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雷達系統(tǒng)分析與建模
本書在全面歸納雷達系統(tǒng)原理的基礎上,對雷達性能進行了分析與數(shù)學建模。全書前6章為基礎理論部分,包括:雷達距離方程,目標檢測理論,目標、雜波和干擾分析,雷達天線分析,雷達信號波形設計和信號處理,傳播特性分析。第7章和第8章分別介紹了雷達監(jiān)視、雷達測量與跟蹤方法。最后一章對雷達損耗進行了分析。本書覆蓋了雷達系統(tǒng)性能分析和數(shù)學模型建設,內(nèi)容系統(tǒng)、完整。每章后都附有參考文獻、習題、仿真程序及其說明,便于讀者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關于作者
David K. Barton巴頓是一名雷達系統(tǒng)顧問,現(xiàn)生活于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漢諾威。他于1927年生于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市,1944年到1949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其間有兩年因在美國陸軍白沙試驗場服役而中斷學業(yè)。在1949年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后,他作為一位民間工程師回到了白沙試驗場。1953年,他調(diào)到位于新澤西州Fort Monmouth的信號實驗室,啟動了第一部單脈沖測量雷達——AN/FPS-16的研制。1955年,他加入RCA公司,進行雷達的研制并參與系統(tǒng)的測試和評估。由于此項工作,1958年RCS授予他首屆W. Sarnoff杰出工程成就獎。他還于1960年將該雷達按比例擴大建造了AN/FPS-49雷達,用于彈道導彈預警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在阿拉斯加和大不列顛經(jīng)過40年的運行后最近才被更換。 從1963年到1984年,他是馬薩諸塞州Wayland和Bedford的雷聲公司的一名顧問科學家。在此,他為美國空軍提出了AN/TPS-19雷達控制著陸系統(tǒng)的雷達方案,并對大量其他雷達和導彈的研究和工程項目做出了貢獻。他于1984年加入ANRO工程公司,從事雷達和導彈系統(tǒng)的研究,直至2004年退休。 David K. Barton于1972年被推選為IEEE會士,并于1997年成為美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他獲得了IEEE Dennis J. Picard關于雷達技術和應用獎章。他還曾服務于美國空軍科學咨詢委員會、防御情報局和陸軍研究實驗室。自1975年以來,他就是Artech House雷達圖書的編輯,其中,本書大約是第140卷。 作者序 歡迎中國讀者不吝賜讀《雷達系統(tǒng)分析與建!罚 約20年前,本人曾在貴國短暫停留三周,訪問了一些致力于雷達研究事業(yè)的雷達院所,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同時也有幸游覽了貴國的一些歷史景點。 今天,欣聞貴國同仁已將該書譯本付梓出版,不勝榮幸。應出版該譯本及參加美國雷達會議的貴國同仁邀請,特為此書作序。希望本書能夠對采用新技術、新硬件和日益復雜的新軟件的先進雷達研制者們有所裨益。 現(xiàn)代雷達理論和實踐早已今非昔比,本人于1946年開始從事雷達系統(tǒng)工程研究,并于1964年出版了處女作《雷達系統(tǒng)分析》,該書同樣也出版了中文譯本。如今的這本《雷達系統(tǒng)分析與建!冯m然沒有完全涵括雷達研究領域過去十年,甚至二十年內(nèi)的進步,但畢竟代表了一種知識更新和與時俱進。