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顧景舟制壺特點、工藝秘籍,有細致闡述;對他如何悉心培育徒弟、學生,有生動敘寫;如何重視制壺工具、如何制作工具、工具在制壺中的作用,對泥料的獨特認識,如何通過印章來管理自己的作品,娓娓道來;以較多細節(jié)展示他在紫砂古器鑒定上的不凡功力。
配以100余幅顧景舟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圖片,以及100多幅各個時期的經(jīng)典作品圖片;許多圖片由其家屬、友人珍藏提供,屬于首次披露;顧景舟老友、國學泰斗馮其庸為該書題寫書名,見于內(nèi)封;該書裝幀設計精美別致,分平裝與精裝兩種;精裝本配有兩枚精美的藏書票,具有一定收藏價值。
顧景舟(1915-1996),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zui多的一位。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壺仿古。五十年代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顧景舟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烧f是近代陶藝家中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nèi)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nèi)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徐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一級作家、紫砂文化學者。有長篇小說、散文隨筆、文學傳記等著述十五種,四百余萬字。重要作品屢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讀者》《散文選刊》轉載,或被改編為影視劇。近年致力于紫砂題材的文學書寫,被譽為當代紫砂文學的領軍人物。中國作家協(xié)會先后三次召開其作品研討會!懂敶骷以u論》《小說評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文藝報》《文學報》等多次刊載對其作品的評論文章。現(xiàn)居陶都宜興。
《布衣壺宗——顧景舟傳》入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2015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國壺》入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2012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入選“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出版精品工程”
《一壺乾坤》獲第四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
第三屆漢語文學女評委獎
《花非花——蔣蓉傳》入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2006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獲第三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
第五屆全國報告文學獎
第三屆徐遲文學獎
《緣去來》獲江蘇省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
《浮沉之路》獲第二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
《公民喉舌》同名改編連環(huán)畫獲比利時國家美術獎
《南書房》入選外交部2015年第五屆讀書節(jié)10本好書之一
《天下知己》獲第三屆冰心散文獎
據(jù)顧氏家族記載,顧景舟的奶奶邵氏逝世于1934年2月15日。其時,顧景舟20虛歲。顧家的當家人走了,對全家的打擊是巨大的。沒有奶奶的日子里,很長的悲傷與落寞伴隨著他,難以排遣。奶奶臨終前,已經(jīng)講不出話,她只是以最后的力氣,從枕邊拿過一只她做的小水平壺,顫巍巍地放到他手里。這把壺,朱泥潤亮,形態(tài)窈窕,而手法老到;制工尤精,是最具邵氏風格的力作。顧景舟知道奶奶的心思,她是要他把顧家壺風傳續(xù)下去。
