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chuàng)刊,是中國近代文化思想運動中*具時代影響和歷史影響的刊物。特隆重推出紀念《新青年》創(chuàng)刊100周年紀念版。
這套新文化元典叢書(普及版)(10卷),收入20世紀歷史舞臺上的影響巨大的陳獨秀、李大釗、李達、瞿秋白等大家的文章,名篇薈萃,思想犀利活躍,富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本叢書由研究《新青年》的專家學者張寶明先生主編,權*版本,值得信任。由連續(xù)兩屆獲得“中國*美的書”設計獎的張勝先生精心設計,典雅古樸。
本書是隨感卷,收入的是《新青年》隨感錄欄目的文章。
★天下**刊:《新青年》。100周年紀念版。
★一份喚醒沉睡中國的名刊,一輪20世紀壯麗的精神日出——凡追求進步之青年不可不讀《新青年》
★由《新青年》研究專家——張寶明先生傾力主編,版本精益求精,值得信任
★由榮獲三屆“中國*美的書”書籍設計師——張勝先生精心設計,古樸典雅,值得收藏
★本套書為簡體橫排,內容共分十個專題類編成輯,分別為政治、哲學、思潮、青年婦女、文學、文學批評、文化教育、文字、翻譯、隨感等10卷。
《新青年》雜志為五四運動時代之急先鋒,F(xiàn)傳本漸稀,得此重印本,使研討吾國人*近思想有所依據。甚可喜也。
一一蔡元培(為1935年上海亞東圖書館、求益書社重印《新青年》題詞)
《新青年》是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劃分一個時代的刊物。*近二十年中的文學運動和思想運動,差不多都是從這個刊物出發(fā)的。我們當日編輯作文的一班朋友,往往也不容易書藏全份,所以我們歡迎這回《新青年》的重印。
一一胡適(為1935年上海亞東圖書館、求益書社重印《新青年》題詞)
像春雷初動一般,《新青年》雜志驚醒了整個時代的青年。他們首先發(fā)現(xiàn)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認識了自己的時代,再來看舊道德。舊文學,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種子。一些青年逐漸地沖出了封建的堡壘,確實感到自己是那時代的青年了
一一楊振聲(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
凡是關心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人﹐誰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學改良’﹐后來更進一步而號召‘文學革命’的發(fā)難者。……
一一魯迅
在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中,五四新文化運動無疑是一次*為壯麗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匯集于此,彼此激蕩奔騰,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發(fā),造成了種種歷史的巨變。
一一周策縱(美國著名華裔學者)
張寶明,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河南大學副校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級人選,河南省哲學學會副會長,兼任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尤其是20世紀思想史研究。近年來,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光明日報》《學術月刊》等國內重要刊物發(fā)表論文70余篇,在商務印書館、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三聯(lián)書店等出版社出版學術論著。編著有《回眸<新青年>》《多維視野下的<新青年>研究》《文言與白話》等。
學術與國粹
學術何以可貴,曰,以牖吾德慧,厚吾生。文明之別于野蠻,人類之別于其它動物也,以此。學術為吾人類公有之利器,無古今中外之別,此學術之要旨也。必明乎此,始可與言學術。盲目之國粹論者,不明此義也。吾人之于學術,只當論其是不是,不當論其古不古;只當論其粹不粹,不當論其國不國,以其無中外古今之別也。中國學術,隆于晚周,差比歐羅巴古之希臘。所不同者,歐羅巴之學術,自希臘訖今,日進不已。近數(shù)百年,百科朋興,益非古人所能夢見。中國之學術,則自晚周而后,日就衰落耳。以保存國粹論,晚周以來之學術,披沙豈不可以得金。然今之歐羅巴,學術之隆,遠邁往古。吾人直徑取用,較之取法二千年前學術初興之晚周、希臘,誠勞少而獲多。猶之欲得金玉者,不必舍五都之市而遠適迂道,披沙以求之也。況夫沙中之金,量少而不易識別。彼盲目之國粹論者,守缺抱殘,往往國而不粹,以沙為金,豈不更可憫乎?
吾人尚論學術,必守三戒:一曰勿尊圣。尊圣者以為群言必折中于圣人。而圣人豈耶教所謂全知全能之上帝乎?二曰勿尊古。尊古者以為學不師古,則卑無足取。豈知古人亦無所師乎?犯此二戒,則學術將無進步之可言。三曰勿尊國。尊國者以為“鄙棄國聞,非勵進民德之道”。(用《重組中國學報緣起》之語)夫尊習國聞,曾足以勵進民德乎?國聞以外,皆不足以勵進民德乎?吾以為此種國粹論,以之勵進民德而不足,杜塞民智而有余。(古人以尊國尊圣故,排斥佛教,致印度要典,多未輸入中國,豈非憾事?奈何復以此狹隘之眼光,蔑視歐學哉)
國粹論者有三派:第一派以為歐洲夷學,不及中國圣人之道,此派人最昏聵不可以理喻。第二派以為歐學誠美矣,吾中國固有之學術,首當尊習,不必舍己而從人也。不知中國學術差足觀者,惟文史美術而已。此為各國私有之學術,非人類公有之文明。即此亦必取長于歐化,以史不明進化之因果,文不合語言之自然,音樂繪畫雕刻,皆極簡單也,其它益智厚生之各種學術,歐洲人之進步,一日千里,吾人捷足追之,猶恐不及,奈何自畫。第三派以為洲人之學,吾中國皆有之!案裰鹿盼ⅰ睍r代之老維新黨無論矣。即今之聞人,大學教授,亦每喜以經傳比附科學,圖博其學貫中西之虛譽。此種人即著書滿家,亦與世界學術無所增益。反不若抱殘守缺之國粹家,使中國私有之文史及倫理學說,在世界學術史上得存其相當之價值也。例如今之妄人,往往舉《大學》“生眾食寡為疾用舒”之說,以為孔門經濟學。不知近世經濟學說,“分配論”居重大之部分,《大學》未嘗及之。即“生產論”及“消費論”中,貲其勞力與時間問題,原則紛繁,又豈“生眾食寡為疾用舒”之簡單理論所可包括。不但不能包括,且為“生產過剩”之原則所不容。倘執(zhí)此以為經濟學,何異據《難經》以言解剖,據《內經》以言病理,據《墨經》以言理化,據毛詩楚詞以言動植物學哉?
(獨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