如果本書能夠幫助當代的雷達工程師們在雷達事業(yè)中有所建樹,足慰吾愿! David K. Barton 2007年3月于漢諾威 前言 本書是系列叢書中的第三代,該系列叢書是從1964年由Prentice-Hall出版并于1976年由Artech House再版的《雷達系統(tǒng)分析》開始的。在該書多次再版后,1988年Artech House出版了綜合二十年來雷達系統(tǒng)理論和實踐方面進展的完全修訂版《現(xiàn)代雷達系統(tǒng)分析》,F(xiàn)在,幾乎又過了二十年,是更新材料以反映雷達技術方面的進一步發(fā)展,并發(fā)揮現(xiàn)代個人計算機的分析和建模能力的時候了!独走_系統(tǒng)分析與建!窔w納了雷達系統(tǒng)理論,并為雷達工程師提供了估算各種雷達的性能、綜合或選擇雷達設計的方法和工具,以滿足探測和跟蹤的要求。 本書共分9章, 從雷達方程開始,作為所有進一步討論的基礎。在第1章中,推導了熱噪聲中探測距離的標準雷達方程,并且對適合于脈沖雷達、脈沖多普勒(Doppler)雷達和連續(xù)波雷達的格式進行了表述。所有這些都擴展到了搜索雷達方程上,以用做后續(xù)分析中的多種監(jiān)視雷達和截獲模式下的跟蹤雷達的基礎。然后,采用在典型環(huán)境下搜索雷達的實例來推導和說明在干擾、雜波和組合干擾源的環(huán)境下探測距離的估算方程。 雷達檢測理論在第2章中進行了歸納,從穩(wěn)定目標的單個脈沖的檢測開始,推進到多脈沖積累、起伏目標和分集系統(tǒng)中的檢測。該分析的一項最新結果是針對具有c2統(tǒng)計的信號的一對“通用檢測方程”,這對方程包括了人們熟悉的Swerling目標模型和在連續(xù)脈沖間或采樣間呈現(xiàn)部分相關特性的各種信號。這兩個方程給出了給定信噪比時的探測概率和給定探測概率所要求的信噪比(可檢測性因子),以及關于規(guī)定的虛警概率值、積累脈沖數(shù)和積累期間獲得的獨立脈沖采樣數(shù)方面的精確結果。它們調(diào)用c2分布積分及其逆函數(shù),而這兩個函數(shù)已構入個人計算機最通用的計算引擎,并允許對各種搜索掃描、波形和處理技術進行迅速的比較。 第3章歸納了目標和干擾。介紹了目標橫截面積、起伏和閃爍理論。討論了雙基地雷達橫截面積和單基地雷達橫截面積。針對陸地、氣象、箔條和鳥雜波,介紹了簡單而現(xiàn)實的模型,概述了干擾類型。 雷達天線這一重要內(nèi)容涵蓋在第4章中,介紹了基本理論并對適用于反射面、透鏡和陣列天線的參數(shù)與關系式進行了概述。敘述的目的不是幫助天線設計,而是給雷達系統(tǒng)工程師和分析師在規(guī)定、建;蜻x擇天線類型和可實現(xiàn)且宜于滿足性能要求的參數(shù)方面予以指導。第5章類似地介紹了波形和信號處理概況。首先介紹了模糊函數(shù)的理論基礎,以及失配濾波器對簡單的脈沖和對利用相位代碼與頻率調(diào)制得到的脈沖壓縮波形的響應。最后討論了動目標顯示和脈沖多普勒,以及由雜波參數(shù)、天線掃描和雷達系統(tǒng)穩(wěn)定性所引起的性能上的局限。 第6章概述了雷達傳播及其對雷達探測和測量的影響。涵蓋了大氣和氣象衰減、地球表面的反射和繞射效應,以及大氣折射。依據(jù)出版的文獻,概述了對流導透鏡損耗和電離層法拉第(Faraday)旋轉效應。 前6章的基礎理論現(xiàn)在在第7章中用于雷達監(jiān)視。利用搜索雷達方程作為基礎,但也考慮雜波的影響,詳細討論了兩坐標雷達和三坐標雷達的空中監(jiān)視。然后,對空中和導彈目標的水平掃描、海用導航雷達,以及由陸基及機載雷達完成的表面監(jiān)視這些特殊情況進行了討論。本章最后附有關于監(jiān)視雷達跟蹤文件數(shù)據(jù)處理和監(jiān)視雷達電子對抗與電子反對抗方面的材料。 在第8章中,介紹了雷達跟蹤和測量理論,從圓錐掃描和扇區(qū)掃描跟蹤器的簡要概述開始,一直到單脈沖系統(tǒng)的更詳細的考慮。