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了《論儒家的政治哲學及其正義論》《說仁》《從“新外王”到“新內(nèi)圣”:一個“后新儒學”的向度》《儒學之階段性演變及其現(xiàn)代意義》《孔子孝道之價值與意義》等文章。
致辭
論儒家的政治哲學及其正義論
《論語》成書新探
“馬克思”加“孔子”:進步及其局限——關于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和理論的思考
說仁
孟子“百畝之糞”、“糞其田而不足”解
“存身全行”與“愛敬自然”——魏晉時期《孝經(jīng)》的歷史語境及哲學詮釋汪中文
從“新外王”到“新內(nèi)圣”:一個“后新儒學”的向度
魏晉南北朝社會禮俗之儒學風貌述論
儒家倫理學的挺立:儒家核心價值中的義利之辨與仁義之道
《論語·先進篇》“屢空”辨
《荀子》《禮記》互見文辭考辨
讀錢賓四先生《駁胡適之說儒》札記
儒學之階段性演變及其現(xiàn)代意義施仲謀
從程伊川對《中庸》及《周易》“時中”的闡釋論中庸之道
朱熹視《東坡易傳》“雜”之商榷
《左傳》“放經(jīng)而拜”及相關紀事考釋
讀王念孫《讀書雜志·逸周書》劄記
試談徐復觀《釋氣韻生動》中的“氣”
孔子孝道之價值與意義
《禮運》新說
商殷文化與齊魯之學
論孔、孟的勇
儒家文化與近代中國企業(yè)管治
《2012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近代以來,由于西方文明的沖擊和中國自身變革的內(nèi)在要求,經(jīng)學化的儒學隨著中國帝制的被推翻而土崩瓦解。那么,儒家傳統(tǒng)思想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是否已中斷了、終結(jié)了?
從顯性的層面,可以說自從人們認定中西之爭根本上屬于古今的時代差異,以孔孟儒家為核心的中學的命運也就被注定了,這就是被批判和否定。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大運動,既是中國自身變革的逐步深入,也是儒家從中心到邊緣的三次轉(zhuǎn)移。
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是憑借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講“中體西用”。但堅持中體之“三綱”,西學之“用”就不可能凸顯。甲午海戰(zhàn)失敗,原則上宣告了中體西用的破產(chǎn)。接著戊戌變法,政治上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思想文化上還是打孔子的旗號。但這已經(jīng)是被近代化的孔子。這里要特別說一下康有為和譚嗣同?涤袨閷︽軱子推崇備至,稱孔子“為神明,為圣王,為萬世作師,為萬民作保,為大地教主。生于亂世,乃據(jù)亂世而立三世之法,而垂精太平!ⅰ洞呵铩沸峦跣腥手。其道本神明,配天地,育萬物,澤萬世,明本數(shù),系末度,大小精粗,六通四辟,無乎不在”。①康有為要把儒學宗教化,立孔子為教主。這既是為了政治上;剩灿谐鲇谖幕J同、民族復興的考慮?涤袨闉榱司戎稳诵摹⒌钟饨,早就有立孔教的思想。但是問題在于,他雖然把君主專制的政治與傳統(tǒng)文化作了一定的區(qū)分,但還是讓文化為其政治目標服務。1912年他支持其弟子陳煥章成立孔教會,把保教與保國視為一體,為復辟帝制造輿論。袁世凱這樣的野心家則充分利用當時的復辟、復古思潮。袁世凱1913年年初頒布《整飭倫常令》,聲稱“中華立國,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人道之大經(jīng)”;接著通令恢復學校祀孔;次年9月他又率文武百官到孔廟祭孔,大搞尊孔讀經(jīng)活動。
上述倒行逆施,更增加了那些反對帝制、主張共和的人們對孔孟儒學的反感。譚嗣同痛斥三綱五倫對民眾之荼毒,大聲疾呼“沖決網(wǎng)羅”。這種徹底的精神和激進的態(tài)度,必定激勵那些反對王權(quán)專制的人,將斗爭的矛頭指向儒家。但譚嗣同在孔子儒學與荀子的學說之間做了一個切割,他要荀子把中國專制愚民的罪名背起來,他的名言是“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xiāng)愿也。惟大盜利用鄉(xiāng)愿;惟鄉(xiāng)愿工媚大盜。二者交相資,而罔不托之于孔。被托者之大盜鄉(xiāng)愿,而責所托之孔,又烏能知孔哉?”①這樣的看法有一定道理,漢武帝所獨尊的儒術,即董仲舒推崇的儒家,與孔子本人的思想已有相當?shù)木嚯x,而較為接近荀子。但是,荀子畢竟不是孔子的叛徒,不是法家,只能說是有法家傾向的儒家。孟子與荀子各自構(gòu)成孔子思想的一翼,孟子重仁義、民本,荀子則重禮法、隆君,但思想體系仍然屬于儒家,把所謂茍學從儒學中剝離出來,是不可能的。
那么,譚嗣同批荀保孔的真正合理性何在?我認為他其實是要把專制政治的文化作為一個痂皮或毒瘤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肌體上切割下來,從而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真精神得以開顯并發(fā)揚光大。然而,他指認荀學就是這種政治化的文化,就把問題簡單化了。他的這一看法也未能挽救孔子。清末民初的孔子雖然不是真孔子,儒家也不是原教旨的儒家,但孔子這樣一個符號和整個儒家,連同封建帝制,已經(jīng)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還需注意的是,康有為要把孔子儒家立為宗教,是仿照基督教,他認為由于“氣”的原因,孔子之教不出中國,而佛教與耶穌則可以肆行于地球。在譚嗣同的《仁學》中,地位最高的不是孔子,而是佛祖。他們的思想眼界在一定程度上越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藩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