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全面解讀儒家文化全貌,真正讓儒學智慧走進當代人現(xiàn)實生活的國學經(jīng)典。書中不僅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中國儒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主要流派、代表人物、重要典籍,還詳盡細致地收錄了儒家文化的重要知識點,采擷了儒家文化思想寶庫中最耀眼的精華。本書集歷史性、文化性與實用性于一體,是儒家文化的通俗百科讀本。愿您在閱讀此書時,可以與我們一起,共同在浩淼的儒家思想長河中暢快遨游!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范,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具有無窮的生命力和包容能力,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不斷學習研究,發(fā)揚光大。本書旨在揭開儒家思想的神秘面紗,讓現(xiàn)代讀者從中受益,擷取智慧之花。
儒家文化簡稱為儒學,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春秋時期由孔子創(chuàng)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后來逐步發(fā)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原始儒家思想上承周代文化的社會哲學理想,為世人奉獻了“四書五經(jīng)”等諸多經(jīng)典。戰(zhàn)國后期,儒學發(fā)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漢代時,董仲舒主張“獨尊儒術”,被漢武帝采納,從而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發(fā)展到宋代,儒學又出現(xiàn)了一個高峰,即程朱理學。直到近代,儒家思想的地位一直很穩(wěn)固,無人能將其撼動。五四運動時一聲“打倒孔家店”,將中國古典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打倒在地,成為儒學最低谷的時候。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儒學復蘇,出現(xiàn)了當代以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等為代表的“新儒家”。
儒學的生命力從何而來?這當從儒學本身以及它與其他各家的比較中尋找答案。對于儒、釋、道三家,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儒家好比糧食店,為人們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佛家是百貨店,日常用品,林林總總,一應俱全;道家則是藥店,靈丹妙藥,用以濟世救人!叭寮业辍北仨毠忸,圣人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佛家店”則隨時可以逛逛,有錢則購,無錢則望;“道家店”則是無事不必登。
可見,儒家思想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儒家思想最主要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治思想。歷代儒家人物提出了大量關于國家與社會的治道、政道、為政之道等政治智慧。二是人學思想。儒學中蘊涵了非常豐富的有關為人處世、人生哲理等人生智慧。特別是提出了為什么要做人、做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做人的道理。
儒家傳統(tǒng)在中國建立和流傳已有2000余年。一直以來,儒家文化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居于主導地位,其影響既深且遠。概括而言,儒家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有三方面:首先,是讀書人或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的地位受到尊崇。換言之,“士人社會”是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第二,儒家所建立的道德體系和倫理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宗族、家庭維系的紐帶和生活的準則,尤其是家庭倫理更是社會運作及政治秩序的根本基石。第三,儒家重視人格尊嚴,對生命和氣節(jié)同樣重視,而不以權勢利欲為依歸。
