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一個鄉(xiāng)鎮(zhèn)近十年來農民的機會主義行為與基層組織的策略主義應對作為分析對象,理解治理者與被治理者的行為邏輯、政治屬性,進而理解基層政治的運作及性質。進而從國家、基層組織與農民的三層關系中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在此基礎上,對國家政權建設這一重大的理論與現實問題進行了回應和討論。
賀雪峰
一
2000年前后,從村民自治切入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以來,我們從兩個方向拓展治理研究。一是從政策落實、政治運行等角度向下深入,研究鄉(xiāng)村治理的社會基礎,從政治學向社會學研究轉化,逐步形成關于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一些認識,如提煉出“南中北的村莊類型結構”、農民“認同與行動單位”、“半熟人社會”等中層概念。二是從村級治理逐步向上向外拓展,將鄉(xiāng)鎮(zhèn)治理、縣級政治和城市街頭治理與社區(qū)治理等納入研究范圍,形成關于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觀察。歸結起來,我們是將“治理”解釋為國家權力與基層社會的互動過程,村級治理、鄉(xiāng)鎮(zhèn)治理、縣級政治和城市街道治理與社區(qū)治理等都屬于國家權力和社會的密切接觸地帶,其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為了呈現關于當前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總體圖景,我們正努力開掘兩條主要分析線索。第一條是時間的框架,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基層治理大致可劃分為前“三農”問題時期、農民負擔加重時期、農村稅費改革時期與國家惠農政策實施時期。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農民負擔加重,“三農”問題頻發(fā),帶來農村基層治理亂象叢生,依托傳統(tǒng)熟人社會內部資源的治理規(guī)則被打破,比如好人干部被惡人干部替代、農村公共品自發(fā)供給秩序喪失等。為了破解收取農村稅費帶來的“鄉(xiāng)村利益共同體”,進入21世紀,我國全面啟動農村稅費改革,并于2006年取消農業(yè)稅和附加在農民身上的各種收費,隨后進行配套的農村綜合改革,鄉(xiāng)村基層組織簡化,治理能力也隨之下降。取消農業(yè)稅后,國家加大對農村惠農支撐,大量資金投向農村,激活了基層治理中的新力量與新結構。
第二條是觀察基層治理的空間線索?臻g線索又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南中北村莊結構差異對基層治理的影響。南方團結型村莊依托宗族等因素形成內聚性,具有一致行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約基層干部行為。以華北為典型的北方村莊內部小家族結構明顯,小親族之間明爭暗斗,形成分裂派系結構,表現在基層治理上是相互拆臺,通過上訪等方式將國家力量引入村莊。以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qū)為典型的中部農村,村莊結構渙散,原子化結構缺乏對抗國家和對抗基層干部的能力,形成國家政策“一竿子到底”的治理特點。第二種空間線索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東部地區(qū)與中西部城郊地區(qū)農村因為資源密集、利益交織,形成與中西部農村主要依靠財政資源支撐的完全不同的治理形態(tài)。
將時間因素與空間線索結合起來,大致可以形成一個關于中國農村基層治理形態(tài)的分析框架。陳鋒的《鄉(xiāng)村治理的術與道——北鎮(zhèn)的田野敘事與闡釋》一書,總體定位于對一個村莊社會結構上類似中部地區(qū)、在經濟方面利益密集程度居中的村莊稅費改革前后鄉(xiāng)村治理邏輯的演變,展示當前我國農村基層治理的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種類型,具有廣泛代表性。
二
在研究基層治理問題時,我們不僅觀察國家權力在制度框架內的運行過程,而且深入觀察制度性權力在與社會接觸的地帶發(fā)生的變形,目的是避免對“國家—社會”等一類理論框架的生搬硬套。通常的研究在解釋基層社會現象時,總是提出“強國家、弱社會”的抽象解釋,多數不過是國家(強—弱)與社會(強—弱)形成的排列組合。陳鋒的這本著作也要回應“國家—社會”理論命題,他將其操作為執(zhí)行國家政策的治理者與尋求利益最大化的農民之間的復雜博弈互動過程,生動呈現當前鄉(xiāng)村治理實踐及其面臨的困境。
毛澤東主席曾指出:“任何有群眾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較積極的、中間狀態(tài)的和比較落后的三部分人!币虼,做群眾工作的關鍵是抓住兩頭以促進占大多數的中間。農村基層治理也遵循這一規(guī)律。尤其在當前規(guī)范化、法治化背景下,如何解決少數“釘子戶”“上訪戶”等成為決定治理成效的關鍵。作者以少數“釘子戶”“上訪戶”為切入口,展示農村基層治理的演變邏輯。通過對北鎮(zhèn)的深入考察,發(fā)現當前農村中出現的謀利型上訪戶、“釘子戶”等,改變了稅費改革之前農民與基層組織互動中的消極被動抵觸狀態(tài),變成主動積極地運用政治、法律與道德話語,以及一系列的行動策略捆綁政府以謀取利益的行為狀態(tài),而基層組織則以“策略主義”進行擺平式的應對,導致鄉(xiāng)村治理既無原則也無規(guī)則。
