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太多了》囊括了鄭小驢近幾年來的專欄隨筆和散文寫作,共五輯。系統(tǒng)收錄了作者在《南方周末》《方圓》《深圳特區(qū)報》《都市時報》等報刊發(fā)表的專欄文章。
《你知道的太多了》涉及社會問題的篇章,立論嚴肅,見解深刻。將關注重心放在了社會轉型期,對一些由來已久的社會現象和習慣思維做出了擲地有聲的、有立場的批判;而作者的旅行記聞,則是寫出了輕松、優(yōu)美的情致,帶給人美的享受;散文則別有韻致,自成風格,展現了一位小說家全方位創(chuàng)作的才華。
《你知道的太多了》是鄭小驢首部散文隨筆集。作家出版社將陸續(xù)推出他的小說作品《蟻王》《南棉》,向讀者全方位介紹這位80后作家中的翹楚。
“對于社會,我不是知道的太多了,而是知道的太少了!
鄭小驢首部散文隨筆集
深入社會肌理 觀照不同層面
韓少功、阿乙、葛亮推薦閱讀
我知道的太少了
鄭小驢
“在死于生活的洪流之前,或許我們內心深處都曾經存活過這樣一個孤獨迷狂、悲哀而充滿質疑的自己。”在三十歲即將到臨之際,這種感覺來得更為強烈些。為此我選擇了長跑。每天跑四公里,每個禮拜堅持一次一萬米的長跑。我繞著跑道,瘋狂或者遲鈍,清醒或者麻木,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在場的感覺。觀察,聆聽,呼吸,存在,在場。
這幾年,社會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帶給我不安,悸動,有時甚至驚魂動魄,不知所措。唯有在跑步的時候,我才能徹底沉靜和專注,將那些繁蕪雜念拋棄身后。在運動場里,只需關注自己的心率,擺幅,步伐就好。需要明白的事理越多,我越害怕成為他們同類,那些熱衷刺探別人的隱私、關注明星的花邊新聞的人,平庸的市儈主義是他們的處世哲學。然而生活不就該如此么?我的排斥,說明還沒真正成熟。我也質疑那些非左即右的爭吵,和那些看似絕對正確的真理。在三十歲來臨前,我越來越搖擺不定,害怕站隊,害怕表達,害怕發(fā)言。我要的不過是那點可憐的還屬于自己內心的東西。那是我的陣地。我知道自己永遠也無法擺脫掉那些來自外界的干擾因素。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噪音的世界。到處都是急于發(fā)表看法的聲音。我要做的不過是當一個稱職的觀眾,待在這個場里,藉以擺脫短暫的黑暗罷了。
我從不懷疑我的文字的真實性。就像我寫過那么多灰色的陰冷的充滿著失敗主義的小說,它們來自我的心聲,我的所思所想所感。它們真實地存在于我所處的世界。也是這些年在南昌、昆明、北京、長沙、海南生活的真實回饋。生活在報復你,文字在償還你。這一點,我覺得老天對我是公平的。我要感謝這些年天南地北的生活,感謝自己生活在巨大的反差里,使我能深入到社會的肌理,觀察到不同的層面。對于社會,我不是知道的太多了,而是知道的太少了。
我也常被理想主義所誘惑,對未來總還懷著某種期許。更多的時候,我感到自身的無能為力,憤慨,悲哀,頹廢,搖頭嘆氣,但這既不能拯救自我,也不能給讀者指明方向。可就像韓國青年作家千明官所說的,即便不能指給讀者救贖之路,只要能明白自己的不幸并非不合理,自己并不孤獨,從而更加理解自己的不幸,這也是有意義的。對我自己而言,或許這就是《 你知道的太多了 》的意義所在。我是一個非常慵懶的人,這個惰性在扼殺著我的寫作。所以我要慶幸這幾年在《 方圓 》《 深圳特區(qū)報 》《 都市時報 》《 南方周末 》等開設的專欄隨筆,感謝作家出版社的趙超兄。如果不是被編輯們催著,也不會有這部散文隨筆集的誕生。我不指望它會給我?guī)砗芏嗟淖x者,我也不想贏得過多的曝光率,在一個安靜和孤獨的環(huán)境下,忠于自己內心的生活和寫作方式,目前而言,是最好的時光。為自序。
