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就好:啟迪人生智慧的菜根譚》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源出發(fā),探究人文精神、生存體悟與生活睿智,詮釋人生主題,在輕松的禪境中,以思辯的方式體悟人生的大智大慧。作者在北大哲學(xué)系、宗教學(xué)系澡雪心靈深造學(xué)習(xí),尤其對佛教禪宗頗有體悟。從禪宗的視角來解讀《菜根譚》,書中不僅有至真至純的說理性文字,更選取了許多富有哲理的佛禪小故事,給人帶來不一樣的人生感悟,相信讀過之后會對自己的人生也有獨到的見解。
一批國學(xué)經(jīng)典和佛教大家的作品在大陸十分暢銷,迎合了轉(zhuǎn)型時期中國大眾解脫內(nèi)心困惑的心理需求。與市場上同類書比較起來,《簡單就好:啟迪人生智慧的菜根譚》分析佛學(xué)思想深入,不是類型化的泛泛而談。咀嚼菜根,用一顆平和、淡欲之心去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和真,能做到寬容、豁達,寵辱不驚,方能真正地享受生活的快樂。咀嚼菜根,讓我們汲取智慧的營養(yǎng),品味百味人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真諦。我們讀經(jīng)典,不需要別的理由,只這一個理由就夠了:那里面有一種安身立命的“中國式生命智慧”,可以撫慰我們疲憊的心靈。
于仲達,安徽界首市人。青年作家、學(xué)者、新銳批評家。1998年7月畢業(yè)于安徽某大學(xué)中文系,2007——2013年在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哲學(xué)系和宗教學(xué)和中國人民大學(xué)哲學(xué)系和宗教學(xué)系學(xué)習(xí)。先后關(guān)注的領(lǐng)域有新詩研究、魯迅研究、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基督教文學(xué)研究、佛道哲學(xué)研究、佛耶對話。2007年來到北京。二十年間先后做過電臺記者、自由寫作者、網(wǎng)絡(luò)寫手、雜志編輯、專欄作家、國學(xué)教師、助理研究員等。
第一章 開啟本心的微妙法門
放下,是一種坦然,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由于心境的對立而造成了人我的斗爭、世界的分隔。禪宗主張“任運隨緣”, 與現(xiàn)實生活“打成一片”,融大千世界為一體,認為一切都是自性的活潑潑的體現(xiàn)。禪宗通過超然于時空的“頓悟”,去解脫心靈的桎梏,出離生死的牢籠,積極向上,自由自在。精神專注于一境,不被物欲所引誘,能做獨立自主的人。彰顯本心的清凈至善,體驗崇高的心性本體,開啟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門。《菜根譚》告訴我們,看破,放下,自在?雌萍t塵,就是看透塵世的虛妄污濁,不與之同流合污,而做到達觀、灑脫。
1、美與丑都是相對的
2、不妨讓追逐的心靜一靜
3、專注于生命本身的升華
4、放下世俗的評判
5、茶去飯來皆真心
6、讓擁擠的心靈空一空
7、障礙就從自己的本性中產(chǎn)生
8、坦然面對世態(tài)炎涼的人生
9、心安便是吾鄉(xiāng)
10、放下堅硬的“自我”
11、淡泊的心態(tài)使人身心自在
12、心靜如水,體悟生命的真實
13、一撮生命的清茶
14、人人都有佛性
15、省視自己,走出心靈的籬笆
16、常懷覺醒慈悲之心
17、世間沒有永恒的煩惱
18、用包容的心態(tài)處世
第二章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菜根譚》告訴我們,“徹見心性,即心即佛。”審視內(nèi)心,恢復(fù)內(nèi)心本有的清明與智慧。其實,人出生以來即有至性、真情,只因后來被錯誤的心態(tài)和觀念污染了、荼毒了。如同血濺凈水,這時便失去了干凈純潔,失去了和睦雍容,以至于最后變得迷生忘死……
六祖慧能禪師曾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毙臑槠刑,只是生活為心蒙上塵埃,只要我們用佛心智慧去清掃便自現(xiàn)寧靜天地。
19、隨緣是一種達觀
20、智慧不起煩惱
21、眼盯住自己,你就是智者了
22、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23、第一道關(guān)卡就是認識自己
24、執(zhí)著痛苦才是真正痛苦的根源
25、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26、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7、欲望往往閉鎖了本該具有的智慧
