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歷史上文學要籍眾多,且多有影響,對其進行論述是很有必要的。本書對先秦至清末(1840)的皖籍文學家現(xiàn)存重要文學創(chuàng)作、重要詩話文論著作或編選的重要詩文集共100余部進行解題,每題范圍為作家生平事跡、主要著述及版本、重要文學要籍內(nèi)容以及文學成就等方面,尤以后者為重點,對安徽省文學要籍的總體研究有新的突破,對地方傳統(tǒng)文學和文化見建設提供學術(shù)資源。
郭全芝,女,1958年生。1982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2年至今在本校文學院(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工作。其問,曾短期在四川大學進修古籍整理,在安師大學習古代文學研究生課程,在日本研修先秦文學,F(xiàn)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典文學和古典文獻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教學方面,先后給本科生開設過古代文學、陶淵明研究、民間文學等課程,給研究生開設過語言文字要籍介紹、經(jīng)學與古籍整理等課程。并于2012年主持省級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古代文學項目?蒲蟹矫,有多項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2005年被評為“安徽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2006年獲學院科技工作者稱號。
撰寫說明
凡例
先秦
一 管仲《管子》
二 老子《道德經(jīng)》
三 莊子《莊子》
漢
四 劉安《淮南子》
五 淮南小山《招隱士》
六 桓譚《新論》
魏
七 曹操《魏武帝集》
八 曹丕《魏文帝集》《列異傳》
九 曹植《曹子建集》
十 薛綜《薛綜集》(附:薛綜之子薛瑩著述)
十一 曹叡《魏明帝集》
十二 夏侯玄《夏侯玄集》
十三 嵇康《嵇康集》(附:嵇康之兄嵇喜、子嵇紹創(chuàng)作)
十四 桓范《世要論》
晉
十五 夏侯湛《夏侯常侍集》(附:夏侯湛弟夏侯淳創(chuàng)作)
十六 曹攄《曹攄集》
十七 嵇含《嵇含集》《南方草木狀》
十八 桓溫《桓溫集》
十九 曹毗《曹毗集》
二十 戴逵《戴逵集》(附:戴逵之子戴颙創(chuàng)作)
二十一 桓玄《桓玄集》
二十二 戴祚《西征記》《甄異傳》
南朝
二十三 何尚之《何尚之集》(附:何尚之之子何偃、孫何胤創(chuàng)作)
唐
二十四 劉長卿《劉隨州集》(《劉長卿集》《劉文房集》)
二十五 張籍《張司業(yè)集》
二十六 李紳《追昔游集》
二十七 費冠卿(作品見《貴池唐人集》)
二十八 許棠《文化集》
二十九 曹松《曹松詩集》
三十汪遵《汪遵詩》(見《全唐集》)
三十一 周繇《周繇詩文》
三十二 張喬《張喬詩集》
三十三 顧云《顧云集》
三十四 康■《劇談錄》
三十五 杜荀鶴《唐風集》
三十六 張蛟《張象文詩集》
三十七 殷文圭《殷文圭詩文》
三十八 伍喬《伍喬詩集》
宋
三十九 姚鉉《唐文粹》
四十孫抗《映雪齋集》
四十一 梅堯臣《宛陵集》
四十二 郭祥正《郭祥正集》
四十三 張耒《張耒集》《明道雜志》
四十四 阮閱《郴江百詠》《詩話總龜》
四十五 周紫芝《竹坡詩話》《太倉梯米集》《竹坡詞》
四十六 胡舜陟《胡少師總集》
四十七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四十八 王铚《四 六 話》《雪溪集》《默記》
四十九 王明清《揮麈錄》《投轄錄》《玉照新志》《摭青雜說》
五十王之道《相山集》
五十一 呂本中《東萊詩詞集》《童蒙詩訓》《紫微詩話》
《江西詩社宗派圖》
五十二 呂祖謙《東萊集》《東萊博議》《古文關(guān)鍵》《宋文鑒》
五十三 朱翌《灊山集》《猗覺寮雜記》
五十四 張孝祥《于湖集》
五十五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詩集傳》《楚辭集注》《朱子語類》
(附:朱熹叔祖朱弁、父朱松創(chuàng)作)
五十六 汪莘《方壺存稿》《方壺詞》
五十七 汪晫《康范詩集》
五十八 華岳《翠微南征錄》《翠微北征錄》
五十九 吳潛《履齋遺集》
六十方岳《秋崖集》
元
六十一 方回《瀛奎律髓》《文選顏鮑謝詩評》《桐江續(xù)集》
六十二 曹伯啟《曹文貞公詩集》
六十三 貢奎《云林集》
六十四 貢師泰《玩齋集》
六十五 貢性之《南湖集》
六十六 余闕《青陽先生文集》
六十七 舒順《貞素齋集》
六十八 趙汸《東山存稿》《杜律五 言注》
明
六十九 朱權(quán)《太和正音譜》《臞仙宮詞》
七十 朱有墩《誠齋傳奇》《誠齋樂府》
七十一 程敏政《篁墩集》(《篁墩程先生文集》)《明文衡》
《新安文獻志》
七十二 朱誠泳《經(jīng)進小鳴集》(《小鳴稿》)
七十三 鄭之珍《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
七十四 汪道昆《大雅堂雜劇》《太函集》
七十五 朱載堉《醒世詞》
七十六 梅鼎祚《昆侖奴》《玉合記》《長命縷》《鹿裘石室集》《才鬼記》
《青泥蓮花記》《古樂苑》《歷代文紀》《釋文紀》
《書記洞詮》
七十七 潘之恒《亙史》《鸞嘯小品》
七十八 汪廷訥《環(huán)翠堂樂府》
七十九 曹臣《舌華錄》
八十 阮大鋮《阮大鋮戲曲四 種》《詠懷堂詩集》
清
八十一 方文《盒山集》
八十二 孫默《國朝名家詩余》(《十六 家詞》)
八十三 龔鼎孳《定山堂詩集》《定山堂詞集》
《定山堂古文小品》
八十四 錢澄之《藏山閣集》《田間詩集》《田間文集》
八十五 施閏章《施愚山先生全集》
八十六 潘江《龍眠風雅》
八十七 張潮《虞初新志》《幽夢影》
八十八 戴名世《南山集》《憂庵集》
八十九 王之績《鐵立文起》
九十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古文約選》
九十一 吳震生《太平樂府》《才子牡丹亭》