2015/4/1
鄭小驢,作家,著有小說集《1921年的童謠》《少兒不宜》《癢》,長篇《西洲曲》等。曾獲湖南青年文學獎、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短篇小說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最具潛力新人獎提名等多種獎項,F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首屆創(chuàng)造性寫作研究生班。
第一輯 你知道的太多了
圍觀能改變什么 3
語言暴力的美學 6
頭發(fā)是個大問題 9
鏡頭中的謊言 12
廉價的愛國主義 15
如何當一名中國作家 18
再見,周克華 21
關于記憶力的問題 24
致我們暮氣沉沉的青春 27
路在何方 30
冷漠的癥結 33
溫柔的暴力 36
道歉有多難 39
公民的戾氣 42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臨時工 45
消費主義時代下的青年們 48
異化的時代 51
壞人都老了嗎 54
饑餓藝術家 58
誰帶回了杜倫迪娜 61
在路上的毀滅 65
犬儒時代 68
黃昏分居 71
謝幕的第一代進城務工者 74
一來記者就死兔子 77
第二輯 云南好色記
昆明記 83
人間煙火:西雙版納 85
美哉,傣菜 87
雪山短歌 89
雨天的寺廟 91
創(chuàng)庫 93
也說麗江 95
作為尤瑟納爾的海男 98
穿越北回歸線 100
一個朋友 102
米線在云南 104
大理,大理 106
把靈魂留住 108
眾神之河 111
藏餐 114
哀滇池 117
抽大煙 120
紅嘴鷗,紅嘴鷗 123
一個人的好天氣 126
獨克宗古城 129
質數的孤獨 131
春風沉醉的晚上 134
虎!虎!虎! 137
將云朵統(tǒng)統(tǒng)摘掉 139
歷史的另一面 141
迷人的亞熱帶 143
當他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 145
生吃 148
說說李廣田 150
回憶多年前的一場友誼 152
香巴拉的誘惑 155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158
云南看云去 161
一段下落不明的生活 164
將人統(tǒng)統(tǒng)潑暈 167
青年旅舍 170
想想她,馬雁 173
第三輯 我是怎樣開始寫作的
我是怎樣開始寫作的 177
靈魂的城堡 181
我們殺人吧 184
預言家之死 189
在世界的邊緣 191
寫作的三個關鍵詞 194
短篇里的刺客 198
時代的精神病人 200
百愁之門 202
第四輯 芭茅溪札記
被遺忘與被拋棄的 211
芭茅溪日記 219
第五輯 散文
1986:春天的咒語 233
父子 244
吾祖 249
秋天的葬禮 259
圍觀能改變什么
“這個世界上總有些糊涂的家伙認為一個人就能改變什么,你只有殺死他才能讓他相信自己是錯誤的,這就是民主斗爭!边@是電影《 生死狙擊 》中那個大壞蛋美國參議員信奉的厚黑學。這種哲學當然很恐怖,所以馬克·沃爾伯格飾演的Bob Lee Swagger 一氣之下端了他們老窩。這當然是英雄主義的冒險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人是根本行不通的。
