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呂思勉先生中國斷代史系列著作的最后一部,分上、中、下三部,包括隋唐五代時期的王朝興亡盛衰、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史實的成敗得失,以及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等內容,采用新的紀事本末體,敘述了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學術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
呂思勉,字誠之,筆名駑牛。出生于書香世家,著有《白話本國史》、《秦漢史》、《先秦史》、《隋唐五代史》、《中國民族史》等多部著作。
先漢雖威加四夷,然夷狄之入居中國者絕鮮,后漢則南單于、烏丸、鮮卑、氐、羌,紛紛入居塞內或附塞之地,卒成五胡亂華之禍。而唐代亦然,沙陀入據(jù)中原,猶晉世之胡、羯也。蕃、渾、黨項,紛紜西北,卒自立為西夏,猶晉世之氐、羌也。而契丹雄據(jù)東北,與北宋相終始,亦與晉、南北朝之拓跋魏極相似,一矣。漢有黃巾之起,而州郡據(jù)地自專,終裂而為三國,唐有黃巢之起,而長安之號令,不出國門,終裂而為五代十國,二矣。不特此也,漢世儒者,言井田,言限民名田,法家則欲行均輸,管鹽鐵,初猶相爭,《鹽鐵論》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之爭是也。功雖不成,其欲一匡天下,措斯民于衽席之安,其意則皎然也。而自魏、晉以來,人競趨于釋、老,絕不求矯正社會,而惟務抑厭其本性,以求與之相安。本性終不可誣也,則并斯世而厭棄之,而求歸于寂滅,為釋、老者雖力自辯白,然以常識論之,豈不昭昭如此耶?常人論事,固無深遠之識,亦鮮偏蔽而去實際太遠之病,順世外道之所由立也。人性莫非社會所陶甄,今世社會學家言:人類已往之社會,大變有四:曰原始共產社會,曰奴隸社會,曰封建社會,曰資本主義社會。原始共產之世,遐哉尚已,吾儕今日,僅得就古先哲人追懷慨慕之辭,想像其大略而已。我族肇基之地,蓋在江、河下游?故炎、黃交戰(zhàn)及堯、舜所都之涿鹿,實在彭城,《世本》苗民之所以見稱為酷虐者以此。古所謂刑者,必以兵刃虧人體至于不可復屬,此其始皆用諸戰(zhàn)陳,施諸異族者也。苗民之作五刑,蓋以施諸異族者,及本族也。西遷而水災澹焉,則以為神禹之功云爾。出沮澤之地,人蒼莽之區(qū),不務力耕,惟求遠跡,則于所征服之民,但使輸稅賦而止,夏后氏之貢法是也。貢之名,乃取諸異部族者,與取諸本部族之稅賦大異,夏后氏之貢,實以稅而蒙貢名,蓋初施諸來服之異部族,后雖入居其部,征服者與所征服者,已合為一,而其法仍未變也。狀則既隱曲而難明矣,而生其間者,利害又相齟齬而不可合,凡所措置,所收之效,悉出于豫期之外,而事變之來,又多不可捉摸,則安得不視社會為無可控制,不能以人力改造,其惟務抑壓一己,以求與之相安,亦固其所。故新室與東漢之間,實為古今一大界。魏、晉以后之釋、老,宋、明兩代之理學,實改造社會之義既湮,人類再求所以自處,而再敗績焉者也。此又其所以若相反而實相類也。讀隋、唐、五代之史者,其義當于此求之。
中國之史,非徒中國一國之史也,東方諸國之盛衰興替,蓋靡不苞焉,即世界大局之變動,亦皆息息相關,真知史事之因果者,必不以斯言為河漢也。此其故何哉?世界各民族,因其所處之境不同,而其開化遂有遲早之異,后起諸族,必資先進之族之牖啟,故先進之國之動息,恒為世界大波浪之源泉焉。先進之國,在東方為中國,在西方則在地中海四圍,此二文明者,與接為構,遂成今日之世界。其與接為構也,一由海而一由陸。泛海者自中國經印度洋以入波斯灣,遵陸者則由蒙古經西域以入東歐。泛海之道,賈客由之,雖物質文明,因之互相灌注,初無與于國家民族之盛衰興替。遵陸之道,則東方之民族,自茲而西侵,西方之民族,亦自茲而東略,往往引起軒然大波焉。東西民族之動息,亦各有其時,月氏、匈奴,皆自東徂西者也,鐵勒、突厥、回紇、沙陀、黠戛斯,則自西徂東者也。黠戛斯雖滅回紇,而未能移居其地,西方東略之力,至斯而頓,而東方之遼、金、元、清繼起焉。遼之起,由其久居塞上,漸染中國之文明,金、元、清則中國之文明,先東北行而啟發(fā)句驪,更折西北行以啟發(fā)渤海,然后下啟金源,伏流再發(fā)為滿洲,余波又衍及蒙古者也。其波瀾亦可謂壯闊矣。五胡亂華之后,隋、唐旋即盛強,而沙陀入據(jù)之后,則中國一厄于契丹,再厄于女真,三厄于蒙古,四厄于滿洲,為北族所弱者幾千年,則以鐵勒、突厥等,皆自西來,至東方而其力已衰,而遼、金、元、清則故東方之族類也。東西民族動息之交替,實在唐世,讀隋、唐、五代史者,于此義亦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