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為“名人家風”叢書的一種,詳細梳理了南朝謝氏家訓、家規(guī)、家風,以及對整個謝氏家族的影響。從另外一個側面讓人了解到謝氏家族嚴謹、有序的家訓、家風,對今天的和諧的家庭建設以及整個社會道德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千七百多年前,在古中國的大地上,有一個鐘鳴鼎食之家、詩禮簪纓之族。它起于曹魏,興于西晉,盛于東晉,衰于梁,亡于陳,其流風余韻綿延悠悠三百載,譜寫了六朝的名士風流。其冠冕之盛,只有*一望族“瑯邪王氏”可與之比肩,它就是陳郡陽夏[陽夏:今河南太康]的謝氏家族。
謝氏家族中的子弟皆龍章鳳彩,衣冠磊落,或擅于音聲,或精通樂器,或長于舞蹈,或鐘情詩文,一門幾代文采風流,雅士相銜而出,文才相繼,不絕于書。子弟中,文韜武略,立下赫赫戰(zhàn)功者有之;崇尚自然, 開創(chuàng)山水詩派者有之;譜寫樂章,修復失傳雅音者亦有之。此外,他們在書法、繪畫等諸多領域,也都有極高的造詣。令唐代大詩人王勃抱憾自己“非謝家之寶樹”的謝氏家族,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讓無數文人雅士為之折腰,為之傾倒!吨ヌm玉樹生庭階:謝安與謝氏家風》帶領大家走近這個家族,一窺原委。
總序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氣質,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性格。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xù)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氣。這樣一種看不見的風尚習慣、摸不著的精神風貌,以一種隱性的形態(tài)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xiàn)出這樣一種習性。這就是家風。
“家風”一詞,最早見于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岳的詩中。與潘岳有“雙璧”之稱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將《詩經》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成篇。潘岳為與友人唱和,寫作了《家風詩》。在這首詩中,作者通過歌頌祖德、稱美自己的家族傳統(tǒng)以自勉。
“家風”又稱“門風”,這個詞語在西晉出現(xiàn)并在隨后流行,顯然和“士族”“世族”“勢族”“大族”“世家大族”成為社會上的統(tǒng)治力量有關。無論是以宗族為根基、以武力為特質的地方豪族,還是以官宦為標志、以文化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們政治上累世貴顯,經濟上廣占土地,文化上世傳家學,壟斷了全社會的主要資源。除通過九品中正制和婚姻關系來維護門閥制度之外,他們還自矜門戶、標樹家風,用以抵御皇權和寒人的侵漁。正因為如此,兩晉以后,這個詞語漸次流行。從發(fā)軔之初,“家風”就往往和“門風”互用。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家庭的風氣,將它看作一個家庭的傳統(tǒng)、一個家庭的文化。
傳統(tǒng)作為人類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從過去延傳到現(xiàn)在的事物。沒有經過較長時間的過濾和沉淀,就形成不了傳統(tǒng)。在《論傳統(tǒng)》的作者希爾斯看來,至少要持續(xù)三代人,才能成為傳統(tǒng)。盡管世代本身的長短不一,但無論是信仰還是行動范式要成為傳統(tǒng),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兩次延傳。家風作為特定家庭的傳統(tǒng),是該家庭長時期歷史汰選、傳統(tǒng)沉淀的結果,是一輩又一輩先人生活的結晶。在歷史文獻中,“家風”或與“世德”共舉,或與“世業(yè)”并稱,足見家風有別于時尚,而與“世”即很多年代、好幾輩子緊密關聯(lián)。在時間上持續(xù)的短暫性是時尚的特征,而家風則是歷經延傳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孫后代身上一再出現(xiàn)的東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文獻中提及“家風”一詞,往往蘊含對傳統(tǒng)的繼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墜家風”“世守家風”“克紹家風”“世其家風”及“家風克嗣”等,無不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有一種觀點認為,家風必須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否則,不能稱之為家風。實際上,這只是說者的一種期許、一種渴盼,家風本身并不蘊含這樣的意味。否則,“良好家風”就是毫無意義的同義反復。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間表現(xiàn)出差異性的東西,時時表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樣,家風作為家庭的文化和傳統(tǒng),表現(xiàn)的也是一個家庭的氣質和風習,反映出一個家庭與其他家庭的不同之處。它完全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義。有的家風可能是勤奮儉樸、為人忠厚、待人有禮,也有的家風可能是狡詐刻薄、游蕩為非、跋扈兇橫。如同一所學校、一個班級的風習我們稱之為學風、班風,而學風有好壞之分,班風有高下之別,并不總是值得弘揚一樣,家風同樣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傳家寶。正因為如此,對家風或門風則就既有稱譽,也有貶損。即便是在傳統(tǒng)社會,被視為傳家久、繼世長的,也只有耕讀、忠厚、清廉這樣一些美好的品質。
