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鬯先生是開香港一代文風的大師級作家。
作者經歷傳奇,是王家衛(wèi)電影《花樣年華》中梁朝偉所扮角色的人物原型。他的小說《對倒》《酒徒》直接影響了影片《花樣年華》《2046》的創(chuàng)作。
本書是劉以鬯先生代表作的結集,全面反映先生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深切感人之作,有發(fā)人深省之作,也有腦洞大開之作。
不寫近三四十年的香港文學史則已,要寫便須要先著力寫好劉以鬯(1918)這一筆。1987年5月,香港文學學者黃繼持先生(19382002)在《劉以鬯論引耑》中如是說。他這樣斷言,自然不是信口開河,而是憑借以下豐厚的事實:首先,劉先生自1936年5月10日,發(fā)表小說處女作《安娜·芙洛斯基》開始,直至新世紀初葉近七十年間,有六七千萬言筆耕不輟的成果披露于報刊,從中先后董理結集的三百余萬言著作,包括了小說、散文和評論,逾四十種(譯作除外),有些被譯為英、法、意、法蘭德斯、日、韓等國語言,夯實了作者在現代香港文壇上的地位,使任何一位研究香港文學的人,都無法從他身邊繞過。其次,他在20世紀40年代末至新舊世紀交會的半世紀間,作為香港文苑一名辛勤園丁,給披荊斬棘、艱難行進的香港文學隊伍培育了大批新苗和生力軍。
文學是生活的反映,香港文學是香港生活的反映。若仿黃繼持先生,說不想了解近半個世紀香港的生活則已,要想了解便須著力讀好劉先生的相關篇章,能否成立?我以為可以。眼前這本《迷樓》便足以支持這一判斷。
本書是劉以鬯先生的小說精選集,收入了3題中篇、15題短篇和12題微型(極短篇)。作品展示的時間背景,倘著眼于執(zhí)筆,則跨越了將近一個甲子(19422000年),自40年代始,每個10年,都結有碩果;倘著眼于想象,則貫穿現當、觀照古今。而涵蓋的空間背景,則包括了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qū),也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甚或某些烏有之鄉(xiāng)。你若有心馳騁其間,咀嚼之余,比較歸納之后,想來必會看出這位香港現代杰出作家之一,在創(chuàng)作上的重要特點。
他的關心總落在身處之所的社會現實和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如:上海的抗戰(zhàn)(《露意莎》),中國香港的偷渡過臺(《不,不能再分開了!》)、九七回歸(《1997》),新加坡的暴動戒嚴(《赫爾滋夫婦》),馬來西亞的心火風情(《熱帶風雨》)等;不論涉及隋代帝王隋煬帝(《迷樓》)、近代軍閥袁世凱(《北京城的最后一章》),還是文學經典《西廂記》(《崔鶯鶯與張君瑞》)、《西游記》(《蜘蛛精》)、《紅樓夢》(《他的夢和他的夢》)、民間故事與傳說《白蛇傳》(《蛇》)里的生活場景,均以飽滿酣暢的筆力描繪之。尤其是香港,因為超過一甲子作息于斯,成了他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種情況,不僅在他那一代由中國內地南來、如今已是香港文壇前輩的作家群里罕有;即便在其后自四面八方、循各種途徑進入這海隅寶地,目下正心志活躍、意氣風發(fā)的寫作人中也不多見。所以有此,與劉先生永不衰退的童心、好奇心很有關系;直至百歲邊上,每到一處,他照例專注留心周遭物事,對新鮮美麗的東西格外興趣盎然。有志創(chuàng)作的人,應可由此受到啟迪。
他的創(chuàng)作追求,用八個字可以概括:與眾不同有所發(fā)現。他在《我怎樣學習寫小說》里曾說:我在求新求異時,并不拒絕一切小說的傳統,我不反對現實主義的基本原理,主要因為所有小說都會以某種方式與現實主義的一般原則相聯系。為了體現個人的風格,我嘗試將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結合在一起。于是,我們看到了姿彩紛呈的結構:將一個寫作人的生存境遇、內心狀況與虛構的情節(jié)相結合的《蟑螂》;沒有故事,但人物相隨緊扣的《鏈》;似乎無人,其實人隱細節(jié)之中的《吵架》;反映人性丑惡而又矛盾的《一個月薪水》;從經典翻出新思,如令幻想中的假象重回現實的《蛇》、用間接內心獨白重現人性的《蜘蛛精》、揭示文藝家和文藝創(chuàng)作與夢關系微妙的《他的夢和他的夢》等。還有,觸面寬泛的微型小說,也一樣各有機杼,愛情、親情、人情;賽馬、賭狗、營商;租房、請客、治安等,港人生活的典型項目,無日不在上演,在作者筆下卻是花樣講究,諸多驚奇;過程盡管曲折怪異,結局大抵蘊涵情味。所以有此,與劉先生修哲學出身、情思豐沛大有相干;直至百歲邊上,每獨處遐想,雖未克操觚,依舊常有創(chuàng)新沖動。有志創(chuàng)作的人,也應可由此受到啟迪。
為使讀者有所參考、增加親切感并減少謬失,編者特撰本文置于書前,還在正文前加上作者手跡照、相片;同時,甄定作品版本后,改正了一些手民之誤。
書名的選取,固然因為有現成篇名提供了援用的方便,但更由于它彰顯的高聳形象,恰可暗喻作者獨立思考、矢意突破創(chuàng)作陳規(guī)、引人著迷且登臨欣賞進而決志步其后塵的業(yè)績。這本選集倘能增進讀者對香港文壇這位飲譽遐邇前輩的了解,編輯與出版的付出,當是值得的。
梅子
2017年5月31日夜,于香港。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1918年12月7日 )祖籍浙江鎮(zhèn)海,生于上海。1936年開始習作。1941年上海圣約翰大學(主修哲學)畢業(yè)。1948年底定居香港。1941至2000年,先后在重慶、上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地任報紙副刊編輯、出版社和雜志總編輯。同時,筆耕不輟,迭有新猷,發(fā)掘并培育了許多文學新人,為香港文學的發(fā)展貢獻至巨。
1948年,首部小說《失去的愛情》(中篇),在上海問世;迄今已出版逾四十種文學著作,主要包括小說集、散文和雜文合集、文學評論集等。作品屢獲獎項,入選海內外多種選本、鑒賞辭典和大學教材,并被譯為英、法、意、法蘭德斯、日、韓語。一些小說如《酒徒》《對倒》,在華語地區(qū)有多種版本,先后銷行,還被改編搬上銀幕。
劉以鬯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5年與其他30名文藝家,共同發(fā)起成立香港作家聯會,當選副會長、會長。
1994年受聘為香港臨時市政局作家留駐計劃第一任作家。
2001至2015年,先后榮膺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教授銜、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香港嶺南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香港書展及文學節(jié)首屆年度文學作家;香港藝術發(fā)展局杰出藝術貢獻獎終身成就獎;香港特區(qū)政府榮譽勛章和銅紫荊星章等。