本章強調(diào)的是精確角度跟蹤的困難過程,但也涵蓋了距離和多普勒跟蹤。然后,討論轉向誤差分析步驟,包括動態(tài)滯后誤差、所有4個雷達坐標上的多路徑誤差、雜波效應,以及由目標、雷達實現(xiàn)和環(huán)境條件引入的其他一些重要誤差源。最后一節(jié)涉及跟蹤雷達電子對抗和電子反對抗。 最后一章的主題是雷達損耗預算,這是一個在先前文獻中沒有充分闡述的話題。雷達性能方面的討論通常強調(diào)的是發(fā)射機功率、天線孔徑、接收機噪聲系數(shù)和信號處理技術方面的重要問題。這些參數(shù)連同通常經(jīng)估計或任意分配的損耗因子一起,突出地出現(xiàn)在雷達方程中。前面各章中描述的許多損耗分量都列在第9章中,并對其中一些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發(fā)射機到天線、天線到目標、目標到天線、天線到接收機這條路徑的射頻部分,以及信號處理機內(nèi)部出現(xiàn)的許多損耗分量的定量分析過程進行了描述或引用了參考資料。對兩坐標監(jiān)視雷達、單脈沖跟蹤器和空饋多功能陣列雷達的典型損耗預算進行了介紹。當利用常規(guī)雷達方程時,相對于采用給定孔徑面積理想實現(xiàn)的總的損耗,通常是20 dB或更高,在搜索雷達方程中接近30 dB。對損耗預算的詳細分析,為能最好地利用新技術以提高雷達系統(tǒng)性能提供了指導。如果沒有一個詳細的損耗因子模型,雷達的模型或分析都是不完善的,而且這些損耗數(shù)據(jù)在多數(shù)雷達指標數(shù)據(jù)、專業(yè)論文和報告中都沒有。最后一章中的材料可使目的明確的系統(tǒng)分析師能夠填補由于大力推動其喜愛的雷達技術和設計而很少注意損耗的人們而留下的空白。 沒有一本教科書(當然也包括本書)能夠描述進入雷達系統(tǒng)性能的所有因素。沒有一種計算機模型可預見性能估計方面必須考慮的各種元件、電路、分系統(tǒng)、環(huán)境和工作步驟。 本書和相關的個人計算機程序中采用的方法是要提供一種分析和建模方法,作為分析師改進、精心設計和發(fā)展的起始點,以滿足新雷達系統(tǒng)和技術所提出的要求。已經(jīng)采用了Mathcad計算引擎,因為它能夠顯示所有方程、中間步驟以及最終結果,以便用戶檢驗不尋常特性。用戶可輕易地進行所需要的修改,使程序適應新的不尋常的,或未曾料到的系統(tǒng)情況和曾經(jīng)碰到過的情況。這些程序可應用于許多現(xiàn)有的和建議的雷達設計和工作條件中,無須修改或只需完成對Mathcad中的曲線重新定標這一簡單過程。 本書的大多數(shù)圖表和舉例都是利用Mathcad 生成的,程序可通過華信教育資源網(wǎng)(www.hxedu.com.cn或www.huaxin.edu.cn)下載,詳見本書封底。對于那些更喜歡另一種計算引擎的人來說,每個程序還以HTML格式進行了表述。Mathcad方程格式對于任何一個具有工程或數(shù)學背景的人來說都是透明的,而程序可由用戶錄入到任何一個替代平臺。 在README文本文件中給出了一些對Mathcad 符號的指導,并且下載文件中包含的完整的學術評估版Mathcad 11,在首次安裝于計算機的四個月內(nèi)可供用戶使用,同時還提供參考使用的手冊。對許多程序來說工作量較大,因此,建議采用Mathcad引擎方法。用戶將不會對學習使用這一卓越工具所付出的努力而后悔。 每章的末尾附有習題,并包括了對這些習題的解。用于解題的所有程序均可通過下載獲得。 感謝雷達領域中幾十年來通過發(fā)表論文或個人通信為我提供本書材料的許多同事。我已嘗試讓他們的貢獻通過指名出現(xiàn)在本書中,如果有任何遺漏的話,在此事先道歉。還要非常感謝我的前雷聲公司合作伙伴Hal Ward和Paul Hamilton博士,除了提供素材外,他們還對手稿進行了審稿,并提供了有用的建議