或許應該選擇一種更溫和理智的方式,大家圍聚在一起,面無表情,用集體的沉默形成圍觀的力量,迫使施壓者改變立場,選擇退讓。這當然是好事,如果真的有用的話。好比當年印度圣雄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這種民間不服從運動,選擇罷工、臥軌、絕食,面對暴力絕不逃走也不還手,的確讓大英帝國的殖民警察們傷透腦筋。這招屢試不爽,以至于1938年,他在答復路易斯·費歇爾的《 甘地與斯大林 》提問中,“德國猶太人應該集體自殺,這樣會喚起全世界和德國人民對希特勒納粹暴行的注意”。這是種悲天憫人的獻身精神,在甘地看來,死亡的唯一區(qū)別在于是有尊嚴地自殺或者蓬頭垢面地死在集中營的毒氣室里,前者比后者更能喚起人類的同情心。我想甘地過高地估量了人類的同情心,至少后一種死亡,在二十余年后的納粹頭子艾希曼眼中,屠殺六百萬猶太人這種滔天大罪的責任無需落實到具體的個人身上來。他自認為扮演的不過是體制這臺機器身上的某個零件而已,他選擇無條件地接受指令,從而認為個體無需去承擔法律和道德上的懲罰。甘地的這種同情心和殉情精神,在艾希曼他們面前是可笑的。
不管怎么說,在圍觀和暴力二者之間,我依然會選擇前者。至少圍觀并不意味著會付出昂貴的代價。很多場合,我們會習慣性扮演圍觀者的角色。面無表情,或者內心帶著些許的期待,對即將發(fā)生的諸多可能性充滿了幻想的熱情。我曾長時間關注過某個城市的城管方面的新聞,這個城市很多負面新聞都是由城管與小販之間的摩擦引發(fā)的。在眾多的新聞圖片中,毫無例外都會看到黑壓壓的圍觀群眾。他們圍著一兩個制服工作者或者執(zhí)法面包車,中間會有一兩個小販盤腿坐在地上,滿是委屈和憤懣的神情。我驚訝于這接二連三的事端背后,結局的驚人相似性:群情憤慨、新聞報道之后,馬上風輕云淡,了無痕跡,人們剩下的熱情很快就會被另外的新鮮的事端所吸引,將視野匆匆忙忙收回,重新扮演新的圍觀客;而很少有人持續(xù)著這種寶貴的熱情,持續(xù)追蹤和關注這件事,總結經驗教訓從根源上杜絕此類事情的再生。以至于這個城市的城管面對一次次的被圍觀,表現出疲倦、厭惡、麻木和不再當回事的樣子。所以即便這種事再出現一百次一千次,城管依然在野蠻執(zhí)法,小販依然在亂擺亂設,看客依然興致勃勃,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不會出現任何的改變。這種圍觀,或許更多的是滿足了圍觀者本身的獵奇心理,而不會讓“圍觀”的本質發(fā)生化學變化。當圍觀并不能改變什么時,圍觀這一行為本身就值得懷疑。甘地至死也不相信有人會刺殺他,他相信悲天憫人的同情心能喚醒全世界,化解仇恨和矛盾,他忽視了接受他這種思想本身就意味著極端。
一年前,一位臺灣左派作家朋友對我說,臺灣的今天是靠人民一步一步努力爭取過來的。他將這句話說得擲地有聲,很有底氣。然后他問我,“你們又做了什么?”很慚愧,我內心沉默著回復他,“我們在圍觀”。像這些看客們,面對每天發(fā)生的各種令人吃驚和憤慨的事情,表露出一時半刻的情緒,然后又重新回到搓麻將、看《 天天向上 》、逛街購物、吃飯睡覺等日常生活中去了。身處多元化的時代,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快樂的時候,可以去洗腳,K歌,看新聞聯(lián)播;不快樂的時候,則在網上跟帖灌水,將簡單粗暴的器官語言發(fā)泄完畢之后,又喜滋滋地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
如果圍觀只不過是讓自己在這圍觀的隊伍中增加一個看客,就像甘地提倡的自殺論并不能改變希特勒極權的本性一樣,那圍觀又能改變我們什么?
