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中國社會組織建設研究》將“新時期中國社會組織建設”劃分為五個相對獨立但存在緊密聯系的部分,即“政黨、政府和社會組織關系研究”、“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政府轉變職能和購買公共服務”、“社會組織評估監(jiān)督”以及“社會組織治理結構和能力”建設。在各個部分綜合分析和個案調查的基礎上,整合成有機統(tǒng)一的理論研究體系。借鑒國內外社會組織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基本經驗和做法,分析新時期社會組織建設中存在的制度障礙、機制缺陷以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描述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結構與社會組織外部支持機制和監(jiān)督機制互動,探討建構社會組織建設本土化的理論框架,對中國社會管理和社會創(chuàng)新有一定的理論貢獻。
本書適用于社會學研究人員
2011年,我去北京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面試答辯,最后得到通知,我的重大項目申請轉為重點項目課題立項。盡管與課題申請初衷有點不一樣,落差較大,但心中還是暖洋洋的,畢竟有事可以做了。接下來的工作還是程式化的,成立課題組,分配寫作任務,進行課題調研,完成初稿后,課題組幾次來回反復討論修改,最后定稿交給出版社。
“新時期中國社會組織建設研究”課題題目有點大,如果從宏觀上看,討論的問題比較多,包括新舊時期的比較、社會組織建設研究的背景、社會組織建設研究的價值、社會組織建設研究的內涵、社會組織建設研究的方式,等等。如果把這些問題都一一進行詳細討論,估計一本書是無法容納的,而且有可能使中心和重點不突出。再加上,課題研究的時間較短:區(qū)區(qū)幾年時間,要把這么多錯綜復雜的問題研究分析透徹,的確是有難度的。考慮到以上情況,我們覺得還是縮小范圍,選取幾個比較重要的熱點、重點來進行討論。因此,“新時期中國社會組織建設研究”課題準備回答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何為新時期;二是社會組織建設研究中有哪些重要的研究熱點與難點。
何為新時期?其劃分標準與時代特征是什么,又有什么新內涵?這一問題的討論需要追溯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這一天開始,中國就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一般來說,1949年至1978年11月,中國處于計劃經濟時期。所以本書所研究的新時期,是以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選擇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折點為契機,并以此為始點,將新時期劃分為三個主要時段:
。1)從1978年到1992年,是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從計劃經濟時期轉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時期,與21世紀比較,正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計劃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2)從1992年到2012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可以說,從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開始,就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改革的方向,所以,如果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比較,1992年是另一個時代的新起點。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召開,提出科學發(fā)展觀。而2012年,中國共產黨十八大把科技創(chuàng)新擺在國家發(fā)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高原始創(chuàng)新、集成創(chuàng)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能力,注重協(xié)同創(chuàng)新。以此為標志,可以把2012年以來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為一個新時期。
。3)2012年以來,是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時期。這一時期,有許多新的提法和倡導,是新時期的一些標志,以下列文件為依據。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事業(yè)單位分類改革,推進有條件的事業(yè)單位轉為企業(yè)或社會組織。激發(fā)社會組織活力。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fā)揮作用。限期實現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yōu)先發(fā)展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xiāng)社區(qū)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加強對社會組織和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引導它們依法開展活動。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培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依法推進基層民主和行業(yè)自律,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fā)揮市民公約、鄉(xiāng)規(guī)民約、行業(yè)規(guī)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guī)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發(fā)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明確樹立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增強社區(qū)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徐家良,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公益發(fā)展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民政部社會組織與社會建設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基地主任、民政部全國社會組織教育培訓上海交通大學基地主任、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專家委員、上海市法學會慈善法治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土后,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文社會科學索引(CSSCI)來源集刊《中國第三部門研究》主編。
