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照“什么是食品加工,食品熱加工存在哪些安全問題,這些安全問題應當如何去解決”這樣一條主線進行編寫。從緒論開始便開始貫徹這一主線,總述了整本書的主題框架和思路。針對近年來人們日益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特別是化學危害物方面的控制,提出了許多前沿性的的觀點和建議。
保障食品安全是大事關系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和諧,關系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大局。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2015年10月實施了新的食品安全法。
“ 食品加工過程安全控制叢書”由江南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南昌大學、華南農業(yè)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全國食品學科具有科研優(yōu)勢的單位聯(lián)合編寫。食品加工過程安全控制叢書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學術價值,內容來源科技部“973”計劃“食品加工過程安全控制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成果,原創(chuàng)性時效性突出,該叢書書中的學術思想將在一定時期內引領食品科技人員的研究動態(tài)。同時叢書還蘊涵一定的實用價值,對食品企業(yè)的生產(chǎn)過程,具有極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提升我國加工食品安全水平和國人健康水平提供強有力的關鍵技術理論支持,社會效益顯著。
本書針對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的社會情況,并按照國家973項目“食品加工過程組分結構變化及危害物產(chǎn)生機理”的要求編寫而成,是一本有關食品熱加工過程中化學安全與控制技術的、科研性較強的專著。
本書是按照“什么是食品加工,食品熱加工存在哪些安全問題,這些安全問題應當如何去解決”這樣一條主線進行編寫的。從緒論開始便貫徹這一主線,總述了整本書的主題框架和思路。第2章主要介紹了現(xiàn)代食品加工體系中的傳統(tǒng)與新型熱加工的方式、原理、應用,傳統(tǒng)加熱方式主要包括熱燙、烘焙、煎炸及水煮等,新型加熱方式主要包括微波加熱、紅外加熱、歐姆加熱及擠壓等。第3、4章詳細論述了食品熱加工過程中的三種典型化學反應(美拉德反應、焦糖化反應和抗壞血酸引起的褐變反應)和其中產(chǎn)生的化學危害物(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丙烯酰胺、雜環(huán)胺、苯并芘等),即交代了食品熱加工過程中存在哪些安全隱患。同時在技術層面系統(tǒng)詳述了解決這些隱患的途徑,為實際生產(chǎn)中的操作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這兩章是本書的精華所在,特別是在美拉德反應機理、反應中化學危害物的生成機理、抑制技術方面,編者發(fā)揮所在科研團隊的優(yōu)勢,加入了許多相關學科發(fā)展的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成果,為本書的一大特色。第5章針對第4章中涉及的食品熱加工過程中產(chǎn)生的化學危害物,闡述了各種化學危害物的檢測技術,為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實際應用提供參考。由于解決食品熱加工中的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關系重大的綜合性難題,因此編者在第6章著重介紹了國外發(fā)達國家關于食品安全問題所制定的相關標準和安全體系,為我國食品安全法規(guī)、體系的完善提供相應的參考。
本書編者以國內外前人研究成果和所在科研團隊的研究進展為基礎,增加了大量相關學科發(fā)展的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成果,所述的許多內容為食品學科國際上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問題。此外編者發(fā)揮所在科研團隊的特色優(yōu)勢,將美拉德反應的機理和其中化學危害物生成機理、抑制技術作為本書的一大特色,詳加論述。
限于編者的水平和所述內容本身的前瞻性,書中疏漏與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著者
2016年3月于華南理工大學
李琳,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一直從事輕工食品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主攻食品加工學基礎、生物化工分離、碳水化合物修飾及多糖生物安全等方向。廣東省天然產(chǎn)物綠色加工與產(chǎn)品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保健食品審評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1 緒論1