David K. Barton,雷達系統(tǒng)咨詢專家,現(xiàn)已從馬薩諸塞州ANRO工程有限公司退休。1992年被推選為IEEE會士,并于1997年成為美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獲得IEEE Dennis J. Picard關于雷達技術和應用獎章。曾服務于美國空軍科學咨詢委員會、防御情報局和陸軍研究實驗室。 David K. Barton,雷達系統(tǒng)咨詢專家,現(xiàn)已從馬薩諸塞州ANRO工程有限公司退休。1992年被推選為IEEE會士,并于1997年成為美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獲得IEEE Dennis J. Picard關于雷達技術和應用獎章。曾服務于美國空軍科學咨詢委員會、防御情報局和陸軍研究實驗室。
第1章 雷達距離方程 1
1.1 雷達基礎 1 1.1.1 基本功能 1 1.1.2 雷達應用 3 1.1.3 雷達頻段 3 1.2 距離方程的推導 5 1.2.1 接收到的信號功率 5 1.2.2 雙基地雷達方程 6 1.2.3 應答機和電子戰(zhàn)方程 6 1.2.4 接收機噪聲 7 1.2.5 信噪比 8 1.2.6 射頻損耗因子 9 1.2.7 最大作用距離的解 10 1.2.8 利用Blake圖進行距離計算 10 1.2.9 一般解法 10 1.3 搜索雷達方程 13 1.3.1 均勻搜索的推導 13 1.3.2 搜索雷達方程的重要性 13 1.4 有源干擾時的雷達作用距離 14 1.4.1 遠距離噪聲干擾的等效溫度 14 1.4.2 干擾有效性 15 1.4.3 欺騙性干擾 16 1.4.4 自屏蔽和護衛(wèi)干擾 16 1.5 有雜波時的雷達作用距離 17 1.5.1 空域雜波:降雨或箔條 17 1.5.2 空域雜波中的探測距離 19 1.5.3 距離上模糊的雜波 20 1.5.4 表面雜波:陸地和海面 21 1.6 組合干擾下的探測距離 23 參考文獻 24 附錄1A:關于雷達方程的習題 24 附錄1B:提供的Mathcad工具 26 附錄1C:習題的解 27 第2章 目標檢測理論 28 2.1 噪聲統(tǒng)計 29 2.2 對伴有噪聲的信號的一個采樣進行檢波 30 2.2.1 理想的相參檢波過程 30 2.2.2 實際檢波過程 31 2.2.3 相對于理想系統(tǒng)的檢波器損耗 33 2.2.4 匹配濾波器及匹配損耗 33 2.3 脈沖串的積累 34 2.3.1 相參積累 35 2.3.2 視頻信號積累 36 2.3.3 二進制積累 38 2.3.4 累積積累 39 2.3.5 積累器加權損耗 40 2.3.6 虛警時間 40 2.3.7 折疊損耗 41 2.4 起伏目標的檢測 43 2.4.1 單個采樣檢測 43 2.4.2 起伏損耗 43 2.4.3 情況1信號的積累 43 2.4.4 其他目標模型 45 2.4.5 分集增益 47 2.4.6 c2目標的通用方程式 48 2.4.7 起伏目標的二進制積累 49 2.4.8 起伏目標的累積積累 49 2.5 順序檢測 50 2.5.1 兩步順序探測概率 50 2.5.2 有快速確認的順序檢測 50 2.5.3 延遲確認順序檢測 51 2.5.4 順序檢測的能量和時間要求 51 2.6 恒虛警率檢測 52 2.6.1 單元平均的CFAR 52 2.6.2 雙參數(shù)CFAR 54 2.6.3 時間平均CFAR 55 2.6.4 非參量CFAR 55 2.7 有效可檢測性因子 55 參考文獻 56 附錄2A:關于目標檢測的習題 58 附錄2B:提供的Mathcad工具 60 附錄2C:習題的解 60 第3 章 目標和干擾 61 3.1 雷達橫截面積的定義 61 3.1.1 等效球體 61 3.1.2 等效天線 62 3.2 簡單物體的雷達橫截面積 63 3.2.1 峰值RCS和波瓣結構 63 3.2.2 RCS與波長和姿態(tài)角的關系 63 3.2.3 諧振現(xiàn)象 65 3.2.4 RCS 