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宇宙論、本體論、思想方法論、知行觀、價值觀等方面講述中國哲學的基本內(nèi)容,揭示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認知結構、價值觀念。全書共分二十四章,并收集周桂鈿先生*研究成果《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和《求真的科學哲學家王充》作為附錄。全書內(nèi)容精當,集專業(yè)與通俗與一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普及教材。
中國哲學的精神是自強不息、實事求是、辯證思維、以人為本、內(nèi)在超越、有容乃大。發(fā)展歷程可以概括為奠基期、發(fā)展期、高峰期三大階段。中國哲學基本問題是天人關系問題,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特有的哲學思維模式。本書從宇宙論、本體論、思想方法論、知行觀、價值觀等方面講述中國哲學的基本內(nèi)容,揭示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認知結構、價值觀念。
周桂鈿,男,1943 年生,福建長樂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朱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顧問。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日本京都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傳統(tǒng)哲學、秦漢哲學、中國傳統(tǒng)科學、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等。1991 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碩士學位獲得者的稱號。曾主持國家社科九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曾獲北京市社科聯(lián)學術成果獎,教育部學術成果獎,北京師范大學優(yōu)秀教材獎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學思想新探》、《王充評傳》、《虛實之辨》、《董學探微》、《秦漢思想史》、《天地奧秘的探索歷程》、《十五堂中國哲學課》、《十五堂中國國學課》、《十五堂中國儒學課》等二十余部,發(fā)表文章四百余篇。
序1
前言3
再版前言4
第三版前言5
第一章 天 論6
一 天是什么6
二 天命論7
三 天人相分說8
四 天人感應說9
五 天道自然論11
六 天人交相勝12
七 天人合一說14
八 三種天說15
(一)渾天說15
(二)蓋天說17
(三)宣夜說18
第二章 氣 論20
一 氣的產(chǎn)生和運用20
二 漢唐元氣本原論21
三 宋明氣本體論23
四 王廷相獨特的元氣本原論25
(一)元氣種子說25
(二)合三為一說26
(三)惟茲一氣說26
(四)氣無滅熄說26
(五)氣為理本說26
五 王夫之氣論新見解27
(一)虛空者,氣之量27
(二)氣彌淪無涯27
(三)動靜者,氣之二幾27
六 氣一元論與元氣一元論的比較28
第三章 陰陽平衡29
一 陰陽論29
二 人體的陰陽30
三 追求平衡31
四 陰陽論與對立統(tǒng)一論的異同34
第四章 五行生克35
一 最初的五行35
二 五行相勝36
三 五行模式37
四 五行相生38
五 五行與醫(yī)學39
六 對今天的啟示40
第五章 人 學42
一 天人之分42
二 性偽之分44
三 君子小人之分46
四 王霸之分47
(一)隆 禮48
(二)富 民49
(三)尊 賢51
第六章 宇宙論54
一 宇宙本原論(天地起源說)54
(一)創(chuàng)世說54
(二)道生說54
(三)氣化說56
二 宇宙系統(tǒng)論(天人合一說)56
(一)《管子》宇宙系統(tǒng)論雛型56
(二)《呂氏春秋》以四季為框架的宇宙系統(tǒng)論57
(三)《黃帝內(nèi)經(jīng)》以五行為框架的宇宙系統(tǒng)論58
(四)《淮南子·天文訓》以方位為框架的宇宙系統(tǒng)論59
三 宇宙本體論60
四 宇宙本因論61
第七章 孔孟之道64
一 孔子與仁學64
二 孟子與仁政66
(一)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人性善67
(二)仁政學說的中心思想民為貴68
(三)仁政學說的基本原則得民心69
(四)仁政學說的具體內(nèi)容70
(五)實行仁政的主觀動機盡其心72
三 孔孟之道的影響73
第八章 老莊之學77
一 老子和《老子》77