的確,家風的特征在前現(xiàn)代、在鄉(xiāng)村社會、在大家庭中表現(xiàn)得十分鮮明,格外生動,而在現(xiàn)代城市家庭中卻不那么明顯。但是,只要一個組織存在,就會有這個組織的文化,特別是這個組織如果有歷史的厚重,有傳統(tǒng)的積淀,就更是如此。作為家庭的文化,家風是附麗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會有家風。家風并不必然會因為農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喪失,或者說,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情勢的變化,家風的具體內容肯定會有變化,但家風仍然會存在。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沒有家風,本質上也是一種家風。在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都發(fā)生了革命性變革的當今社會,人們感嘆“家風”的蕩然無存,其實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讀書,自然富貴;不欠債,不健訟,何等安寧”這樣一些古典原則的式微,是指“耕讀兩途,讀可榮身耕可富;勤儉二字,勤能創(chuàng)業(yè)儉能盈”這樣一些傳統(tǒng)內容的淪落,是“志欲光前,惟是詩書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儉傳家”這樣一些舊時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風本身的消逝。
叢艷姿,女,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成員。曾參與《傳統(tǒng)文化》叢書(齊魯書社)的編寫工作;擔任《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叢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副主編。
引 言
第一章 “起”
第一節(jié) 虎父“犬”子
第二節(jié) 金友玉昆
第二章 “升”
第一節(jié) 東山養(yǎng)望
第二節(jié) 棋逢敵手
第三章 “盛”
第一節(jié) 匡扶晉室
第二節(jié) 策馬淝水
第四章 “衰”
第一節(jié) 倦飛而還
第二節(jié) 禍不單行
第五章 “亡”
第一節(jié) 落日余暉
第二節(jié) 零落成泥
結 語
參考文獻
謝氏家風的奠定者
謝鯤,字幼輿,謝衡之子。
謝鯤十歲時,“八王之亂”爆發(fā),生長于亂世,又受元康玄風影響的謝鯤,不同于精通儒學的父親,他更喜歡《老子》和《易經》。謝鯤言辭通達,見識高遠,時常不修邊幅,他追隨元康名士,列位于當時有名的名士團體——“四友”和“八達”。
在《晉書》里,謝鯤與“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劉伶并列入傳!爸窳制哔t”“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故事俯拾皆是,比如大醉之后睡在鄰家賣酒女旁側的阮籍,在母親喪禮上吃肉飲酒而后口吐鮮血的嵇康, 赤身裸體飲酒放歌的劉伶……可以想見,與他們一起并入史書的謝鯤,其言行舉止應該也是一樣的任情放達。果不其然,謝鯤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因調戲鄰家女被打掉牙齒的事,這件事甚至成為一個成語而廣為流傳。
投梭折齒
謝家的鄰居高家有個女兒,天生麗質、清麗脫俗。一天,少女在屋內織錦,木梭在機杼上往來不絕。謝鯤路過窗邊,看到眼前這個粉汗盈盈的少女,不禁被她淡然悠遠的嫻靜之態(tài)所吸引,風流不羈的謝鯤難免言語輕佻、舉止輕薄。少女惱羞成怒,隨手將手中織錦的梭子朝謝鯤打去,不偏不倚,正好打到他的臉上,一下子就打掉了他兩顆牙齒,謝鯤掩面而走。
當時的人聽說了這件事都哈哈大笑,還編了歌謠來取笑他:“任達不已,幼輿折齒!币馑际钦f,任情放達不止啊,幼輿沒了牙齒啦。謝鯤聽到不以為意,仰天長嘯,并說:“沒了牙齒,又不會妨礙我唱歌!
如果說這件事只是人們取笑謝鯤為人輕浮的一點兒茶余飯后的談資的話,那么被時人和后人傾慕和盛贊的,則是謝鯤的超然物外的高遠暢達和他那“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的淡泊心懷。
永興年間(304—306年),正值“八王之亂”之時,嫉恨謝鯤的人給長沙王司馬乂進讒言,誣陷謝鯤想要逃跑,于是司馬乂下令鞭打他。謝鯤并不辯駁,立即解開衣衫準備領罰,而且沒有一點兒忤逆的神色。司馬乂見狀不覺驚異,又下令放了他。謝鯤就整理好衣衫,同樣不見喜色。時任太傅的東海王司馬越聽說了謝鯤的名氣,便召他為屬官,但沒過多久,謝鯤又因罪被免官。當時的人都為他扼腕嘆息,認為到宰府任職不久就被罷黜實在令人惋惜。但是,謝鯤聽到這個消息,反而操琴放歌,并不在意。大家無不佩服他的高遠暢達、恬靜淡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