的批評,指出我的淺薄和謬誤,并寬容地表達他們對我的關(guān)愛。同是天涯愛樂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遠在美國新澤西的一位讀者,在二十多年前贈我渴望得到卻一直沒能買到一盤唱盤時寫信送我的一句話。他漂洋過海寄給我的那張唱盤,和他寫給我的信,我一直珍藏著。我們能夠在音樂中相逢相知,對我真的是一種福分。音樂中有世上最美好的一種境界。我始終認(rèn)為包括文學(xué)在內(nèi)的一切藝術(shù),都應(yīng)該向往音樂的境界,所有音樂都指向心靈的深處。音樂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泛宗教。我實在要感謝音樂對我們?nèi)松木融H,對我們心靈的滋潤。
14年前,在《聆聽與吟唱》一書中,我曾經(jīng)寫過這樣的一段話,它表達了我對音樂這樣的感情,我愿意把它再一次抄錄在這里
世事滄桑,春秋演繹,生活中發(fā)生著許多有意思和沒意思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音樂對我始終如一的陪伴,無論什么樣的情況,坐在音響前聽音樂,坐在電腦前寫作,便立刻榮辱皆忘,月白風(fēng)清,心一下子格外清靜。真的,沒有比聽音樂和寫作更愜意更快樂的事情了。實在應(yīng)該感謝世界創(chuàng)造了它們生活被它們所拯救,起碼對我是這樣。
2016年歲末寫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