28、弓滿則折,月滿則缺
29、緣起緣滅的無常世間
30、不要在利欲的誘惑中迷失了自己
31、方圓無礙,圓融為人
32、現(xiàn)代的人,需要心中的“安靜”
33、放下,岸就在這里
34、內(nèi)心的痛苦由心生
35、心不得安,是人生苦惱的根源
36、佛就在每個人的內(nèi)心
第三章 “執(zhí)相”為苦
“平常心”是一種超越凡俗、超越功名利祿的大悲憫、大情懷,是貌似不動聲色,實則聲色盡在眼底的超凡和脫俗。能否以平和的心態(tài)生活,對待他人,對待榮辱升沉,對待種種意外的遭際,是人生境界人生氣象的重要表現(xiàn)。
《菜根譚》告訴我們,“執(zhí)相”為苦椏轡鄭治,繃码乐的感是{謨諞恍摹?
37、時時省察處處懺悔
38、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
39、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枷鎖
40、放下,心境就是一片陽光
41、做人不要太偏執(zhí)
42、境隨心轉(zhuǎn),就得自在
43、認識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44、覺悟人生靠的是心,是悟性
45、時刻想著別人,你才會快樂
46、放下自己,不要拼命追逐
47、做人不可顯得太聰明
48、保持內(nèi)心的潔靜
49、“清靜”是一種修行
50、從小事中消融自我
51、執(zhí)心是苦
52、心安是歸處
53、珍惜已有的幸福
54、不要執(zhí)迷于外相
第四章 活在無常的當(dāng)下
人生在世,只不過數(shù)十個寒暑而已。一切是非成敗、功名利祿,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浪花上的泡沫,轉(zhuǎn)眼成空。在一個智者看來,功名不過是一堆糞土 。
《菜根譚》告訴我們,世事無常,人生無常。知足常樂,淡泊名利。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 ,無凡圣。以一顆平常心,直面這個慘淡的世界。
55、于繁雜人事中超然物外
56、坦然不滯鋒芒
57、恪守中道,不失人生的節(jié)度
58、能拯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59、靜心諦聽花開的聲音
60、沒有什么可以留住
61、屏蔽妄念進入自在
62、回歸自然找回靈性
63、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
64、都在為名利而奔波
65、把握當(dāng)下的幸福
66、是否快樂,由心決定
67、“慈心”和“悲心”
68、吃苦了苦,苦盡甘來
69、用修行破除迷失的障礙
70、去除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
71、人死之后,如水歸水
72、嫉恨是心靈的毒藥
73、感謝曾經(jīng)傷害你的人
《簡單就好:啟迪人生智慧的菜根譚》:
第一章 開啟本心的微妙法門
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煩惱,是因為放不下執(zhí)著心。放下不是放棄,放下是放下不該有的惡念和貪欲,放下讓自己感到沉重的東西,放下不該屬于自己的東西。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種坦然,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由于心境的對立而造成了人我的斗爭、世界的分隔。禪宗主張“任運隨緣”,與現(xiàn)實生活“打成一片”,融大千世界為一體,認為一切都是自性的活潑潑的體現(xiàn)。禪宗通過超然于時空的“頓悟”,去解脫心靈的桎梏,出離生死的牢籠,積極向上,自由自在。精神專注于一境,不被物欲所引誘,能做獨立自主的人。彰顯本心的清凈至善,體驗崇高的心性本體,開啟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門。
《菜根譚》告訴我們,看破,放下,自在?雌萍t塵,就是看透塵世的虛妄污濁,不與之同流合污,而做到達觀、灑脫。所謂“放下”,就是把煩惱放下。煩惱來自雜念和妄執(zhí)能達到解睨自在,了無牽掛的境界,便是“放下”。所謂“自在”,是指空寂尤礙。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心外無物,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云卷云舒。這才是真正的超脫。
1、美與丑都是相對的
【原文】有妍必有丑為之時,我不夸妍,誰能丑我?有浩必有污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污我?