針對基層治理中的農民與基層組織博弈互動行為,與抽象“國家—社會”理論框架隱含的農民反抗國家權力的政治預設不同,作者自始至終沒有從道德層面對博弈雙方做出判斷,而是秉持客觀態(tài)度,分析鄉(xiāng)村治理的生成機制!多l(xiāng)村治理的術與道——北鎮(zhèn)的田野敘事與闡釋》一書在制度結構層面重點闡述,自上而下的維穩(wěn)體制下基層組織“不出事”的行為邏輯,與村民自治背景下鄉(xiāng)村干部“不得罪”的行為邏輯,為農民在基層治理中的機會主義行為選擇提供機會。我曾將這一現象概括為基層治理中的去政治化,作者進一步將其概括為有“術”無“道”的鄉(xiāng)村治理。政治原則喪失,基層組織既無擔當,亦無能力對諸如謀利型上訪等一類明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行為做出裁決,不得不采取各種擺平手段。如此一來,策略性的鄉(xiāng)村組織必將誘發(fā)出更多的農民“機會主義”行為。當前多數地區(qū)的基層治理總體符合這一分析描述。
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國,農村基層治理將向法治化方向繼續(xù)推進。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基層治理法治化單純推進依法行政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大基層組織依法裁決、資源整合的能力,通過法治建設重塑基層組織的政治原則。無論如何,不管采用何種手段,與千家萬戶農民打交道的基層治理都不可能走向嚴格的規(guī)則化、齊整化,根本目的應是實現國家、基層組織與農民三者關系的相對平衡。因此,完善基層治理的目標是,從當前背景下國家、基層組織與農民三者間的關系失衡狀態(tài),走向比較良性的均衡狀態(tài)。對此,在本書的最后部分,作者提出“治道”這一“軟件基礎設施”建設應當早日提上日程,以扭轉基層政治喪失的現狀。
盡管在如何改善基層治理方面,我不一定都同意作者的建議,但是作為對當前我國基層治理的一種類型分析,并揭示其運作的機制原理,作者做得十分到位。這些年來,我們所倡導的經驗研究方法的核心之一就是解釋主導社會現象背后的機制。我們設想,通過一個個銳利的機制分析揭示中國社會生活的主要面向,同時這些機制本身又構成我們進一步理解社會現象的中層理論工具。機制研究即中層理論建構。以機制研究勾連社會現象與社會理論,指向建立中國社會科學主體性這一根本目標。作為“華中村治”研究的一部分,陳鋒的《鄉(xiāng)村治理的術與道——北鎮(zhèn)的田野敘事與闡釋》亦顯示出如此抱負。
是為序。
2016年3月10日
陳鋒(1985—),福建永泰人,社會學博士,北京工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首都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人員、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研究方向:政治社會學與城鄉(xiāng)社會學。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科研項目,迄今在中國十余省份農村、鄉(xiāng)鎮(zhèn)駐地調研累計超過500天。
導 論/1
一 問題的提出/3
二 農民的政治屬性與基層治理的性質/6
三 國家、基層組織與農民三層關系中的鄉(xiāng)村政治/19
四 方法與田野:個案研究與鄉(xiāng)域政治/30
第一章 官民博弈的流變/41
一 鄉(xiāng)域政治運作的社會基礎/44
二 稅費時代:整體性支配與被動型反抗/59
三 后稅費時代:機會主義博弈的泛化/73
第二章 農民博弈的表象與實質/89
一 農民博弈的“正當性”建構/91
二 農民博弈的行動策略/104
三 農民博弈的內在實質/115
第三章 策略性應對與機會主義政治的形塑/131
一 機會主義博弈的策略性應對/133
二 壓力型體制、目標替代與機會主義博弈的生產/146
三 村莊選舉、“不得罪”邏輯與機會主義博弈的泛化/156
四 治權弱化、技術治理與機會主義博弈的失控/170
第四章 分利秩序與內卷化的基層治理/185
一 資源流變背景下的消極作為與“積極”治理/187
二 分利秩序的形成與鄉(xiāng)村治理內卷化/196
三 經紀模式與政權內卷化的歷史怪圈/200
結 語 重建社會抑或重建政治?/211
一 機會主義博弈:農民“抗爭”的再認識/213
二 有“術”無“道”的鄉(xiāng)村治理/219
三 治道與國家政權建設/225
四 政治社會化與人心秩序的重建/231
參考文獻/237
附 錄/257
一 北鎮(zhèn)2007~2012農民集體上訪、群體性事件簡況/259
二 北鎮(zhèn)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書/262
三 中共北鎮(zhèn)委員會落實全市信訪穩(wěn)定工作會議情況匯報/266
四 中共北鎮(zhèn)委員會關于做好建黨90周年維穩(wěn)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269
五 北鎮(zhèn)村干部工資目標考核標準/273
六 北鎮(zhèn)2011年各村村干部工資構成表/277
七 北鎮(zhèn)2011年各村村干部責任工資兌現情況/278
后 記/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