九十二 劉大櫆《劉海峰詩文集》
九十三 吳敬梓《儒林外史》
九十四 程晉芳《勉行堂詩文集》
九十五 方成培《雷峰塔》《詞榘》
九十六 姚鼐《惜抱軒詩文集》《古文辭類纂》
九十七 方東樹《昭昧詹言》
九十八 包世臣《藝舟雙楫》
九十九 徐墩《桐舊集》
一百 姚瑩《東溟文集》(含《東溟外集》《東溟文后集》《文外集》)
《東槎紀略》《康輶紀行》《后湘詩集》
一百〇一 潘綸恩《道聽途說》
一百〇二 許奉恩《里乘》(《蘭苕館外史》《留仙外史》)
一百〇三 宣鼎《夜雨秋燈錄》《夜雨秋燈續(xù)錄》
主要參考文獻(著作類)
后記
《相山學術(shù)叢書:皖人文學要籍解題》:
曹魏政權(quán)實際統(tǒng)治時期是皖籍作家作品繁榮興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文學在文學史上稱為建安文學,從時間上看也包括正始文學。建安文學與兩漢文學相比,具有自己的鮮明特點,但其變化又與東漢文學相關(guān)。
東漢時期,文學新變已經(jīng)明顯。政論文方面,不少作者擺脫了依經(jīng)立義的束縛,敢于發(fā)表不同看法,涌現(xiàn)出桓譚、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等杰出的政論作家。詩歌方面,雖然四言詩仍然是作家喜歡的詩歌體式,但始于民間的五言詩也日漸被文人接受,尤其是生活于下層、出仕無望的文人往往借用這種便于寫形造物的新詩體抒寫自己的遭遇與社會現(xiàn)實,內(nèi)容新穎而富有時代氣息。辭賦方面,抒寫個人思想情感的騷體賦以及詠物抒情小賦取代了以“盡忠孝”為主旨的歌功頌德的大賦,成為新的文學主流。這一切對生活在東漢后期及曹魏時期的文人作家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作家敢于創(chuàng)新就是其深受影響的具體表現(xiàn)。新的文風由是開創(chuàng)。面對著動亂的社會現(xiàn)實,不少人自覺地承擔起改變亂世局面的社會職責,作品中洋溢著崇高的理想壯志。其中表現(xiàn)最為杰出的,無疑是皖籍作家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氏父子的文學成就主要在詩歌領域。
鐘嶸《詩品序》在論及兩漢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凋零和建安詩歌的勃爾復興的局面時說:“自王、揚、枚、馬之徒,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從李都尉迄班婕好,將百年間,有婦人焉,一人而已。詩人之風,頓已缺喪。東京二百載中,惟有班固《詠史》,質(zhì)木無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郁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次有攀龍托鳳,自致于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于時矣!笨隙ê透叨仍u價了曹氏父子在詩歌創(chuàng)作代替辭賦創(chuàng)作而成為文壇主流中所起到的作用。
曹操是建安文壇的領袖。他憑借政治領袖的號召力使天下文人歸附,建安文學在其帶動下漸呈繁榮局面,詩歌創(chuàng)作更出現(xiàn)了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建功立業(yè)的新氣象。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謂建安詩“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qū)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新的詩風即所謂建安風骨由是形成。曹丕和曹植還時時發(fā)起創(chuàng)作同題詩賦的活動,使建安文學團體不僅在政治上依附,也因文學活動而聯(lián)系緊密。
三曹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都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如詩歌方面重視對樂府詩體的革新,不僅借樂府舊題寫時事,并且淡化了樂府的敘事性,代之以抒情為主體。他們的詩文成就最高而又各具自己的風格特征。曹丕和曹植都在詩歌體式方面多作嘗試,并在詩歌中融進復雜內(nèi)容,抒寫個人真性實情,與乃父詩歌主要是“言志”之作已有不同。兄弟兩人還在創(chuàng)作上自覺吸收民間創(chuàng)作的某些特點。他們的創(chuàng)作趨向華麗,并以此影響到后繼文風。
曹氏父子之后,其家族仍然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不少優(yōu)秀的作家,依附于這一家族的臣僚中也有不少屬于皖籍人士。其中,曹氏姻親嵇康以杰出的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在當時最為突出。
嵇康主要活動于正始時期,其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正始文學的某些特點。此時,由于夏侯玄、何晏、王弼的努力,玄學興起。夏侯玄是曹爽的表親,他的行為舉止已然體現(xiàn)出名士風度.其玄學和政治主張引領著當時士風。玄學“改變了士人的生活態(tài)度及文化觀念”,使之秉承了老、莊“對世俗社會生活的疏離”和“對傳統(tǒng)儒家倫理道德的蔑棄”(徐公持:《魏晉文學史·三國文學概說》)。當時,嵇康更是直接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號(嵇康:《釋私論》),其詩文創(chuàng)作也受此影響而獨樹一幟。
與這一時期作家多為三國魏人不同,薛綜是當時罕見的有多篇文學性散文留存下來的吳國大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