的極化依賴性 66 3.3 復雜目標的RCS 67 3.3.1 Swerling目標模型 68 3.3.2 通用目標模型 70 3.3.3 目標譜和相關時間 70 3.3.4 相關頻率 71 3.4 橫截面積的空間分布 71 3.4.1 目標閃爍 71 3.4.2 二元目標 72 3.4.3 角度、距離和多普勒閃爍 73 3.4.4 閃爍譜 74 3.5 雙基地橫截面積 75 3.5.1 前向散射RCS 75 3.5.2 雙基地增強的范圍 75 3.6 雷達雜波 76 3.6.1 面雜波 77 3.6.2 海雜波 78 3.6.3 地雜波 79 3.6.4 面雜波幅度分布 81 3.6.5 面雜波的速度譜 82 3.6.6 降雨雜波 84 3.6.7 箔條 85 3.6.8 體雜波的空間和速度范圍 85 3.6.9 體雜波的幅度分布 87 3.6.10 離散雜波源 87 3.7 干擾 88 3.7.1 噪聲干擾 88 3.7.2 欺騙干擾 89 3.7.3 誘餌 89 參考文獻 90 附錄 3A:關于目標和干擾的習題 91 附錄3B:提供的Mathcad工具 94 附錄3C:習題的解 95 第4章 雷達天線 96 4.1 四個坐標上的雷達響應 96 4.1.1 雷達分辨力 96 4.1.2 可分離角度響應 97 4.1.3 天線方向圖的互易性 99 4.2 天線和陣列 99 4.2.1 均勻照射孔徑 99 4.2.2 錐削式孔徑照射 100 4.2.3 橢圓形孔徑和圓形孔徑 103 4.2.4 天線副瓣 103 4.2.5 反射面天線 104 4.2.6 透鏡天線 108 4.2.7 平面陣列天線 108 4.3 相控陣 109 4.3.1 單元和陣列因子 110 4.3.2 相掃 110 4.3.3 頻率掃描 112 4.3.4 稀疏陣列 113 4.3.5 移相器 114 4.3.6 陣列饋電系統(tǒng) 115 4.3.7 放大器陣列 117 4.3.8 波束形成矩陣 118 4.3.9 相位和幅度誤差效應 119 4.3.10 陣列帶寬 121 4.4 超低副瓣天線 123 4.4.1 定義 123 4.4.2 掃描的超低副瓣天線系統(tǒng)設計 124 4.4.3 超低副瓣反射面天線 126 4.5 多波束天線 128 4.5.1 堆積波束系統(tǒng) 128 4.5.2 單脈沖天線 130 4.5.3 焦平面陣列饋源 133 4.5.4 數(shù)字波束形成 134 參考文獻 135 附錄4A:關于雷達天線的習題 135 附錄4B:提供的Mathcad工具 138 附錄4C:習題的解 140 第5章 波形和信號處理 141 5.1 模糊函數(shù) 141 5.1.1 匹配濾波器的實現(xiàn) 142 5.1.2 矩形脈沖的響應 143 5.1.3 簡單脈沖的分辨力特性 145 5.2 脈沖壓縮 146 5.2.1 相位編碼脈沖壓縮 147 5.2.2 線性調(diào)頻脈沖壓縮 148 5.2.3 非線性調(diào)頻脈沖波形 151 5.2.4 脈沖壓縮波形的多普勒容差 154 5.3 動目標顯示 157 5.3.1 脈沖串的頻譜 157 5.3.2 脈沖串的模糊函數(shù) 159 5.3.3 最佳MTI濾波器 160 5.3.4 實用MTI濾波器的實現(xiàn) 161 5.3.5 參差PRF和PRF分集MTI 163 5.3.6 帶脈沖振蕩發(fā)射機的MTI 163 5.3.7 非相干MTI 165 5.3.8 區(qū)域MTI 165 5.3.9 相干MTI的性能 165 5.3.10 非相干MTI的性能 170 5.3.11 存在移動雜波時的MTI 170 5.3.12 MTI系統(tǒng)的損耗 170 5.3.13 MTI系統(tǒng)中的可檢測性因子 172 5.4 脈沖多普勒 172 5.4.1 定義 172 5.4.2 低-PRF PD雷達 174 5.4.3 中-PRF PD雷達 176 5.4.4 高-PRF PD雷達 179 5.4.5 