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根文化?中學生讀本?春秋大義:<春秋>三傳選讀》的體例,為了簡明扼要,選擇春秋五霸的故事,一方面希望讀者對春秋五霸有更深入的了解,一方面也可以從五霸的更迭中看到春秋時代的整個輪廓。但關于“春秋五霸”的組成,歷來有爭議!镀堊?王霸》篇認為:“齊桓、晉文、楚莊、吳闔廬、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薄妒酚洝穭t是“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此外還有好幾種說法。春秋時能稱為霸的諸侯國,其主要標志是“會盟”其他諸侯國,而完成這一重要儀式的有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楚莊王旅、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五位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他們,部分高中教科書也采用這一說法。又因宋襄公在史書中的文字記載不多,所以《中華根文化?中學生讀本?春秋大義:<春秋>三傳選讀》姑且根據(jù)上述標準,沒有收錄宋襄公。而收錄秦穆公的原因,一方面是諸多“五霸”版本中都有此公,另一方面,是春秋戰(zhàn)國之后統(tǒng)一中原的正是秦國,讀者也許會對這樣一位為子孫后代開拓疆域、打下政治基礎的諸侯有興趣。
《中華根文化?中學生讀本?春秋大義:<春秋>三傳選讀》選文的底本為楊伯峻編著的《春秋左傳注》,注釋和譯文則雜取各家。
《春秋》三傳不僅僅是春秋時期的編年史,更教會我們?nèi)绾窝纱龤v史。 寓教于史、一字褒貶的春秋筆法,奠定了中國歷史的傳統(tǒng),是中國歷史的根。
第一單元 君臣同心
齊桓公尊王攘夷
公孫無知之亂
桓公與公子糾爭國
柯之盟門
召陵之盟
葵丘之盟
第二單元 顛沛流離
晉文公大器晚成
晉國驪姬之亂
晉公子重耳之亡
秦納晉文公
晉文公從善如流
晉楚城濮之戰(zhàn)
第三單元 省己納人
秦穆公稱霸西戎
燭之武退秦師
蹇叔哭師
秦晉殺之戰(zhàn)
秦伯猶用孟明
秦伐晉濟河焚舟
第四單元 止戈為武
楚莊王以德服人
王孫滿對楚王問鼎
申叔時說楚王復封陳
楚許鄭平
郵之戰(zhàn)
宋及楚平
第五單元 心忍氣盛
第六單元 臥薪嘗膽
春秋中期,由晉文公開創(chuàng)的晉、秦聯(lián)合對楚的局面,因崤之戰(zhàn)的發(fā)生而改變。由于晉、秦關系惡化,相互攻戰(zhàn)不息,秦聯(lián)楚以抗晉,使晉喪失爭霸的優(yōu)勢,楚則解除向中原推進的后顧之憂。此時,晉國卿權日重,諸卿相爭,內(nèi)政紛亂,國力有所減弱。而楚莊王即位后,在令尹孫叔敖輔佐下,發(fā)展生產(chǎn),整頓政治,集中權力,改革軍事,實力日益增強。楚莊王雄心勃勃,問鼎中原,與晉展開爭奪中間地帶的斗爭,尤以地處中原要沖的鄭國為爭奪的焦點,由此孕育著晉、楚之間一場新的大戰(zhàn)。
此次戰(zhàn)役中晉軍的失敗,主要原因是將帥不和,指揮不統(tǒng)一,上面的“晉軍將領人物圖表”可見一斑。荀林父、士會的遲疑不進,正反映了他們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但先毅堅持以偏師作戰(zhàn),趙同、趙括、趙旃、魏錡也要作戰(zhàn),荀林父無從指揮,陷于進不能、退不可的境地。軍隊的第一準則是服從,但即便在中軍的主將和副將之間,軍事戰(zhàn)略都截然相反。這嚴重干擾了士氣,使士兵乃至將領們無所適從,從而失去了必勝的決心和勇氣。晉為救鄭而來,但直到晉、楚兩軍隔河相望時,晉軍統(tǒng)帥還在爭論打不打的問題。荀林父提出待楚軍退后,再行攻鄭,實不失為制鄭上策。但此策既不能實行,而全軍已渡過黃河。渡河后.中軍帥荀林父還舉棋不定,明知魏鑄、趙旃去楚營挑戰(zhàn),也不做戰(zhàn)爭準備。遭楚軍攻打時,又張惶失計,不思退敵良策,終于導致全軍潰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