上述三點——士人社會、家庭倫理、人格尊嚴——構成了儒家傳統(tǒng)的精粹。古人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彪m然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與古代中國社會相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也存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儒家思想文化中無疑有需要舍棄和批判的地方,作為一門入世之學,儒家的宇宙觀、人生觀、教育觀等思想精華在當代仍具有普遍性價值。本書的目的就是撩開儒家思想神秘的面紗,正如2000多年前一樣,給人以有益的啟示,使讀者能從中擷取智慧的浪花,從而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更充實、更順當。
閆惠,出生于人杰地靈的“孔孟之鄉(xiāng)”山東濟寧,歷史學學士學歷,幼承家學,遍嘗經(jīng)史。大學畢業(yè)以后投身教育事業(yè),傳道授業(yè)之余醉心歷史文化研究,致力于國學的實踐和弘揚。恒以文辭縱論古今,抒發(fā)胸臆,得見報端書尾,樂此不疲。如今忝居夫子圣地,得沐古賢遺風。高山景行,心之所向;仰之鉆之,欲罷不能。現(xiàn)為山東孔孟研究會會員、吉林孔子研究學會理事,并兼任多家企業(yè)、院校、社團的理事及文化顧問。
第一章儒家文化的歷史沿革
1儒家文化的起源
2儒家文化形成的時代背景
3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4孔子的主要思想體系
5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發(fā)展
6秦朝統(tǒng)一與儒法沖突
7“焚書坑儒”與先秦儒家思想的終結
8漢初儒家的保守發(fā)展
9漢初儒家與黃老學說的較量
10西漢中期對儒家思想的推崇
11西漢儒家經(jīng)籍的法典化和神學化
12西漢中后期“儒教”的產(chǎn)生
13西漢末年儒家的今古文之爭
14東漢儒家的政治社會化地位
15東漢中葉儒家的沉淪
16魏晉時期儒家的玄學化
17魏晉時期儒家地位的穩(wěn)固
18南朝(宋、齊)儒家禮學的復興
19南朝(梁、陳)儒、釋、道的沖突與相融
20北朝儒家的漢學特色
21隋朝儒家的復興及與釋、道的融合
22唐初儒、釋、道的激烈沖突
23唐朝儒家的官學化
24中唐儒家的復興運動
25晚唐儒家的集體反思
26北宋早期儒家的改革
27北宋“慶歷新政”與新儒家的開端
28北宋王安石變法與儒家義理之學的興起
29南宋儒家書院與理學的結合
30遼代儒家的統(tǒng)治地位
31金代儒家思想的流行
32西夏的儒家風氣
33元代儒家理學獨尊地位的確立
34明朝儒家心學的興起和發(fā)展
35明朝中后期的儒家平民化
36明末儒家的清流運動和西學東漸
37清代儒家的繁榮和“乾嘉之學”
38清末儒家的西學化經(jīng)學思潮
39辛亥革命后儒家新傳統(tǒng)主義的誕生
40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儒家
41民國時期的儒家發(fā)展
42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儒家構建
43當代儒家思想的復興
第二章儒家的主要派別
1戰(zhàn)國八派
2今文經(jīng)學派
3古文經(jīng)學派
4通學派
5王學派
6玄學派
7濂學派
8關學派
9安定學派
10洛學派
11荊公新學派
12蜀學派
13婺學派
14永嘉學派
15閩學派
16象山學派
17湖湘學派
18泰州學派
19東林學派
20浙東學派
21顏李學派
22考據(jù)學派
23吳派
24皖派
25揚州學派
26常州學派
第三章儒家的代表人物
1顏回
2子夏
3子貢
4曾子
5子思
6孟子
7荀子
8賈誼
9董仲舒
10揚雄
11班固
12孔穎達
13韓愈
14李翱
15孫復
16胡瑗
17石介
18李覯
19周敦頤
20張載
21程顥
22謝良佐
23楊時
24朱熹
25張栻
26陸九淵
27葉適
28王守仁
29王延相
30劉宗周
31黃宗羲
32顧炎武
33王夫之
34戴震
35龔自珍
36張之洞
37康有為
38梁啟超
39劉師培
40熊十力
41梁漱溟
42錢穆
43馮友蘭
44唐君毅
45牟宗三
第四章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
1《詩經(jīng)》
2《尚書》
3《儀禮》
4《周易》
5《春秋》
6《論語》
7《孝經(jīng)》
8《周禮》
9《禮記》
10《春秋公羊傳》
11《春秋穀梁傳》
12《爾雅》
13《孟子》
第五章儒家的宇宙觀
1先秦儒家宇宙觀
2孟子的天道觀
3孔穎達的元氣說
4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
5天人合一論
6人格化自然觀
7畏天命
8生生不息
第六章儒家的政治觀
1大同社會
2小康思想
3和為貴
4民為本
5以德治國
6任人唯賢
7內圣外王
8教為本,政為末
9寬猛相濟
10儒家的等級觀念
第七章儒家的處世觀
1學而入世
2儒家的人生價值觀
3儒家的人性論
4慎獨
5自省
6克己復禮
7忠恕之道
8君子人格
9力行
10持志養(yǎng)氣
11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12與人為善
13為仁由己
14和而不同
15安貧樂道
16生死泰然
第八章儒家的教育觀
1“大教育”觀
2儒家教育的功能
3儒家教育的目的
4儒家教育的內容
5儒家教育的對象
6儒家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
7重視胎教
8重視兒童教育
9重視家庭教育
10因材施教
11學而知之
1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13快樂學習,學以致用