【譯文】事物有美好就有丑陋來對比,假如我不自夸美好,又有誰會諷刺我丑陋呢?世上的東西有潔凈就有骯臟,假如我不自好潔凈,有誰能臟污我呢?
道家認為:美與丑是相對的。因此采取“超越”的觀點,要從人與萬物平等的角度來思考有關(guān)美丑的問題。莊子在《齊物論》中說:
“?p狙與雌猿交配,麋與鹿作伴,泥鰍與魚共游。毛嬙與麗姬是眾人欣賞的美女,但是魚見了她們就潛入水底,鳥見了她們就飛向高空,麋鹿見了她們就迅速逃跑;這四者,誰知道天下真正悅目的美色是什么?”
我們看到,人類所欣賞的美,只能局限于人類世界,對別的生物是不起作用的。問題在于:人類會以自己的審美眼光來判斷萬物。
其實,人的評價是相對的。美丑的判斷顯然受制于種族、時代與環(huán)境。亦即,即使在人類之中也沒有共同的標(biāo)準(zhǔn)。美丑也受社會風(fēng)氣與個人習(xí)慣的影響。你看什么人習(xí)慣了,就會欣賞他的特色。莊子《德充符》中說:
“有一個人叫作閹??的人,支離無??(跛腳、駝背、兔唇),前去游說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很喜歡他,而看到正常人,反而覺得他們的脖子太瘦長了。另有一個人叫作甕盎的人,大癭(脖子上長了大瘤),前去游說齊桓公;齊桓公很喜歡他,而看到正常人,反而覺得他們的脖子太瘦長了。”
學(xué)習(xí)道家,就很容易消解人類中心的價值觀,覺得心胸也隨著天地、四時、萬物而變得無比開闊了。至于人間的美丑,又怎么看待的呢?
人們習(xí)慣于用高低貴賤來看待,只有把自己放在與眾人平等的地位,才可能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人,都想做人上人,這就難免經(jīng)常心態(tài)失衡。佛教強調(diào)圓融之境,也就是不要分別。
圓是相對于缺而出現(xiàn)的,因此,佛教中強調(diào)的圓融,即為充滿、充足之意,生命意義的圓滿,就是要達到一種圓融無礙的境界,這也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的體悟境界。在佛教看來,心本就是圓,只有圓融無礙,才能體悟到天地之心,才能去偽存真、圓悟圓覺,才是一種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活動和最高存在形式。
如果我們體悟生命的意義,懷著一顆平靜、圓融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給你帶來的并不是痛苦和無常的不安,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那樣和藹可親,在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埋藏著一顆本來的心,只是你以前沒有察覺,這顆心就是慈悲的佛陀的心,只要你擺脫事俗中的執(zhí)著與貪戀,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你的生活也會坦蕩安然。佛陀就是用他那顆慈悲、圓融的心普度天下蒼生,來得到至高無上的快樂,贏得世人的尊奉的。
人變得愚蠢的原因,有時不是智商太低、知識太少,可能正好相反。越聰明、知識越豐富的人,想法越多。美與丑,潔與污以及善惡、邪正、陰陽、長短等等,都是相對的,都是相互轉(zhuǎn)化并相互制約的,有善就有惡,有美就有丑。生活中,人也有很多苦惱困頓,但是我們有時候太執(zhí)著,而體會不到生命中本真至純的歡欣。
禪師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看到一個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車,禪師就向他要了一杯水喝。
青年羨慕地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肯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xué)道。不過,我出家后不會像您那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個隱居的地方,好好參禪打坐,不再拋頭露面。”
禪師笑問:“哦!那你什么時候會看破紅塵呢?”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數(shù)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zhì)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操作水車,無牽無掛,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禪師問道:“你最了解水車,我問你,水車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離開水面會是什么樣子呢?”