振蕩器對PD雷達性能的影響 180 5.4.6 濾波器副瓣對PD雷達性能的影響 183 5.4.7 PD雷達中的損耗因子 184 5.4.8 PD雷達的探測距離 186 參考文獻 187 附錄5A:關于波形和信號處理的習題 188 附錄5B:提供的Mathcad工具 191 附錄5C:習題的解 194 第6章 雷達傳播 195 6.1 大氣衰減 195 6.1.1 晴朗的大氣 195 6.1.2 氣象衰減 199 6.1.3 穿過潮濕天線罩的衰減 201 6.1.4 電離層衰減 201 6.1.5 箔條的衰減 201 6.1.6 預測衰減時探測距離的Blake方法 202 6.1.7 大氣噪聲溫度 202 6.1.8 大氣透鏡損耗 203 6.2 表面反射效應 204 6.2.1 傳播因子 204 6.2.2 表面反射幾何圖 204 6.2.3 反射系數(shù) 206 6.2.4 粗糙表面 208 6.2.5 植被因子 210 6.2.6 方向圖傳播因子對雷達探測范圍的影響 210 6.3 繞射 211 6.3.1 光滑球面繞射 211 6.3.2 從繞射區(qū)到干涉區(qū)的過渡 212 6.3.3 刀鋒繞射 213 6.3.4 粗糙表面效應 215 6.4 大氣折射 216 6.4.1 指數(shù)形式基準大氣層 217 6.4.2 仰角和距離偏移誤差 218 6.4.3 偏移誤差的校正 220 6.4.4 對流層起伏 220 6.4.5 大氣波導 221 6.4.6 電離層繞射 221 6.4.7 法拉第旋轉 222 參考文獻 224 附錄6A:關于雷達傳播的習題 225 附錄6B:提供的Mathcad工具 226 附錄6C:習題的解 227 第7章 雷達監(jiān)視 228 7.1 監(jiān)視雷達基礎 228 7.2 兩坐標對空監(jiān)視雷達 230 7.2.1 兩坐標搜索問題的定義 230 7.2.2 駐留時間與波束寬度 232 7.2.3 孔徑面積的限制 233 7.2.4 兩坐標監(jiān)視的最小平均功率 233 7.2.5 功率與孔徑兩者之間經(jīng)濟上的折中方案 233 7.2.6 兩坐標雷達中傳播與雜波上的考慮 233 7.2.7 中程兩坐標空中交通管制雷達的實例 235 7.3 堆積波束三坐標監(jiān)視雷達 237 7.3.1 三坐標搜索問題的定義 237 7.3.2 駐留時間與波束寬度 238 7.3.3 孔徑面積與平均功率 238 7.3.4 堆積波束三坐標雷達中雜波方面的考慮 239 7.3.5 遠程堆積波束三坐標雷達的實例 239 7.3.6 脈沖內(nèi)掃描的三坐標雷達 241 7.4 波束掃描的三坐標監(jiān)視雷達 241 7.4.1 掃描的波束駐留時間與波束寬度 242 7.4.2 孔徑面積與平均功率 243 7.4.3 波束掃描三坐標雷達雜波上的考慮 244 7.4.4 波束掃描三坐標雷達的實例 244 7.4.5 多功能雷達的搜索模式 245 7.5 混合型三坐標監(jiān)視雷達系統(tǒng) 247 7.5.1 多仰角扇區(qū)中的堆積波束 247 7.5.2 多重掃描波束 247 7.6 地平線掃描 248 7.6.1 幀時間與仰角波束寬度 248 7.6.2 典型的水平線掃描問題 248 7.7 海用導航雷達 250 7.7.1 搜索空域的定義 250 7.7.2 駐留時間與方位波束寬度 250 7.7.3 海用導航雷達的雷達方程 250 7.7.4 遠程海用導航雷達的實例 251 7.8 表面監(jiān)視雷達 252 7.8.1 戰(zhàn)場監(jiān)視 252 7.8.2 具有實孔徑的機載表面監(jiān)視 253 7.8.3 合成孔徑雷達的機載表面監(jiān)視 255 7.8.4 空對面目標瞄準 255 7.9 利用監(jiān)視雷達數(shù)據(jù)進行跟蹤 256 7.9.1 目標報告誤差 256 7.9.2 邊掃描邊跟蹤濾波器 257 7.9.3 跟蹤的起始與保持 259 