1.1食品加工工業(yè)2
1.2食品加工方式的分類2
1.2.1食品熱加工2
1.2.2食品非熱加工4
1.2.3新型熱加工方式的發(fā)展5
1.3熱加工與食品安全6
1.3.1有毒有害化學物質6
1.3.2微生物10
1.4食品熱加工中危害物的檢測10
1.4.1樣品前處理11
1.4.2危害物檢測12
1.5食品熱加工的安全性控制14
參考文獻15
2 食品熱加工方式17
2.1傳統(tǒng)熱加工方式18
2.1.1食品傳統(tǒng)熱加工原理18
2.1.2熱燙22
2.1.3煎炸23
2.1.4烘焙25
2.1.5水熱處理(水煮)28
2.2新型熱加工技術29
2.2.1微波加熱29
2.2.2紅外加熱34
2.2.3歐姆加熱36
2.2.4擠壓38
2.3食品熱加工對食品品質的影響42
2.3.1質地42
2.3.2味道、風味和香味42
2.3.3色澤42
2.3.4食品的營養(yǎng)特性43
2.4食品熱加工中的微生物安全性44
2.4.1食品污染源和途徑44
2.4.2食源性致病微生物46
2.4.3食品熱加工對微生物的控制53
2.5熱加工食品產(chǎn)品貨架期和安全性的確定55
參考文獻56
3 食品熱加工過程中的典型化學反應59
3.1美拉德反應60
3.1.1美拉德反應發(fā)展簡介60
3.1.2美拉德反應機理63
3.1.3美拉德反應的影響因素72
3.1.4美拉德反應對食品品質的影響77
3.2焦糖化反應82
3.2.1焦糖化反應簡介82
3.2.2焦糖化反應機理83
3.2.3焦糖化反應影響因素85
3.2.4焦糖化反應對食品品質的影響86
3.3抗壞血酸引起的褐變反應86
3.3.1抗壞血酸反應產(chǎn)生色素原理87
3.3.2抗壞血酸引起的褐變反應對食品品質的影響88
參考文獻89
4 食品熱加工過程中化學危害物的生成機理與控制93
4.1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94
4.1.1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概述94
4.1.2食品熱加工過程中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的形成機制100
4.1.3食品熱加工過程中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的安全控制101
4.2丙烯酰胺103
4.2.1丙烯酰胺概述103
4.2.2食品熱加工過程中丙烯酰胺的形成機制111
4.2.3控制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方法116
4.3N-亞硝基化合物120
4.3.1N-亞硝基化合物概述120
4.3.2食品熱加工過程中N-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機制124
4.3.3食品熱加工過程中N-亞硝基化合物的安全控制127
4.4苯并[a]芘129
4.4.1苯并[a]芘概述129
4.4.2食品熱加工過程中苯并[a]芘的來源與形成機制130
4.4.3食品熱加工過程中苯并[a]芘的安全控制132
4.5雜環(huán)胺133
4.5.1雜環(huán)胺概述133
4.5.2食品中雜環(huán)胺的含量136
4.5.3雜環(huán)胺的形成機制138
4.5.4雜環(huán)胺形成的影響因素141
4.5.5雜環(huán)胺形成的控制措施143
4.6羥甲基糠醛145
4.6.1羥甲基糠醛概述145
4.6.2食品熱加工過程中羥甲基糠醛的形成機制146
4.6.3食品熱加工過程中羥甲基糠醛的安全控制151
4.7油脂氧化過程中的危害物以及其他危害物154
4.7.1反式脂肪酸154
4.7.2丙烯醛161
4.7.3油脂氧化物164
參考文獻170
5 食品熱加工過程中化學危害物的檢測技術181
5.1食品熱加工過程中化學危害物前處理技術182
5.1.1固相萃取183
5.1.2固相微萃取185
5.1.3凝膠滲透色譜186
5.1.4膜萃取188
5.1.5加速溶劑萃取188
5.1.6微波輔助萃取189
5.1.7超臨界流體萃取190
5.1.8化學衍生化技術191
5.2食品熱加工過程中化學危害物常用檢測技術194
5.2.1薄層色譜檢測技術195
5.2.2氣相色譜檢測技術199
5.2.3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技術202
5.2.4色譜-質譜檢測技術205
5.2.5酶聯(lián)免疫吸附檢測技術209
5.2.6其他先進檢測技術211
5.3食品熱加工過程中典型化學危害物檢測技術212
5.3.1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檢測技術212
5.3.2N-亞硝基化合物檢測技術217
5.3.3雜環(huán)胺檢測技術218
5.3.4丙烯酰胺檢測技術222
5.3.5苯并[a]芘檢測技術223
5.3.6羥甲基糠醛檢測技術225
5.4小結228
參考文獻229
6 食品熱加工過程安全控制235
6.1食品熱加工過程安全控制的意義236
6.1.1食品熱加工過程中的質量安全問題236
6.1.2過程控制對食品熱加工過程的質量安全的重要性237
6.2食品熱加工過程安全控制的主要技術240
6.2.1食品熱加工過程安全控制的現(xiàn)狀240
6.2.2食品加工過程安全控制相關技術244
參考文獻252
索引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