青年答道:“水車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zhuǎn)的原理來工作的。如果把水車全部浸在水里,不但無法轉(zhuǎn)動,甚至?xí)患绷鳑_走;同樣,完全離開水面也不能車上水來!
禪師說道:“水車與水流的關(guān)系不正說明了人與世間的關(guān)系嗎?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不會被物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同樣,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紅塵還是不夠,更要發(fā)度眾生的宏愿才好。出世與人世兩者并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xué)道應(yīng)該持有的態(tài)度。”
青年頓悟,并決心繼續(xù)打水車。
如果沒有對于外物的刻意追逐,或許會少一些心力交瘁,多一些生命的淡定優(yōu)雅,懷著生命中一顆本真的心,或許就能多一些閑庭信步的從容。如果從善惡、是非、愛憎等各種雜念的纏繞中超脫,就能凈明心見,摒除私心雜念,培養(yǎng)超脫的境界。
沒有惡就沒有善,沒有丑也就沒有美。從某種角度來講,是惡造就了善,是丑成就了美。老子的哲學(xué)就有“禍福相依”、“有無相生”,“物極必反”的辯證思維!拔锷袃伞,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兩個方面:“兩兩對反”,沒有一個事物不是作為對方的“彼”而存在,也沒有一個事物不是作為對方的“此” 而存在;“曲則全,枉則直”,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zhuǎn)換的。這種對立思維能沖破自我為中心的獨斷,擴大人們的心智視野。
2、不妨讓追逐的心靜一靜
【原文】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于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xiàn)而妄難逃,又于此中得大慚忸。
【譯文】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獨坐省察內(nèi)心,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當(dāng)此真心流露之際,明月當(dāng)空,精神舒暢,感覺體會到了毫無雜念的細微境界。然而已經(jīng)感到真心,偏偏難以全消妄念,于是心靈上會感覺不安,在此中感到侮悟的意念。
心往往是因為容易浮動才失去純真的本性。所謂真心,就如同空中明月,光輝皎潔,沒一點烏云遮掩。所謂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烏云。然而妄心和真心的關(guān)系并不是像烏云和明月的關(guān)系,因為真妄一體,互不分離,譬如,深淵之水澄清如鏡,包羅萬象無不印映,這就是真心出現(xiàn)之時。如果能一點妄念也不產(chǎn)生,心靈明澈地靜坐,隨著飄動的云朵一起消逝在天邊,就著清冷的雨滴洗凈心中的塵埃,從雀躍的鳥鳴聲中領(lǐng)會自然的奧妙,隨落花繽紛瀟灑自得。那么何處不是人間的仙境?何處不體現(xiàn)人生的真諦呢?
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上郎先杂写蠖鄶(shù)人為了各種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時刻,只余下少許時間來追尋生命的意義。
許多人在社會一致認同“賺錢很重要”的情況下,開始了一生忙忙碌碌、早出晚歸拼命賺錢的生活,最后變成了金錢的奴隸。金錢對于他們來說已完全失去意義,只是一堆貨幣符號。更有不少人,居然還會因金錢而身受其害,陷入甚至淹沒于金錢的泥沼之中。
從前,傳說在沙漠中有一座美麗的城堡,當(dāng)太陽剛出來時,可以見到城門、?t望臺、宮殿以及來來往往的行人;隨著太陽漸漸升高,城堡就慢慢消失不見。往往有些人會以為它是一個快樂的天堂,卻不知道這座美麗的城堡只是沙漠中空氣形成的一個幻象,根本就是虛不可得的。