主要研究領域為非營利組織治理結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基金會與慈善組織發(fā)展、社會組織評估、社會企業(yè)與社會創(chuàng)新、社區(qū)建設與社會組織等。主編《中國第三部門研究》和《中國社會組織評估發(fā)展報告》。出版《社會團體導論》、《政府評價論》、《社會組織的結構、體制與能力研究》、《互益性組織:中國行業(yè)協(xié)會研究》、《行業(yè)協(xié)會組織治理》、《制度、影響力和博弈》、《公共政策分析引論》、《公共事業(yè)管理學基礎》、《公共行政學基礎》、《公共倫理學基礎》。翻譯《熱浪——芝加哥災難的社會剖析》、《美國歷史上的慈善組織、公益事業(yè)和公民性》、《判斷的藝術——政策制定研究》等。
曾向全國人大和有關部門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社會服務機構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和《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政策的專家意見稿。
第一章 政黨、政府和社會組織關系研究
一 社會組織發(fā)展歷程與理論回顧
二 政黨與社會組織間關系研究
三 政府與社會組織間關系研究
第二章 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研究
一 社會組織管理的理論基礎
二 我國社會組織管理體制
三 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缺陷
四 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路徑
第三章 政府轉變職能與購買公共服務
一 研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基本理論問題
二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國際經驗借鑒
三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法律法規(guī)研究
四 國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現狀
五 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
第四章 社會組織評估監(jiān)督研究
一 社會組織評估監(jiān)督理論基礎
二 社會組織評估研究
三 社會組織監(jiān)督研究
第五章 社會組織治理結構與能力建設
一 社會組織治理基礎
二 社會組織治理結構
三 社會組織能力建設
第六章 社會組織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一 社會組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轉型
二 社會組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度調整
三 社會組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行為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新時期中國社會組織建設研究》:
五 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
。ㄒ唬┖暧^上政策法規(guī)缺失
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實踐先于立法,沒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化保障,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健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是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重要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作為配套法律也已經具備,國務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但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也就僅此一項。各地購買服務的實踐多以當地的意見、條例或辦法等約束性行動準則為指導,這些規(guī)范性文件多采取肯定列舉的形式對購買服務范圍進行界定,缺乏對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的整個流程以及涉及的相關內容明確規(guī)定,不僅效力低,而且隨意性很大,地方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進展水平往往與當地領導重視程度成正比。
。ǘ┲杏^上管理體制的不完善
1.購買內容
第一,對購買服務范圍界定不清。不少政府職能部門對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認識不夠明晰,在購買公共服務時無所適從,實際工作的開展水平也大相徑庭。上海市青浦區(qū)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活動中,有的部門尚未開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工作,有的部門認為只有通過政府采購平臺向機構購買公共服務才屬于政府購買服務的范疇,有的部門則積極利用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與此同時,部門之間也缺乏相互銜接和協(xié)調的機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基本處于相關職能部門“各自為戰(zhàn)”的狀態(tài),沒有形成全區(qū)整體運作的格局。
第二,購買內容多為增量購買。長期以來,政府都是公共服務最主要的提供者。而現在,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眾多公共服務需要以政府
趙淑鈺:《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行政法規(guī)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購買的形式逐步分離出去,這勢必會對承接主體的資質和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觸動既得利益,伴隨很大的初始成本和政治風險,因而只能采取漸進式改革策略,區(qū)分“增量”公共服務和“存量”公共服務,分類推進。從總體上來看,增量購買多一些。
2.財政體系
政府購買資金尚未全部納入統(tǒng)一的預算科目,不利于審計與監(jiān)管。從目前國內的實踐來看,購買服務的資金來源包括財政支出、專項基金、福利彩票金等多種形式,并沒有將政府購買資金全部納入統(tǒng)一的預算科目。
3.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
第一,政府購買服務日益呈現出“官僚制內部性購買”,社會組織與政府的關系極其微妙。雙方是一種關聯交易。在實踐中,購買主客體雙方完全獨立的幾乎沒有。社會組織越來越依賴政府的資金支持,政府購買項目的資金占社會組織經營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
第二,由于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內在關系,在購買行為中,政府占據主導地位,社會組織與政府的地位不平等導致政府購買的不平等,社會組織趨于劣勢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