2014/12/05
語言暴力的美學
修煉成老油條后,人總愛將粗話、臟話常掛嘴邊,充當著防身武器。比方說我們常遇到一些讓自己不痛快的人或事,在轉身離去的剎那,最能釋放內心憋屈的莫過于一句順口而來的臟話。或者再勇敢決斷點兒,當場撕破臉的,抖著手指頭(恨不得戳人眼里),粗鄙的臟話像密集的子彈迅速精準猛烈地射向對方,試圖借用粗暴的語言將其置之死地而后生。網絡上的語言暴力更是泛濫成災。每則熱點新聞背后的評論,通常是語言暴力的集散地。高高蓋起的回帖,大多數以粗話開頭,以臟話結尾。粗話好比舞臺上的高音區(qū),氣勢恢宏而激昂,在氣場上足已壓倒對方,橫掃千軍。所以粗話、臟話往往最簡明直接,不;ㄕ,一槍爆頭,都是往死里去的,算得上語言的最高境界,集大成者。暴力語言有時也充當敢死隊的角色,開頭最臟的幾句話,類似于程咬金的三板斧,從身體問候到人祖宗,過后對方若還巋然不動,語言的暴力銳減,頓時黯然失色,自損八百了。這有點像曹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很少見有人將臟話一而再再而三向對方重復噴射的。所以說臟話得有個度,越少越有力量。
人愛說臟話和粗話的一個重要原因,莫過于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類似于關鍵詞的功效。費半天工夫,有的時候一大堆文明的辯解反而比不過一句簡單粗暴的臟話,這叫一籮筐好話比不上一馬棒。很多時候,很難保證不出口成臟,比方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鐵、公園里輕浮的擁抱、無處不在的庸俗的廣告、虛假做作的新聞播音員、長篇累牘的空洞大論、日漸增大的生存壓力……為了不費口舌,省時省力,一句臟話橫空出世,用它高度的概括性和總結性將我們憤怒席卷而空,好不痛快!
索緒爾認為,任何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能指”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指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在“所指”的時代里,“同志”“玻璃”“菊花”早已超出“能指”范疇,而昔日的“太陽”“舵手”也早已恢復了正常的健康的詞義。這些詞語曾經爆發(fā)出的暴力足以將人擊倒。在“文革”時期,這些占據著道德制高點的紅衛(wèi)兵們隨便給人頭上扣一頂“毒草”“牛鬼蛇神”的帽子,昔日風光無限的人在這場革命+暴力的語言狂歡中,無不俯首認罪。語言暴力施加給人的壓力與痛苦,早已超過暴力本身。特定情況下,“所指”帶來的痛苦遠甚于暴力本身帶來的痛苦。羅蘭·巴特“文革”時期訪問中國時,他對這場集體的譫妄表現出不安的困惑。“乏味、預知、千篇一律、沒有細節(jié)”,這是羅蘭·巴特當時的內心感受。所有的一切,都是既定的,語言謹慎、嚴格地限制于“所指”的范圍內。這當然無趣。不是對那套暴力語言特別沉迷的人,誰也不會懷念和向往那個年代。
有的時候,說大話、套話、空話也是一種語言的暴力行為。它削減了細節(jié)和個性,毫無真實性可言,空洞而乏味,一點也不可愛,好比一張脫焦的照片,面目模糊。
卡夫卡在《 談話錄 》中特意提到:“語言是行動的開路先鋒,是引起大火的火星。”有的時候,臟話意味著危險性。臟話的級別越高,這種危險性就越大。市井中,我們?吹竭@種升級情況下,倆人從破口大罵到大打出手的過程。特殊年代,說你是黑五類,大不了關牛棚,說你是“現行反革命”,就足夠讓人吃槍子了。
我見過最高級的語言暴力,兩個北京人,用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對罵,全程不帶一個臟字,情緒穩(wěn)定,粗聽溫文爾雅,細聽句句致命。這種高級的罵法我是死了也學不來的;蛟S這種罵法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至少它不會導致情緒的升級。只是這種讓人產生情緒的臟話,少說也罷。我是這么想的。
20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