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八音研究》將粵西民間藝術八音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發(fā)展歷史、班社及其音樂特征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粵西八音的歷史可劃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前八音時期、清代時期的粵西八音、民國時期的粵西八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粵西八音。八音班是演奏八音的班社,其規(guī)模有大有小,*少的僅4人,1支嗩吶,鑼、鼓、鈸3件打擊樂器,較大的有20多人。八音班分為三類:以純粹演奏八音吹打樂為主的班社;除演奏八音吹打樂外,還保留清唱粵劇的班社;以演奏廣東音樂和演唱粵曲為主,輔以演奏八音吹打樂的班社;浳靼艘羰褂玫臉菲,*基礎的編制是2支嗩吶+4件打擊樂器,這也是鄉(xiāng)村八音*典型的樂班組合形式,根據(jù)需要也可以將本地的各種樂器都納入進來。
范曉君,男,湖北荊州人,肇慶學院音樂學院教授。曾就讀武漢音樂學院、華南師范大學、中央音樂學院。擅長地方民間音樂文化研究,出版專著3部、教材3部(合編),在各類期刊發(fā)表論文30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一般項目1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各類項目3項。
緒論
第一節(jié) 粵西八音與八音班
第二節(jié) 粵西八音研究現(xiàn)狀
第一章 粵西八青史
第一節(jié) 粵西八音的產(chǎn)生
第二節(jié) 粵西八音發(fā)展簡史
第二章 粵西八音班社
第一節(jié) 肇慶八音班
第二節(jié) 茂名八音班
第三節(jié) 云浮八音班
第四節(jié) 湛江八音班
第五節(jié) 陽江八音班
第三章 粵西八音音樂
第一節(jié) 粵西八音音樂的樂器組合及其演奏
第二節(jié) 粵西八音曲目的來源
第三節(jié) 粵西八音音樂特點
第四節(jié) 四首《大開門》音樂分析
第四章 典型粵西八音曲目評介
結(jié)語
附錄一 粵西八音研究論文
附錄二 粵西八音研究照片
參考文獻
后記
《粵西八音研究》:
二清代時期的粵西八音
黎田、黃家齊在《粵樂》一書探討粵樂形成的文化環(huán)境時曾提到八音班的問題:“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民間喜慶向有演奏鑼鼓吹打樂的習俗。道光初年(1821年)開始出現(xiàn)由樂工組成的職業(yè)八音班,因八音班通常由8名樂工組成,因而得名。早期八音班吸收演奏昆、弋戲曲牌子器樂曲和演唱西秦戲腔調(diào),故也稱為西秦班。同治后期,八音班開始逐步由演唱西秦腔調(diào)改為演唱本地的粵劇、粵曲腔調(diào)為主,兼唱木魚和南音。此時的八音班成員有擴大為24人者,稱為大八音班!边@是一個概括性的記載,大致說明了八音班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其中,有一句話不能忽略,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民間喜慶向有演奏鑼鼓吹打樂的習俗”,也就是說,在八音班出現(xiàn)之前,早已存在鑼鼓吹打樂這種音樂形式。這種情況在一些零星的文獻記載中也能證實。
《廣東省志·風俗志》也記載了八音班:清光緒三年(1877年),僅廣州就有20多個著名的班,除在城內(nèi)演出外,還不時受雇到附近農(nóng)村或城鎮(zhèn)演出,稱“走四鄉(xiāng)”,對帶動各地群眾性音樂活動起到良好作用。20世紀20年代,女伶彈唱在城鎮(zhèn)興起,而八音班在農(nóng)村繼續(xù)盛行,廣州近郊三元里就被譽為“八音鑼鼓之鄉(xiāng)”。
陶誠在《廣東音樂文化研究》中也說:“清代道光(公元1821-1850)初年,廣東小曲、八音班十分盛行。無論是戲曲伴奏、街頭賣藝還是婚喪喜慶都要演奏它,這種樂隊演奏的樂曲,叫做八音、‘行街音樂’或‘座堂樂’。徐坷著《清稗類鈔》中稱:‘八音者,以彈唱為營業(yè)之一種,廣州有之!瘬(jù)清光緒三年(1877)的不完全統(tǒng)計,從業(yè)人員達500多人,僅廣州即有20多個八音班。以廣州市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出現(xiàn)看大戲的熱潮。尤其是四邑、南海、番禺、順德等白話區(qū),戲棚處處可見,絲竹管弦處處可聞。男女老少為看一出大戲而感到自豪,以能唱幾句粵劇、粵曲而感到驕傲,對能玩幾段樂器的人們都投以羨慕的眼光。民間八音班、四吹或兩吹、鑼鼓柜及各種樂社比比皆是,每逢節(jié)日喜慶,廟堂神誕或紅白二事,賽龍舟、醒獅、飄色等必大吹大擂、熱鬧一番。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廣州副都統(tǒng)杏岑果爾敏在他的《廣州土俗竹枝詞》中這樣描寫道:‘拍板抓穩(wěn)鼓亂敲,唱來個個嗓音高。摸漁歌兒龍船調(diào),咧嘴揚頭使勁嚎。”’
《番禺縣文化志》記載:“辛亥革命前,縣內(nèi)普遍出現(xiàn)八音班和鑼鼓柜。民國以后,兩者雖然是以演唱粵劇音樂為內(nèi)容,但八音班以‘清唱粵劇’為主,他們不但要兼拉、兼唱、兼打,并且還兼唱生、旦、丑、凈。而鑼鼓柜則純粹以樂器吹奏粵劇曲牌為主,成員都是業(yè)余性質(zhì)。他們用一個四邊配有柱子上張華蓋的柜子,似轎子模樣,前后四人抬著。全部成員化裝成粵劇小武模樣,邊行邊奏。除了敲擊樂外,還要使用管弦樂。演奏有所分工,用小嗩吶代表女聲,大嗩吶代表男聲,一高一低,表現(xiàn)男女對唱。新中國成立前番南地區(qū)新造、石樓、石綦、鐘村、大石、沙頭等鄉(xiāng)鑼鼓柜十分普遍。僅沙灣所屬四村,就有鑼鼓柜近30個,每個鑼鼓柜配備8人以上,每年三月三沙灣飄色、鑼鼓柜就跟著巡游,打打唱唱,不夠人用,就到外鄉(xiāng)去請。后來八音班和鑼鼓柜(合并),統(tǒng)一使用八音鑼鼓柜的稱謂!
《佛山文化志》中說,八音是一種以絲竹配上粵劇鑼鼓、演奏表現(xiàn)各種情緒的曲牌的吹打樂,表演時還有“鈸花”的特技表演。八音班是職業(yè)性的民間音樂組織,受雇于儀仗店,藝人多在文會里、長生樹、馬廊等街內(nèi)開設的儀仗店八音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