有一群從遠方來的商人,無意間看到這座沙漠中的城堡,心想如果能夠到那里做生意,一定能夠賺錢致富。于是,他們飛快地趕去。然而,當(dāng)他們越接近城堡,就越是找不到,他們沮喪地喊著:“我好累!我好熱!我好渴!”當(dāng)陽光照在熱氣上時,他們卻以為是水。于是,又急忙向前奔去,但是同樣的,他們越是向前走,越是找不到。漸漸地,他們疲乏到了極點,最后來到窮山惡谷中,忍不住大叫大哭。就在這個時候,他們聽到自己的回音,誤以為是有人在附近。于是,燃起了一線希望,決定再打起精神繼續(xù)向前走,走著走著,他們便灰頭土臉,愈走愈灰心。最后,他們終于猛然發(fā)現(xiàn):他們追逐的只是一個幻象。一剎那間,渴求的心立即停止,個個恍然大悟。
海市蜃樓就是一種美麗的幻象,它會讓你癡迷以致瘋狂地追尋,最終空無所獲,甚至有可能在沙漠中迷失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為什么總是要在執(zhí)意尋求后才幡然醒悟呢?人生是很短暫的,不過百年的時間。與其悲悲戚戚、郁郁寡歡地過,倒不如痛痛快快、瀟瀟灑灑地活?扇松皇溃敲炊嗟娘L(fēng)風(fēng)雨雨、坎坎坷坷,怎樣才能活得精精神神的?用佛的眼睛去看,豁達才是人生的奧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边@是我喜歡的常建先生的《題破山寺后禪院》。
禪是動中的極靜,禪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曲徑通幽的翠竹深處,百花叢中擁簇著一間古樸的草房。山光青青,碧水幽幽。忽然幾聲悅耳的鐘聲,打破了清晨的靜謐,應(yīng)和著藍天白云,悠悠遠遠,余音裊裊。鐘聲從寂靜中升起,又在寂靜中消失。將禪者寧靜的心靈帶向了無垠的天際,融合在時空的永恒之中。
燃燈法師說:“擁有一顆清凈心,是幸福之源泉。我們整天為紛繁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所左右,為身外之物所煩擾,為名位所刺激,我們的心怎么凈得下來呢?煩惱自然時刻也不會遠離我們!比绻覀兤瞥磺袌(zhí)著塵勞,丟掉身外亂性的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這樣就能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隨之而來。
清靜是美,安定最樂。這是習(xí)禪、修心、養(yǎng)性最美好、怡悅且最崇高的境界。佛經(jīng)的本質(zhì)就是安詳,我們可以在佛經(jīng)中找到“安詳”的真正意義和尋求安詳人際關(guān)系的途徑。
清靜是一種超脫,是自我精神的解放,人要是成天被名利纏得牢牢的,得失算得精精的,樹葉子掉下來就悲悲傷傷的,那還豁達嗎!豁達就要有點豪氣。乍暖還寒尋常事,淡妝濃抹總相宜。凡事到了淡然,就到了最高境界,天高云淡,一片光明。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結(jié)果是一回事。你就記住一句話: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都必須符合時空條件,有時無空,有空無時都不行,那你就得認了。人活得累,是心累,常嘮叨這幾句話就會輕松得多:“功名利祿四道墻,人人翻滾跑得忙;若是你能看得穿,一生快活不嫌長!
當(dāng)你走入大自然懷抱中時,可以安靜地坐在那里,跟大自然融為一體,感受大地充滿規(guī)律的脈動,傾聽風(fēng)的氣息和草的語言,你會有許多感觸。一草一木、藍天白云,整個山脈大地都是你的老師。徜徉在大自然中,它本身就是一種很舒服的享受,體會一種融入、開放、合為一體的舒暢感。剎那之間,你也在學(xué)習(xí):我們可以安靜、無念,什么都不想,然后生起一股感恩、惜福、慚愧的心。所以任何一種嗜好,哪怕是爬山、郊游,它都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示,讓我們更深刻地透視自己,幫助我們開發(fā)內(nèi)心世界。
清靜是一種寬容;趾甏蠖龋?zé)o芥蒂,肚大能容,吐納百川。飛短流長怎么樣?黑云壓城又怎么樣?心中自有一束不滅的陽光。以風(fēng)清月明的態(tài)度,從從容容地對待一切,待到廓清云霧,必定是柳暗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