14學思結合
15學問結合
16治學四戒
第九章儒家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
1儒家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
2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
3儒家文化與釋家文化
4儒家文化與法家文化
5儒家文化與禮儀教育
6儒家文化與天文歷法
7儒家文化與中醫(yī)學
8儒家文化與飲食文化
9儒家文化與茶文化
10儒家文化與酒文化
11儒家文化與服飾文化
第十章儒家文化與處世修養(yǎng)
1掌握黃金人脈
2樂享人生
3減壓之道
4擁抱挫折
5好善樂施
6忠于本心
7謙虛好學
8智慧養(yǎng)生
第十一章儒家文化與當代世界
1儒家文化對亞洲的影響
2儒家文化對歐洲的影響
3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政治文明
4儒家文化與社會道德文明
5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經(jīng)商之道
6儒家文化與環(huán)境保護前言
第 一 章
儒家文化的歷史沿革
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
1儒家文化的起源
儒家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精髓所在,那么究竟什么是儒?儒家思想的源頭在哪里?只有理解了這些儒家文化的根本性概念,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的內核。
(1)“儒”產(chǎn)生的淵源及最初的思想內涵
“儒”這個稱呼起源甚久。據(jù)典籍《漢書·文藝志》及劉向所著的《七略》中記載:“儒出于司徒之官!薄八就健笔侵袊鴼v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官職之一。相傳上古時期,在堯擔任炎黃部落時,即已設立“司徒”一職,其職責是管理民眾、土地和教育等行政事務。舜、禹就曾經(jīng)擔任堯的“司徒”。由此可知,最初的儒是與初民社會中人神交通的巫;顒酉嚓P的。
“儒”不論從字面還是歷史沿革來看,都蘊含著“柔軟”的含義。
首先,根據(jù)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意思是說,儒字屬于需字族。在需字族里,需字都是聲符兼義符的。需字族漢字都與“柔軟”之義有關。因此,“儒”字的本義是“身體軟弱的人”。
其次,隨著時代的變遷,最晚到殷代,儒者由精通當?shù)仫L俗文化和禮儀習慣的人,逐漸變?yōu)榱藢iT負責治喪、相禮和教學的人,當時統(tǒng)稱為“術士”,他們可以看作為中國早期的知識分子階層。通常來說,從事這些職業(yè)的人地位低微、收入少,很難擁有固定的財產(chǎn)和收入,做事時還要仰人鼻息,所以容易給人以“柔弱”的印象。
在我國,儒家思想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歷史上,儒學誕生于“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而其又是上古以來禮樂文化傳統(tǒng)的集大成者,因此可以說,上古禮樂文化是儒學產(chǎn)生的搖籃。
。2)儒家思想起源與禮樂制度的發(fā)展相關
禮樂的起源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是同步的!抖Y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飲,貴桴而上鼓,猶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笨梢姡缭谠忌鐣纳钪幸延小岸Y”的萌芽。到了夏商周時期,禮樂的發(fā)展更具規(guī)模。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唐虞時代已初具禮樂,如:堯命舜攝政,“修五禮”;舜命伯夷典三禮,為秩宗;夔典樂,教胄子,習詩歌,等等。
其實,禮樂制度是由巫祝文化發(fā)展而來。中華文明像許多古老的文明一樣,也經(jīng)歷過原始宗教時期,或者稱為巫祝文化時期。如遼西紅山文化中便有著五千年前巨大的神廟遺址。據(jù)許慎《說文解字·示部》記載:“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彼^“豊”,乃“行禮之器,從豆,象形”。因此“禮”字的本義是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為祭神的宗教儀式,再后才泛指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儀式。關于這一點,其他文獻記載中也有所印證,如《易經(jīng)·豫卦》中說:“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上帝,以配祖考。”既然有著如此淵源關系,那么禮樂文化中非常明顯地保留著巫祝文化的殘余也就不足為怪了。
“立卜筮以質鬼神”是孔子以來的儒學傳統(tǒng),而其后韓非以“巫!庇魅逭,顯然并非全無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