人,有時可以在一夜之間突然長大。奶奶不但是景舟制壺的導師,更是他人生的啟蒙者。她的離去,讓哀傷的顧景舟懂得,其實,奶奶并非不能長生,如果他能傳承奶奶的正脈,那么她老人家就可以一直活在他的壺藝里。
毫無疑問,顧景舟此時的生活圈子尚很狹窄。蜀山“?堤掌餍小毙熳婕兗遥瑓s是他經(jīng)常光顧的場所。徐祖純通文墨,見多識廣,懂陶器諸行,尤擅紫砂鑒賞。他的“?堤掌餍小苯(jīng)營得法,生意好,人氣旺,在蜀山陶業(yè)頗有聲譽,人稱“三先生”,顧景舟很敬重他。按照同村親戚排輩,他尊稱徐祖純的夫人邵賽寶為“姑姑”,由此,徐祖純自然就是“姑夫”。徐祖純的兒子徐漢棠、徐秀棠,后來成為紫砂界的知名人物,與顧景舟關系頗深。當時,他們兄弟印象里的顧景舟,就是一個文靜的白面書生,便都叫他“景舟哥”。那時顧景舟最多20出頭,他上蜀山南街徐家,隔夜總會請人來打個招呼:明天下午,大約何時,顧景舟專來拜訪。這像是舊文人的禮數(shù),也有自重的意味,而徐家得到消息,肯定會在預約的時間等候他到來。即使不在飯點上,徐祖純的夫人也會準備一些應時茶食點心,如自制的面餅、面疙瘩之類招待他。顧景舟初來徐家時,總是把自己剛做下的茶壺讓徐祖純點評。徐祖純歷練紫砂江湖,閱壺堪稱無數(shù),三言兩語,就會對顧壺作出一個中肯評價,讓顧景舟心服口服。一次,顧景舟送來一把新制的牛蓋洋桶壺坯,徐祖純見了,驚呆半晌,一番意外欣喜,迅即溢于言表。此前蜀山窯場,說到洋桶壺,皆稱儲銘第一。在徐祖純看來,顧景舟所制洋桶壺,有儲壺底子,但整個壺體英氣逼人,雋秀、挺拔、脫俗,骨格清奇,完全是對儲壺的一種顛覆與超越。
洋桶壺的前世,一直可以上溯到明代,古稱“四系罐”,顧名思義,乃是一種肩部有四系,用繩子拴起來的粗陶茶器。晚清時,根據(jù)“四系罐”脫胎而來的牛蓋洋桶壺開始出現(xiàn),所謂牛蓋,是壺蓋上左右兩端有似牛鼻的兩個大孔。坊間認為,此款系世人效仿美國洋鐵桶的時髦式樣,故稱洋桶壺。亦有方家持有異議,認為此壺與美國洋鐵桶并不挨邊,確切的說法應是“桶樣”,只因拗口,便將文字倒過來變成樣桶,卻又與清末民初時出現(xiàn)的美國洋鐵桶暗合。于是,約定俗成的“洋桶壺”便在民間扎根了。舊時江南鄉(xiāng)村,但凡有些身份或略有家資的,都愛去街上的茶館喝壺茶,洋桶壺兩端,安有兩根輕巧的黃銅鋬,金亮的色澤象征富貴,又便于攜帶,壺客將其拎在手里,既方便,亦氣派,是舊時江南宜興一帶男人的時尚。壺,就是茶客的身份,壺客們對飲茶之器的在乎與攀比,甚至比衣著穿戴還更講究。常常在茶館,一壺茶喝著,茶客們就會對各自的壺品頭論足,有時氣氛閑雅,有時卻劍拔弩張。江南舊俗稱其為“斗壺”。
顧景舟的洋桶壺,一出世,便顯現(xiàn)其筋骨遒勁的不凡氣度,貴有濃郁的文人意味,如西風獨立,一掃早前奢靡、軟沓的壺風。激動中的徐祖純以他一貫的老成持重,越過顧景舟的洋桶壺,對著面前的年輕人,給出了一個非常高的評價:出手不凡,必成大器。
徐祖純決意為顧景舟的出道盡力。當時,一個默默無聞的壺手要出名,不但要有實力窯戶老板舉薦,還要在幾家主要茶館得到諸家認可,有人肯掏出真金白銀來買壺,方算成功。徐祖純不動聲色,開始一步一步實施他的“包裝”方略。
舊時江南茶館,是當?shù)赜猩矸菽腥说幕顒訄鏊。凌晨三四點鐘,茶館即開張,茶客進門,必有熱毛巾伺候;至于茶水,老茶客不必問喝紅茶還是綠茶,座位與茶具都是固定的。城里鄉(xiāng)下每天的新聞資訊,大抵從這里發(fā)布。其場景,頗如今天電視臺的“新聞直播間”;等候在新聞之后的,還有茶客們津津樂道的娛樂版,評彈、說書、小熱昏(一種流行江南的說唱形式)。這些當時的“前衛(wèi)”脫口秀,都是茶館里固定的主打節(jié)目。
一日,徐祖純在茶館的眾目睽睽之下,鄭重地讓顧景舟的洋桶壺登場了。
迅即,一些資深茶客見到顧壺,便發(fā)出一陣由衷贊嘆。有人把儲版洋桶壺與顧版洋桶壺放在一起比較,覺得儲壺老到沉雄,顧壺清雋挺秀;氣度上,儲壺江湖味重一些,而顧壺則端正文雅,頗具超拔的文人氣息。綜合起來,喜愛顧壺的茶客,幾乎是一邊倒。眼力準、下手快,且有實力的藏家,馬上提出一個實際的問題,顧壺值多少米?
民國江南,白米一直是城鄉(xiāng)最堅挺的民間代幣,時逢戰(zhàn)亂,流行的紙幣常常一落千丈,而白米才是活命的根本。通常,人們談論一件貴重東西,不說值多少錢,而稱值幾擔米。
關于顧景舟洋桶壺的價格,徐祖純報的,就是五斗米的一口價。這個價格,輕輕地就越過了儲臘根,在當時的蜀山窯場,也已相當不低。
“五斗米?”有人覺得偏高了,畢竟,顧景舟還是個新手。
“呵呵,嫌高的這位先生,不買可別后悔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