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著“理”與“人”這兩個主題,深入細致地分了歷史上人們在這兩方面所秉持的一系列代表觀點和理論,指出人們對自身本性和行動理由的把握其實在許多虛妄之處。作者借助大量的例子和縝密的推理,不僅比較和提示了人類行的內(nèi)在基礎,而且從理性,道德和人的本性諸層面對一些傳統(tǒng)上信以為真的道德信念和觀念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該書出版后對西方倫理學的發(fā)展向產(chǎn)生了公認的革命性影響,無論是在元倫理學方面還是在應用倫理學方面都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本書還是著名的“哈佛教材”之一。
1.當代著名哲學家斯特勞森在《紐約書評》中評價該書說:“此類著作中鮮有在范圍、豐富程度、想象力和推理的說服力方面可與之相媲美者!
2.著名哲學家舍夫勒在《時代周刊》中認為《理與人》可能是自百年前西季威克發(fā)表《倫理學方法》以來功利主義傳統(tǒng)中有實質(zhì)性的道德哲學的偉大的著作。
3.美國《哲學論壇》1999年12月發(fā)表的一份關于20世紀西方哲學經(jīng)典的調(diào)查報告將該書列入25本經(jīng)典之中。
《理與人》是由英國當代道德哲學家、心靈哲學家、牛津大學萬靈學院研究員德里克·帕菲特撰寫的一部道德哲學、倫理學著作,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1984年首版,1986年、1987年相繼出版修訂本。這里我們就為什么要譯這本書以及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觀點作簡要的說明和評述。
一
我在從事西方哲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十分關注基督教和倫理學、道德哲學,而且總喜歡把基督教和倫理道德聯(lián)系起來。在我看來,宗教和道德是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學乃至西方文化的關鍵。在我歷次去歐美國家的學術訪問中,對我影響最深的也是宗教哲學和道德哲學。遺憾的是我未能抽出充裕的時間在這些方面下工夫。1988年夏我在美國進行學術訪問期間,正在溫德巴特大學攻讀哲學博士的朱新民先生竭力向我介紹和推薦麥金太爾和他的《尋求德性》(一譯《德性之后》,原文為“After Virtue”)。當時麥金太爾正要離開該校前往圣母大學任教;貒笪也粩嗟叵蜓芯可鷤兘榻B這一情況。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學術界對麥金太爾的關注不斷升溫,他的主要著作逐漸被譯成中文,尤其是《尋求德性》,引起學者們的濃厚興趣,這部著作與羅爾斯的《正義論》成為近十幾年來我國學術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對人生、對生活世界的關注,將形而上與形而下結合起來是20世紀西方哲學發(fā)展的重要動向,20世紀下半葉特別是六七十年代以來,這一傾向更加明顯。西方學界越來越重視社會政治哲學、倫理學等“實踐哲學”的成果。90年代以來,我國哲學界也越來越關注西方“實踐哲學”。學術界的這種動向顯然與國際國內(nèi)社會急劇變化、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有關。當然,倫理學、道德哲學的有影響的成果是極其豐富多樣的,決不限于上述麥金太爾和羅爾斯的著作。要全面了解當代世界倫理道德思潮,必須擴展我們的視野。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這本由德里克·帕菲特所寫的《理與人》,對中國學者來說恐怕還是比較陌生的。帕菲特其人其書在中國學界尚不像麥金太爾及其著作那樣廣為人知,但是在西方當代倫理學領域,帕菲特的地位和影響并不亞于麥金太爾,《理與人》一書在學術上的價值和意義是很高的。該書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特別是西方人在合理性、道德、個人同一性等方面的根深蒂固的信念提出了挑戰(zhàn),作者提出的一系列觀點富有創(chuàng)見,在當代西方學術界自成一家,具有代表性。這本書的出版在西方倫理學界被視為學術上的一個重大的發(fā)展,給予很高的評價。當代著名哲學家斯特勞森在《紐約書評》中評價該書說:“此類著作中鮮有在范圍、豐富程度、想象力和推理的說服力方面可與之相媲美者!绷硪粋著名哲學家舍夫勒在《時代周刊》中認為:“《理與人》可能是自百年前西季威克發(fā)表《倫理學方法》以來功利主義傳統(tǒng)中有實質(zhì)性的道德哲學的最偉大的著作!边有人用“才華橫溢”、“思想豐富”、“天才之作”等來評述《理與人》。美國《哲學論壇》1999年12月發(fā)表的一份關于20世紀西方哲學經(jīng)典的調(diào)查報告將該書列入25本經(jīng)典之中。該書在元倫理學和應用倫理學領域都有重要地位,它對當代西方特別是英美大學中的倫理學課程產(chǎn)生的影響更加顯著,該書和麥金太爾的書同是當代倫理學課程的必讀書。在為期一學年的當代倫理學課程教學中,這本書通常是第一學期的研讀用書,第二學期則是中國學界較為熟悉的麥金太爾的著作。
德里克�6�1帕菲特 (Derek Parfit,1942—),英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和倫理學家。他的探究方向為人格同一性、理性、倫理等課題。他1984年的著述《理與人》在學術界內(nèi)有著很高的知名度,被廣泛引用,也被不少高等學府推薦給學生和大眾。他的所有研究幾乎都在英國牛津大學完成,他同時亦是美國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和羅格斯大學的客座教授。
引論
第一編 自敗的理論
第一章 間接自敗的理論
1.自利的理論
2.自利論何以可能是間接自敗的
3.自利論告訴我們要永不克己嗎?
4.以其自身的標準衡量何以自利論并未失敗
5.使自己非理性地行動能是合乎理性的嗎?
