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王振忠教授有關明清地方社會文化的研究論文集,是他過去二十多年不同階段的學術成果之結集。書稿主要包括歷史人文地理、徽學、社會史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作者還著力于域外文獻與中外交流史方面的研究,將中國置于東亞的脈絡去考察。
《社會歷史與人文地理——王振忠自選集》收錄了王振忠教授有關明清地方社會文化的研究論文,是他過去二十多年不同階段的學術成果之結集。書稿主要包括歷史人文地理、徽學、社會史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作者還著力于域外文獻與中外交流史方面的研究,將中國置于東亞的脈絡去考察。
摘要
在學術研究方面,我們“六零學人”大概算是比較幸運的一代;叵胛覀兊睦蠋熭,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曾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而被嚴重浪費;而我們,則能在一個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下,幸運地以學術研究為終生職業(yè)。我出生于1964年,小學畢業(yè)時,中國社會的劇烈動蕩已基本結束。我們這一代屬于比較早(如果不是最早)的一批受過系統(tǒng)學術訓練的讀書人,從本科到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再到留校任教,雖然不間斷的學校生涯也帶來社會歷練的明顯不足,但對于心無旁騖的學者而言,恐怕再沒有比這更幸運的了!1982年,我考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那個年代,整個社會百廢待舉,充滿了勃勃生機。而當時的復旦大學亦是欣欣向榮,富于學術理想。從民國時代過來的不少學術前輩都還健在,他們中的許多人仍活躍在學術領域的前沿……而從那時到現(xiàn)在,轉(zhuǎn)瞬已過了三十余年。在此過程中,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見證了數(shù)十年來中國學術的快速發(fā)展。其間,既遭逢20世紀90年代的“史學危機”,亦經(jīng)歷了21世紀頭十年中國學術的黃金時期。既目睹了一些著名學術機構的盛衰遞嬗,更看到不少新興學術領域的拓展與學術思潮之興起。其中,歷史人文地理的復興,社會史的崛起,歷史人類學之發(fā)展、壯大,都給我以較大的影響。1986年,我考入本校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其時,正值史地所的全盛時期,所內(nèi)高手如林,學風嚴謹。雖然歷史地理的學科屬性一度言人人殊,但平心而論,歷史地理學更多情況下仍被人習慣性地視作歷史學科中的一個小門類,只是因為有顧頡剛、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等一批超一流的學者,才使得歷史地理專業(yè)在大歷史領域獨樹一幟。其中,譚先生的學問博大精深,他在歷史政區(qū)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移民史等諸多領域創(chuàng)見卓著,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他所倡導的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目前已蔚為大國,形成了不同的分支。迄至今日,史地所同仁的諸多研究,基本上都可以在此學術脈絡中得以梳理。對我而言,自己在求學及學術起步階段,能久荷薰陶于此,這是個人一生的幸運。前輩學者嚴謹?shù)闹螌W與突出的學術成就,曾給我以極大的鞭策。只是與周遭其他的研究不同,20世紀90年代中葉以來,“徽學”逐漸成為個人學術領域的“癡絕處”之一——這在復旦并無師承,而是由我獨立拓展出的一個學術空間。開山挖銅,自有一番樂境。雖然是否已鑄出新錢不敢自詡,但為此曾投入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也正因為如此,在外人看來,此前的一些研究似乎游離出歷史地理的學科邊界,在早年亦曾遭遇過不少困難與挫折,但也自覺因此而有了更多的收獲與欣喜。事實上,民間文獻的大批發(fā)現(xiàn),為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回頭想想,這或許也算是學術上的一種殊途同歸吧。在此,我要感謝學界的諸多師長、好友,正是因為他們的寬容、支持與鼓勵,我才得以在廣闊的學術領域自由發(fā)展,能夠“讀史隨心”,從事個人感興趣的諸多探索與研究……
光陰荏苒,轉(zhuǎn)眼已知天命,或許應當對既往的學術研究多所反思,以便重新出發(fā),在這個功夫多在學問之外的年代依舊摒棄雜念,“進取不忘其初”,做些自覺有趣、也更為重要的學術探索。
收起全部↑
王振忠,1998年起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歷史地理、明清史、徽學及域外文獻研究,重點關注地域文化差異及區(qū)域社會之變遷,在學術研究中,特別擅長于對新史料的發(fā)掘與利用,重視田野調(diào)查與文獻分析相結合,重視對傳統(tǒng)人文背景下區(qū)域社會變遷的綜合性研究。
從客家文化背景看《天朝田畝制度》之由來
鳳陽花鼓新證
大、小姓紛爭與清代前期的徽州社會
——以《欽定三府世仆案卷》抄本為中心
歷史地名變遷的社會地理背景
——以皖南的低山丘陵地區(qū)為例
太平天國前后徽商在江西的木業(yè)經(jīng)營
——新發(fā)現(xiàn)的《西河木業(yè)纂要》抄本研究
徽、臨商幫與清水江的木材貿(mào)易及其相關問題
——清代佚名商編路程抄本之整理與研究
清水江文書所見清、民國時期的風水先生
徽商章回體自傳《我之小史》的發(fā)現(xiàn)及其學術意義
《唐土門簿》與《海洋來往活套》
——佚存日本的蘇州徽商資料及相關問題研究
18世紀東亞海域國際交流中的風俗記錄
——兼論日、朝對盛清時代中國的重新定位及其社會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