7.10 監(jiān)視雷達的ECM與ECCM 260 7.10.1 監(jiān)視雷達的噪聲干擾 261 7.10.2 在噪聲干擾中監(jiān)視雷達的探測距離 262 7.10.3 對監(jiān)視雷達的欺騙干擾 265 7.10.4 監(jiān)視雷達采用的ECCM措施 266 7.10.5 監(jiān)視雷達ECCM匯總 271 參考文獻 271 附錄7A:關于監(jiān)視雷達的習題 273 附錄7B:提供的Mathcad工具 278 附錄7C:習題的解 280 第8章 雷達跟蹤和測量 281 8.1 測量的基本原理 281 8.1.1 基本測量過程 281 8.1.2 測量靈敏度 282 8.1.3 噪聲環(huán)境的最佳估算器 283 8.2 角度測量 284 8.2.1 順序和同時波束控制 284 8.2.2 圓錐掃描 285 8.2.3 扇區(qū)掃描 287 8.2.4 單脈沖雷達 288 8.2.5 單脈沖信號處理 293 8.3 距離跟蹤和測量 301 8.3.1 對單個脈沖的最佳估算器 301 8.3.2 對單個脈沖失配的估算器 303 8.3.3 脈沖串測距 304 8.3.4 數(shù)字信號處理機中的距離測量 306 8.4 多普勒測量 307 8.4.1 對單個脈沖或采樣的多普勒測量 307 8.4.2 對脈沖串的多普勒測量 309 8.4.3 解多普勒模糊 309 8.5 雷達誤差分析 310 8.5.1 測量誤差的分類 310 8.5.2 動態(tài)滯后誤差 312 8.5.3 多路徑反射誤差 314 8.5.4 雜波引起的誤差 323 8.5.5 雷達誤差預算 324 8.6 跟蹤雷達的目標截獲 325 8.7 多功能陣列雷達 328 8.8 跟蹤雷達的ECM和ECCM 330 8.8.1 針對跟蹤雷達的ECM的目標 330 8.8.2 防止截獲 331 8.8.3 延遲截獲 331 8.8.4 距離和多普勒數(shù)據(jù)的拒絕 332 8.8.5 引入距離和多普勒誤差或破壞鎖定 333 8.8.6 引入角度上大的誤差或破壞鎖定 333 參考文獻 337 附錄8A:關于跟蹤雷達的習題 339 附錄8B:提供的Mathcad工具 343 附錄8C:習題的解 344 第9章 雷達損耗預算 345 9.1 損耗分類 345 9.1.1 雷達-目標系統(tǒng)中損耗的位置 345 9.1.2 恒定損耗、與目標有關的損耗和統(tǒng)計損耗 346 9.2 射頻饋線損耗 346 9.2.1 發(fā)射機饋線損耗 346 9.2.2 接收饋線損耗 348 9.3 傳播損耗 348 9.3.1 大氣和氣象衰減 348 9.3.2 不是衰減的其他損耗 349 9.4 天線損耗 350 9.4.1 天線設計中固有的損耗 350 9.4.2 由于實際天線實現(xiàn)所引起的損耗 352 9.4.3 由于天線工作引起的損耗 355 9.4.4 總天線損耗 357 9.5 接收機/處理機損耗 357 9.5.1 確定性損耗 357 9.5.2 統(tǒng)計損耗 361 9.6 損耗在雷達方程中的分配 366 9.6.1 天線損耗 366 9.6.2 噪聲溫度 366 9.6.3 方向圖-傳播因子 367 9.6.4 可檢測性因子 367 9.6.5 信號處理損耗 367 9.6.6 雷達方程中的獨立損耗項 367 9.6.7 損耗預算程序 367 9.7 典型損耗預算 368 9.7.1 機械掃描二維監(jiān)視雷達的損耗預算 368 9.7.2 機械掃描單脈沖跟蹤雷達的損耗預算 369 9.7.3 空饋多功能陣列雷達的損耗預算 370 9.7.4 總結 372 參考文獻 372 附錄9A:關于損耗預算的習題 373 附錄9B:提供的Mathcad工具 374 附錄9C:習題的解 376 附錄A 符號表 377 附錄B 縮略語和縮寫 393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