6.何以自利論蘊含著我們不可能避免非理性地行動
7.當與道德相沖突時對自利論予以拒斥的一個論證
8.這個論證何以失敗
9.何以自利論可能是自謙的
10.何以后果論是間接自敗的
11.以其自身標準衡量何以后果論并未失敗
12.幻想的倫理學
13.集體性的后果論
14.無過之錯
15.避免錯誤地行動是不可能的嗎?
16.使自己錯誤地行動可能是對的嗎?
17.何以后果論可能是自謙的
18.對假定不變性的詰難
19.合乎理性或合乎道德會是一種純粹的手段嗎?
20.結論
第二章 實踐上的兩難
21.何以后果論不能是直接自敗的
22.有些理論如何會是直接自敗的
23.囚犯的兩難困境和公共的善
24.實踐上的難題及其解決方法
第三章 道德數(shù)學中的五大錯誤
25.總體份額的觀點
26.忽視行動集合的后果
27.忽視微小的幾率
28.忽視細小的或者覺察不到的后果
29.可能存在覺察不到的傷害和受益嗎?
30.多因素決定
31.合乎理性的利他主義
第四章 直接自敗的理論
32.以其自身的標準衡量在囚犯的兩難困境中自利論失敗了嗎?
33.對道德的另一個弱辯護
34.時際兩難
35.對自利論的一個弱辯護
36.常識道德如何是直接自敗的
37.道德理論的五個部分
38.我們?nèi)绾文軌蛐拚WR道德以使其不會是自敗的
39.我們?yōu)槭裁磻撔拚WR道德
40.一個更為簡單的修正
第五章 結論
41.縮短常識道德和后果論之間的距離
……
第二編 合理性與時間
第三編 個人同一性
第四編 未來的世世代代
附錄
注釋
專業(yè)術語漢英對照表
參考文獻
譯后記
67.我們?yōu)槭裁床粦斊蛭磥?br />
我們的未來偏向?qū)ξ覀儊碚f是糟糕的。如果我們像無時間者的話,對我們而言就會更好一些了。我們在某些方面會有所失。于是,當糟糕的事情處于過去的時候,我們不應當感到如釋重負。但是我們也應當有所得。當好事處于過去的時候我們不應當悲傷。
所得在權重上會超過所失。一個理由會是這樣的。當我們回顧的時候,我們能夠足以承擔起選擇性。當這有助于幫助我們避免重蹈覆轍的時候,我們應該牢記我們的生活中的某些糟糕的事情。但是我們會允許自己忘記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絕大多數(shù)糟糕的事情,而通過反復重溫來保留我們所有的美好記憶。在我們展望的時候如果這么具有選擇性,對我們而言則會是糟糕的。除非我們考慮到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糟糕事情,否則我們就失去避免這些事情的機會。既然當我們展望的時候不應該具有選擇性,但是在回顧的時候我們卻能夠承受得起這么做,那么后者總體上說來會更加令人愉快一些。④
會有其他一些更大的收益。其一會是在我們對待變老和死亡的態(tài)度之中。讓我們首先來考慮這樣一個論證,伊壁鳩魯借以主張我們未來的非存在不能夠是某種痛惜之事。我們并不痛惜我們過去的非存在。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磻斖聪覀兾磥淼姆谴嬖冢咳绻覀儼仓羲氐貙Υ粋,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话堰@個態(tài)度延伸到另一個?
一些人主張說,這個論證是失敗的,因為我們可能活得更長久,但是我們本不能夠更早出生。這并非一個好的詰難。當畢達哥拉斯學派得悉2的平方根不是一個有理數(shù)的時候,他們對此感到痛惜。甚至當一些真理是假的這一點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時候,我們也會對這些真理感到痛惜。
伊壁鳩魯?shù)恼撟C之所以失敗另有原因:我們具有未來偏向。因為我們具有這一偏向,所以只是認識到我們一度受苦這一點現(xiàn)在可能并不煩擾我們。但我們安之若素并不表明我們過去所受之苦就不是糟糕的。就我們過去的非存在而言同樣會如此。因而伊壁鳩魯?shù)恼撟C只有對那些既缺乏未來偏向、又不痛惜他們過去的非存在的人們而言才具有說服力。既然沒有這樣的人,那么該論證就不對什么人具有說服力。
盡管該論證失敗,但是它可能提供某種安慰。如果我們害怕死亡的話,該論證表明我們所懼怕的對象不是我們的非存在,而只是我們未來的非存在。想到我們過去的非存在我們能夠處之泰然,并不表明那不是某種令人痛惜的事情。但是,既然我們事實上并不心懷恐懼地看待我們過去的非存在,那么當想到我們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時候,我們可能能夠用這個事實來減少我們的恐懼或者沮喪。如果我們時常想到而且泰然自若地對待我們身后的黑暗,那么這種安之若素可能轉移到我們對待我們身前的黑暗的看法上。
現(xiàn)在假設我們?nèi)狈ξ磥砥。我們就像無時間者一樣。那么我們應當會在我們對待衰老和死亡的態(tài)度方面大大獲益。隨著生活的推移,我們可以展望的東西應當會越來越少,而可以回顧的東西會越來越多。如果我們設想另一個差異,這個后果將更加明顯。假設我們的生活不是隨著出生和童年開始,而是像亞當那樣開始。假設,盡管我們都是成年人,而且具有成年人的見識和能力,但是我們只是剛剛開始存在。我們?nèi)狈ξ磥砥。我們會被我們昨天并不存在這個想法大大地煩擾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