二 《老子》的思想77
(一)政治思想77
(二)哲學思想79
三 莊子和《莊子》81
四 《莊子》的思想82
五 老莊之學的發(fā)展86
第九章 諸子百家88
一 墨 家88
二 名 家90
三 法 家92
第十章 經(jīng) 學98
一 五經(jīng)簡介98
二 經(jīng)學的產(chǎn)生100
三 經(jīng)學的怪現(xiàn)象102
(一)微言大義102
(二)皓首窮經(jīng)103
(三)緯 書103
(四)天子裁決104
四 經(jīng)學的分派與流行104
五 經(jīng)學與傳統(tǒng)106
第十一章 玄 學108
一 產(chǎn)生玄學的政治原因108
二 產(chǎn)生玄學的思想原因110
三 三派玄學家111
(一)玄理派112
(二)清談派114
(三)狂放派115
第十二章 佛 學117
一 佛 教117
二 佛教傳入中國119
三 佛教的發(fā)展119
(一)佛教中國化119
(二)佛教與政權互相利用120
(三)佛教極盛121
(四)佛教法難121
四 佛教哲學122
(一)天臺宗(法華宗)122
(二)唯識宗(法相宗、慈恩宗)124
(三)華嚴宗(賢首宗)125
(四)禪 宗128
第十三章 理 學133
一 二程理學創(chuàng)始人133
(一)理是什么133
(二)理有什么特性134
(三)理欲之辨135
二 朱熹理學集大成者136
(一)理 氣137
(二)理一分殊138
(三)格物致知138
(四)知行關系139
(五)一分為二140
三 理學的影響140
第十四章 心 學143
一 陸九淵143
(一)心 學143
(二)立志為本144
(三)朱陸鵝湖之會146
二 王守仁147
(一)心 學148
(二)知行合一149
三 陸王心學的影響151
第十五章 形神觀153
一 原始鬼魂論153
二 精氣說154
三 王充無鬼論155
四 佛教傳燈法156
五 范縝神滅論158
六 形神論的發(fā)展和鬼神說的評價160
第十六章 人性論162
一 天降善性162
二 性相近,習相遠162
三 性有善有惡論162
四 性無善無惡論163
五 孟子性善論163
六 荀子性惡論164
七 董仲舒論性165
八 性情相應論166
九 用氣為性論167
十 教扶善,法抑惡167
十一 性三品論168
十二 性善情惡論169
十三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170
十四 存天理,滅人欲170
十五 心性一元論171
十六 習成全性論172
十七 性日生日成論172
十八 氣性一元論173
第十七章 義利論176
一 義利的原始意義176
二 義以生利,義利統(tǒng)一176
三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77
四 行義言義,功賢耕織178
五 何必曰利179
六 好義欲利,人之兩有179
七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180
八 義利之辨181
第十八章 心力論185
一 勞心勞力的分工185
二 勞心勞力的功用188
三 勞心勞力分工的消失194
第十九章 德才論198
一 德重才輕論198
二 才重德輕論200
三 才德殊用論202
四 才德相資論203
五 德才體用論205
第二十章 知識論208
一 知識的來源208
二 知識的證明211
三 知行關系論215
(一)知行先后之爭215
(二)知行難易之爭216
(三)知行輕重之爭217
第二十一章 歷史觀220
一 歷史是前進的,還是后退的220
二 歷史的動因223
(一)天命史觀223
(二)圣人史觀225
(三)理勢史觀226
(四)民生史觀227
第二十二章 大一統(tǒng)論230
一 大一統(tǒng)的由來230
二 大一統(tǒng)的發(fā)展231
三 大一統(tǒng)的作用233
四 大一統(tǒng)的命運235
第二十三章 分合論237
一 周 公237
二 孔 子238
三 董仲舒239
四 朱 熹242
五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44
第二十四章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現(xiàn)代化246
一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卓越貢獻246
二 中國傳統(tǒng)哲學需要現(xiàn)代化248
(一)整體與個體248
(二)統(tǒng)一和多樣249
(三)模糊和精確249
(四)守舊和創(chuàng)新250
(五)人治和法治251
附錄:
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253
求真的科學哲學家王充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